分享

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炮弹炸不响,是因灌沙子惹的祸?这是一种误解

 恶猪王520 2022-09-19 发布于新疆


图片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30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

相信很多读者应当都看过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出品的、以讲述甲午战争中的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为主线的电影《甲午风云》。可以说,这部经典的影视作品影响了不止两三代人对于那场海战乃至整个甲午战争的认知。影片中有一个著名桥段,便是致远舰官兵发现自己打出去的炮弹没有炸响,于是开弹检查,发现里面竟然灌满了沙子。每当看到此处,大家总会扼腕于晚清官场的腐败成风,切齿于军火商枉顾国家利益中饱私囊。
无独有偶,2012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推出的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中,也出现了北洋水师官兵在炮弹炸不响后手举炮弹仰天长叹的片段。炮弹灌沙子导致的哑弹最终酿成了北洋水师海战惨败的悲剧,似乎成为了大家对那场海战公认的定论。
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北洋水师海战失利,究竟是不是炮弹惹的祸?

图片
上图_  影视剧中北洋海军实心弹倒出来沙子
 
  • 炮弹灌沙子:真的与贪腐无关


炮弹里灌沙子,到底是大清官员徇私舞弊中饱私囊,还是西方列强阴险耍滑坑了大清一把?其实都不是——炮弹里灌沙子是当时一种炮弹制造技术,不仅清军这么做,英、法、俄、美等列强也是这么做的。
为什么炮弹里要灌沙?难道不应该灌火药或者炸药?其实不然。在当时,也就是19世纪中后期,军舰上装备的主流炮弹为两种,一为穿甲弹,当时国内俗称为“实心弹”;二为榴弹,当时国内俗称为“开花弹”。开花弹内装填有火药(后为烈性炸药),故而命中后可以爆炸,因为被称为“开花弹”。实心弹则是单纯依靠炮弹动能击穿敌舰装甲的炮弹,其内部并不填充火药。

上图_  榴弹结构示意图,前面就是引信

早期实心弹的弹头是中空的,我们知道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就越大,运动状态也就越稳定。为了让实心弹在飞行过程中的弹道保持平稳、提高命中精度,就需要给其加上一定的配重,以平衡前后重量。因此,实心弹原先中空的弹头里便被灌入东西来进行配重。起初,列强尝试过在实心弹里装填火药。
但随着军舰装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渗碳钢装甲问世,实心弹击中这类极“硬”的目标后,会被由此引发的巨大冲击提前引爆弹内装填的火药致使炮弹碎裂,无法达成穿甲的目的。故而在经过多次试验后,用于配重的火药就被换为了沙子,当然也有用泥土、碎石的。对于灌沙子还是石子、灌多还是灌少,各国都有严格的生产规范。

图片
上图_  北洋水师所使用的炮弹

  • 没那么多开花弹,只能多配实心弹


实心弹因为无法爆炸,所以在海战中,它必须命中敌舰水线附近位置(最好是水线以下)、造成敌舰进水,才能发挥作用。如果命中的是敌舰水线以上部位,那就只能给对方舰体上钻个孔(顶多再依靠弹体动能打死几个人、毁坏一些设备)。即便把敌舰打得千疮百孔,但只要其水线以下安好无损,整舰凭借巨大的储备浮力依然可以只伤不沉。
于是,除了实心弹,各国海军还普遍使用可以爆炸的开花弹,来对敌舰水线以上部位、特别是暴露在甲板上的人员、设施进行杀伤。但开花弹的穿甲能力不如实心弹,战舰的弹药库、动力舱等受重甲防护的核心舱室只要不被命中,战舰照样没事,哪怕开花弹把你的甲板“洗一遍”。
所以,要想光凭开花弹击沉一艘敌舰,就需要有足够数量的炮弹击中敌舰,考虑到当时西方列强海军主力舰火炮3.5%­—4.7%的可怜命中率,没有个几百发想都别想。因此,在海战中实心弹、开花弹二者必须相互配合,才能使战舰火炮发挥最大威力。

上图_  北洋水师所用的穿甲弹 示意图,实心弹可以理解为没有装填炸药的穿甲弹

既然炮弹里灌沙子并非贪腐,而是一种正确的制造实心弹的方法,那么北洋水师为什么还会失败?甲午战争时,北洋水师各舰上都装备有开花弹和实心弹。但相比于开花弹,实心弹的数量更多。因为实心弹不用爆炸,相对的生产技术要求低,成本也低。开花弹不仅技术要求高,成本也十分高昂。特别是法国于1885年开始使用烈性炸药苦味酸代替黑火药作为开花弹的填充物后,开花弹的造价更是节节攀升。
当时清朝尽管有了洋务运动的加持,但国内的兵工厂,不论是规模最大的江南制造总局,还是后起之秀天津机器局都只能生产少量装填黑火药的开花弹,装填炸药的一枚也造不出。因此北洋水师装备的开花弹,大部分是成军之时从国外引进的。自1891年户部停止向水师拨款采购军械后,开花弹便用一颗少一颗。
黄海海战时,作为水师绝对主力的定远、镇远两舰,其8门305毫米主炮的开花弹总共只有区区217发,平均每门炮只有27发。在长达五个多小时的海战中,这些少得可怜的开花弹在开打两小时后即消耗殆尽。因此北洋官兵在大多数时间里不得不使用不能爆炸、只能钻孔的实心弹作战!

图片
上图_  建造中定远舰大口径巨炮
 
  • 现实的差距:北洋落后对手整整一代


与北洋水师没有足够开花弹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日军在海战中倚仗速射炮和开花弹大逞威风,给予北洋水师极大杀伤。还是在1891年,就在户部停止向北洋水师拨款时,日本工程师下濑雅允成功合成了苦味酸,即所谓的“下濑火药”,并赶在甲午战前研制出了可适用于实战的、填充下濑火药的开花弹。
尽管这种炮弹安全性很成问题,在实战中也发现其效能并不理想,但还是发挥出了巨大威力。被其命中的北洋各舰即便没有“伤筋动骨”,也往往着起大火,甚至上层建筑都被大火熔化,官兵死伤惨重(提督丁汝昌即被下濑火药引发的大火烧伤)。尽管定远、镇远依靠厚实的装甲扛住了百余发开花弹的攻击,但致远、经远、超勇等防御较弱的战舰还是倒在了敌开花弹的“万炮攒射”之下。

图片
上图_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丁先达,字禹亭,号次章

与缺乏速射炮一样,缺乏开花弹、尤其是缺乏装填烈性炸药的开花弹,凸显了战前北洋水师乃至整个清军在军备上已经落后于对手整整一代。因为没有速射炮,北洋水师的整体火力输出完全被日军压制;因为缺少开花弹,大量实心弹打过去却没有给敌舰造成严重的损害,排水量仅612吨的日舰赤城号被命中30余弹却仍旧死里逃生。但即便全程遭到遏制,北洋官兵仍然顽强奋战,打出了堪称恐怖的命中率。
据战后日军编写的《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记载,黄海海战中日军各舰共被命中100毫米口径以上炮弹134颗,而北洋水师消耗的同类型炮弹一共是1139发。也就是说,北洋水师大口径舰炮的命中率,竟达到了11.2%,这在没有雷达火控的海战时代,简直就是奇迹,尤其可见北洋官兵技战术素养之高!可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空有精英的官兵却无克敌的利器,实在令人扼腕。倘若这134颗炮弹中多几发装填炸药的开花弹,那么海战结果又将如何呢?

图片
上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讲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可以明白,炮弹里灌沙子并不是清朝官吏利欲熏心贪腐成风的证据。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传言,乃是甲午战后为了攻击李鸿章,那些不懂军事、不谙世界军事发展大势的清流官员编造出的理由,用以抨击淮系集团弄虚作假、武备废弛。一般的人们由于对当时舰炮炮弹的具体情形并不了解,自然而然对“炮弹里灌沙子”感到义愤填膺,进而口口相传,最终流传至今。不过,尽管这是传言,但它却无法掩盖清末整个国家武备废弛、整个官场腐朽不堪的实际状况。
甲午之战,大清的对手日本可谓举国一心、同仇敌忾,在备战方面更是全民动员、不遗余力。反观大清,没有一个合理的战略布置,没有运转有效的战备规划,至于注重研发、升级装备更是水月镜花。统治者沉浸在北洋水师“亚洲第一”的美梦中无法自拔,官员们相互倾轧,视舰队为淮系私军而不屑一顾。

图片
上图_  定远穿甲弹

在自己人的不断掣肘下,水师既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获得进口装备的补充,又无法得到质量可靠、数量充足的国内军火供应。黄海海战中,北洋官兵面对打不响的炮弹仰天长叹,这背后足以说明:甲午之败乃是必然,大清这栋腐朽不堪的大厦该到彻底垮塌之时了。
参考资料:
[1]陈悦 《中日甲午黄海大决战》
[2]萨苏 《甲午原来如此》
[3]日本海军军令部编 《明治二十七八年海战史》
[4](美)马吉芬 《马吉芬回忆录》
[5](日)下濑雅允 《下濑雅允回忆录》
[6]曾祥颖 《中国近代兵工史》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