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间最后的小孩》:自然缺失是一种病

 静逸阅读 2022-09-19 发布于北京

李查德·洛夫是儿童与自然组织的联合创始人和名誉主席,他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对儿童与自然的关系做了深刻的论述。

多种多样的大自然会给孩子带来比想象中更加深远的影响。作者自己童年时期通过和大自然接触而得到的感官体验,终其一生都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注意到,孩子和自然的关系与父辈相比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论城市还是郊区,不论是否存在充足的可供孩子们自由活动的自然区域,现在的孩子对于野外活动不再有持续的和纯粹的渴望,而这样的结果与父母、教师和各种机构对孩子们的教育息息相关。

作者引用弗雷德里克·特纳的“边疆假说”,提出了第一边疆(定居区与非定居区)和第二边疆(城区与农场)的消失,以及今天孩子们成长的第三条边疆的开启。如今的孩子对农业缺乏认知;对机械人类与其他动物的界限和关系缺乏理解;野生动物失去独立生存空间。

过度的土地开发使得开阔地继续减小,以及各类机构对孩子户外活动的限制,使得在野外修建城堡、在水塘钓鱼、放风筝、爬树等自由玩耍正在成为一种违规活动。

户外玩耍活动的减少和室内静态生活的增加给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上的重大影响,一些学者开始在这方面进行研究,这种现象被作者称为自然缺失症。

人类具有“亲生物性”,即与其他生命形式发生关联的冲动。实验证明,自然景观和宠物疗法对很多人类疾病有明显的疗愈作用,户外活动对心理健康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精神类疾病的增长速度非常快,而大量的证据表明,与大自然充分接触对心理健康的恢复有着巨大的贡献,我们需要把大自然还给童年。

通过考察儿童与自然接触时获得的感受和儿童与自然疏离时的感官变化,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儿童需要通过与自然接触来促进学习,提升创造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依赖电子设备,使得我们的思想和感官受到限制,甚至对自然的认知习惯于停留在表面,然而与自然的直接接触会打破这种限制。

自然智能作为人类拥有的一种潜在能力,使得孩子拥有更敏锐的感官和能够洞察事物间联系的能力,与自然的密切接触会增长孩子的自然智能。对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一处能够调动所有感官,并且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的所在。作者尤其重视孩子在灌木丛中自由玩耍,和搭建树屋这类活动给孩子带来的益处。

自然环境比人工场地更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作者列举了克拉克、圣女贞德、马克吐温、爱迪生以及其他一些名人的童年经历,来说明童年与大自然的接触如何培养了他们优良的习惯和丰富的创造力。

有很多孩子患有多动症,目前用药物治疗多动症有越来越泛滥的趋势,而多项研究表明,大自然可能是治疗多动症的有效办法。自然空间能给患有多动症的孩子提供有助疗愈的环境,提升专注力,缓解多动症症状。

既然我们已经明确知晓亲近自然的好处,那么阻止我们这样做的障碍都有哪些呢?

对效率的追求使得大部分家长和学校更加重视正式体育项目,而忽视放松的,没有特定目的地与自然相处的活动。

现代人的焦虑情绪使父母们担心一切不安全因素,包括与自然空间的接触。

对食物来源和自然现状的认识缺乏使得很多孩子无法或者不敢融入自然。

儿童与自然的分离使环保事业的接续问题更为严重,年轻的环保主义者和自然资源保护者的数量不断下降。环保事业需要年轻人和自然之间建立起高质量的关系,需要年轻人对自然形成依恋。

  

我们要通过各种手段来促使孩子与自然亲近。

首先要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热爱。

父母需要愿意花时间陪孩子一起进行放松的,没有明确目的性的自由户外活动。

鼓励孩子与身边任何不同类型的自然环境进行接触,比如后院或者街角,而非一定要是森林。

父母需要挤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交流,找到孩子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到伤害,面对恐惧,增长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更重要的。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鼓励孩子与成人和同伴接触,是有效的手段。

我们可以做的有很多,比如救助野生动物,一家人一起钓鱼,野外采集和野生动物观察。

学校也应该对他们目前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增加园艺课程,在真实的世界里学习,将自然融入校园的设计当中,学校可以创建蝴蝶花园,放置喂鸟器和饮水器植树或创建本地植物花园,进而修建池塘或恢复溪流生态。各个教育层级都应该进行自然依托式教育。

作者特别讲述了露营的好处和在野外建立儿童生活保护区的作用。

结合最初所提出的边疆假说,作者倡导开启第四条边疆。推进动物园城市运动和绿色城市主义,增强儿童绿色城市设计,重新构想城市,使其他生物在城市中有更多的生存空间。为了给后代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作者对未来的城市和乡村进行了美好的畅想。

在书的最后,作者还列举了为了促使儿童回归自然,我们可以采取的100项实际行动,并且鼓励读者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发送至儿童与自然组织。相信有不少人会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且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