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在路上

 冬歌文苑 2022-09-20 发布于北京

在路上

每个人都是生命旅程中的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每一段行程或崎岖或平坦,都是你生命的体验。我从未停歇的双脚一直奔走在路上,随行的还有我一路洒落的青春。

一路奔忙的日子开始于2000年。作为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合同制工人,在经过十三年的扎根基层、安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历程,当我放弃幻想,一心一意只想做一名好工人的时候,企业改制的风潮又使我成为了第一批失业工人。失业既让我欣喜也让我迷茫。欣喜的是终于自由了,迷茫的是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当年一同进厂的姐妹为各自的生计慢慢失去了联系,但我知道在这个城市某些个角落,总有关心我的人和我关心的人。

失业后我开过店也打过工,最锻炼人的是开厂的那几年,艰辛自不必说,那种经历可以促成一个人的快速成长,是我一生中难得的财富。

2001年春,浙江省湖州市城东美丽的毗山脚下,在毗山养老院内的最北端,绿树掩映下的二排平房是湖州福利来包装彩印厂的旧址。这原是一家福利企业,仅十几名工人,有一部分是残疾人。工厂的主要业务是包装装潢印刷,制作产品的外包装盒,当时基本上都是外贸产品为主。厂里的主要印刷设备是一台1967年德国产的罗兰印刷机,比我的年龄还大了一岁。别看它老式,性能真是没得说。很多年后厂里添置了新的海德堡印刷机,还是德国货,人家的制造工艺真当算硬气的,这是后话。我小姑子的先生(我的妹夫)是这家企业的股东,因这层关系,我应聘到厂里做出纳,过上了我想要的“白领”生活。为了与我的职业相匹配,我于次年考取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又及时考取初级会计师职业资格证书。虽然有妹夫的照拂,可我不想让别人以为我是个不学无术,凭着姻亲关系取得职位的蠢货。我做着与自己职位相称的工作,我也喜欢这里清幽的工作环境。

毗山是湖城著名的旅游景点,山上的慈云寺是明朝水利专家潘季驯的家庙,里面有二尊千手观音立像和一尊卧佛。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观世音菩萨的生日,山上山下人头攒动,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踏青祈福。每当此时,我们也趁午休时间加入到人流中去轧闹猛。

毗山脚下靠北一侧是桑叶地,夏天到了,桑果熟了,这黑紫油亮的果实经常变成我们口中的美味。小小毗山的山肚子里还藏着一个从山前直通山后的防空洞。有一年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厂里的一群小年轻大约七八个男女,打着二个火把,手拉着手进去一探究竟。我胆子小,走在队伍的最中间。防空洞的入口很小,仅容一人通过,但里面非常宽敞。路是直的,两边全是一间一间的屋子,没有门,估计是用来堆放战备物资的。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大的蓄水池,在小米加步枪时代要是发生战争,人躲在里面安全且不用担心饮水问题。

在毗山工作的时候很放松。我办公室的窗外是一整排高大的香樟树,枝叶茂盛,遮挡住七月火辣辣的阳光,叶子散发的香味沁人心脾。然而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就得知,养老院要重建,工厂要搬迁。厂里的几个股东商量着卖厂,妹夫觉得可惜,就与我先生合计一起买下这个工厂。当时我很害怕,小姑子夫妇有自己的设计工作室,业务繁忙,根本无暇顾及工厂的事务。留我这个不懂生产的人在厂里管理,岂不乱了套了吗?但我先生鼓励我,让我给自己创造一个自我超越的机会。就这样,我硬着头皮参与其中。

搬厂的风声终于还是尘埃落定了。为选厂址,我四处寻访,最终决定在八里店镇章家埭村落户。由于场地的局限性,按我的设计要求,厂房是新造的临街二层楼,长方形东西走向,没有围墙。楼下是车间,大约九百平方,车间大门朝西。楼上西面一半为办公室,楼梯在室内,便于管理。东面一半为员工宿舍和食堂,楼梯在室外,方便员工进出。由于对厂内事务一窍不通,花了许多冤枉钱。厂房建好后,负责安装电源的师傅问我,有没有把老厂里的电线和开关插座之类的物品带过来时,我傻眼了,我根本没料到这乱七八糟的电线也能派用场。记得当时收废品的大哥问过我,这些东西要不要,我潇洒地一挥手“不要了”,现在想来真是愚蠢至极。电工师傅无奈地向我摇头,他说电线买买也要花很多钱呢。

为轻松上阵,也为各自的安全考虑,在搬厂之前我做出一个决定,遣散了厂里的残疾人员,工厂的性质也从福利企业的框框中脱离出来。然而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厂里主管生产和销售业务的几名骨干离厂,这样的釜底抽薪令我难堪与无措,但我毫无办法。我没有任何的挽留,我知道凭我的资历是不可能让别人回心转意的,不如客客气气各自安好。也许是我的心太大了,给不了别人安全感。买厂的时候他们答应过妹夫辅佐我,妹夫知道我不懂生产,还特意交代,只要管好财务和人事即可。所以我还是原来的我,只管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为其他的事丢给别人就可以高枕无忧。也怪自己,老板不像老板,让人看不到希望,自然会失去别人的信任。

新厂落成,一切从头开始。妹夫为了这个厂劳心劳力两头奔波,我为弥补自己的短板,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的各个环节。刚开始非常的不顺,厂里的几台机器好像存心欺负我们似的,不是这里毛病就是那里不对,害得我经常拿自己的活去同行的厂里加工,一边还得找师傅调试,忙得焦头烂额,光是修理费支出就是个不小的数目。后来幸得我公公进厂帮忙,才算扭转局面。

在新厂,我开始新一轮的招兵买马,自己亦参与到生产中。我每天早出晚归,把工厂当成家,把家当成驿站。上班时厂内厂外各种忙碌,下班后我把第二天的工作安排写在纸上,放在每个班组长的位子上,以便他们一上班就能自行安排人员进行生产。有几次为了赶任务,工人们天天加班到晚上十一点,我也连着一个礼拜不回家。晚上在办公室地上铺上纸板就睡,脏兮兮的像只灰灶猫,一点女人味都没有。但是经过锻炼还是有所收获的,前道工序如印刷、晒版我不懂,也不敢尝试,其他岗位比如切纸、裱纸、轧壳、糊盒等,我都正儿八经操作过,人员紧张的时候,我甚至可以上去顶一阵子。我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窍门,不再是那个对生产一窍不通的傻女人了。

非常感谢我的员工,在我最困顿的时候跟我站在一起,我们之间的相处如同自家的兄弟姐妹一样。很多时候我出门送货、催款、购买原材料,厂里的活计就交给他们,我很放心。他们也把厂子当成自己家的一样,替我打点好一切。有时候发现生产安排上的不合理,也会及时向我提出,帮我把事情完成好。特别让我从心底里感激的是,当时有个别同行看到妹夫不在厂里主管,可能怀疑我这个外行会把厂子弄垮,便以更高的薪酬想顺势挖走我手下的两名熟练工人,遭到拒绝。当其他同事将此事告诉我时,我差点落泪,以我当时的能力真的给不了员工更好的待遇。大量的应收款收不进来,如果不欠款就不可能接到业务,要维持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不知有多难,万不得已的时候只能欠发员工的工资。这种情形之下,我的员工没有弃我而去,实在是我的造化。

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才好办事。经过我的再三请求,小姑子终于来到厂里主管生产,后来妹夫也将主要精力转移到工厂里来。我还是做着老本行,这样才又轻松下来。我经常跟着驾驶员购货送货讨款,去过很多风景秀丽的地方,这对我来说是件开心的事。当时我们厂里有几位固定的驾驶员,我们相处得跟朋友一样。驾驶员也非常辛苦,不仅开车,还当搬运。我每次跟车都会戴上手套,和驾驶员一起卸货。他们有时会笑话我,让我哪儿凉快哪儿呆着。虽然我力气小,帮不上多少忙,但我觉得大家朋友一场,应该同甘共苦。

送货过程中也会有一些趣事。那时候厂里的主要业务单位在安吉和长兴,走国道是需要收费的。有时为避开收费站,驾驶员会带我绕小路去目的地。没成想在小村庄之间盘旋,周围尽是青山绿水,看得我心花怒放。得知我有这嗜好,驾驶员有时会特意带我到风景优美的地方看一眼,让我享受乡间的满目青翠。多年以后,我先生和我去附近游山玩水,我会突然记起这条路我曾经和某某人一起来过的。

还有好笑的事情,不知怎么的别人觉得我是个会喝酒的人。有一次我去长兴煤山讨款,午饭时分老板请我喝酒,同座的还有另外几位男士,每人面前放一瓶半斤装的泰山特曲,着实吓我一跳。或许是我啥时候吹过牛吧,他们也不拿我当外人,直接开喝。喝酒作弊的事我干过,可这场景作弊就太没面子了。好在是38度的低度酒,竟然被我全干了。酒足饭饱后我双手一伸“给钱”。当我包里揣着二万五千元现金时,感觉这钱特别亲切,回去就可以给员工们发工资了。但一想到自己喝酒那样子,觉得自己就是个二百五。

我本是个闲散之人,办企业实在非我所长,后来我做了逃兵,离开了工厂。一个偶然机会,接触到法律事务,我的好奇心与上进心又被激发起来,经过学习与考核,终于成为一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在我执业过程中经常接触到劳动争议方面的案子。现在人们的法律知识越来越丰富,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初级阶段家庭作坊式的情感维系早已不适应现代企业快速发展的模式,而顶层设计的制度也应随着时事的变化不断更新,否则就很容易产生新的纠纷。我经常提醒身边办企业的朋友,做事一定要规范,以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开销。在企业与劳动者的博弈中,谁都不是赢家。

虽然离开工厂十多年,厂址也不在原来的地方了。现在的工厂在陆家坝村,有大大的围墙和院落,像个工厂的样子。偶尔我也会去厂里看看,当年的老员工有些还在,有些已经离开,厂里生产依旧繁忙。妹夫的两鬓已出现白霜,尽管他比我小了好几岁。假如不是为了这个厂,他们夫妇俩一定比现在赚得更多,过得更好。但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没有假如。我公公常对我们说:“工人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企业的财富,企业如果没有做好一定是老板的问题。”现在我们都已人到中年,我希望我们都能静下来,享受生活的阳光雨露。但是办企业不一样,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仍需负重前行,妹夫这个老板做得不容易。

我理想中的幸福不是大富大贵,而是衣食无忧,过简单朴素的生活。陪所爱之人一盏小酒,几本闲书,任轻风拂面,看月落日升。而生活并非如我想象中的模样,我奔走的脚步无法为意念停留。

在路上,我们继续前行。

图片/网络

作家简介 

陈红,女,1968年出生,笔名秋伊、只在眉心处,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浙江省湖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爱文学,爱生活,文字散见于江山文学网站、微文美刊、湖州晚报等媒体。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