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青年医护人员正在被当代中、西医和药物所伤害,也在影响患者

 九州好人 2022-09-20 发布于辽宁

媒体最近惊闻一家非常熟悉的北京三甲医院的2名50岁的医生因心脏病去世。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网络上传播的众多青年医师猝死的新闻再多,其影响力也远不如身边的人过早离世而难过。问题的关键是媒体和医护群体对这些悲剧只是用压力大、工作繁重,甚至收入低去解释。似乎在这个物欲横流、“996是福报”的社会中,过早离世似乎只是个人的悲剧,是宿命,不可避免的。过去医生猝死还有媒体呼吁一下,现在医生去世连个涟漪都没有了。

普通人一定会很奇怪,医护人员不是应该最了解人体疾病,不是整天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吗,怎么不会呵护自己的健康呢?这是不了解中国医护群体。实际上中国的医护人员只精通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是专业治疗各种疾病的人士。他们对生命健康的认识甚至会被现代中医方法和西医各种理念误导可能还不如中国普通百姓。以医生为例,中国医生在高中教育之后直接读医学院。学习过程是从中学的背背背,到了医学院之后仍然是背背背。到了医院工作之后仍然是以记住各种药物和治疗方案为主,基本上是完全服从,不容易有“胡思乱想”、“质疑”的想法。中国的西医基本上是治疗各种疾病,告诉学生疾病的危害,而非告诉人如何健康地活着。打个比例说,让学生学车的方式是告诉学生如何避免各种车祸,而不是学习如何规矩开车。如果中国西医完全模仿欧美医生的营养摄入和工作环境,除了累一点,责任心强一些,倒也不会影响生命健康和质量。但是他们又把传统中医当作西医使用,不考虑具体人文社会环境,结果不仅没有收益,反受其害。为什么是中青年医生受害,而不包括老年医生呢?主要有社会、医学体系等几个原因,现在做一个简单分析,抛砖引玉。

一、医护群体的饮食营养满足不了大脑同时应对临床和科研及SCI论文的需求。这是导致猝死的直接原因

1、 看看出自各种疾病预防专家,各学科专家的健康科普,基本上是告诉人疾病多么可怕,预防方法一是好心情,二是饮食均衡,多吃豆类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三是早就医,四是早吃药。如果我们去医院看病,近乎所有的医生都会建议吃清淡饮食。如果你要是问他们什么是清淡饮食,医生们大概率是回答不出来的。实际上医护人员缺乏足够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是影响他们心身健康的关键因素。

根据大脑营养=血压*心率*血液成分的概念公式,如果大脑需要营养,而且血液成分缺乏足够的营养(肝脏缺原材料不能及时合成出来),那么大脑会分泌激素,要么提高血压,要么增加心率。根据西方医学的理念,如果人是血压升高,那么就要吃药降压,结果就是心率会大幅提高。如果人长期心率过快,极可能会出现室性早搏、室性逸博、二度房室阻滞、室性早搏三联律,一般人会觉得睡一觉,休息会儿就缓解了。但是如果没有注意营养摄入,一旦连续几天睡眠严重不足,大脑极度疲惫,需要额外营养供应时,很可能心脏会因为疲惫过度出现房颤,那就极度危险,如果没有及时抢救,基本上会失去生命。

很有意思的是在北京有一家非常有名的医院的一个病房走廊的两面墙上分别挂着两个宣传框。其中有关营养的内容完全对立。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第一张营养素中说蛋白质主要是豆制品、瘦肉、鱼、奶制品和蛋类。第二个说补充蛋白质是吃红枣、花生、猪蹄、牛筋、蛋白质粉。前者属于西方营养学的范畴,后者是传统中医的理念。作为最基本的营养知识,动物蛋白质才能为人类提供所需的全部氨基酸,人只能吸收少部分豆制品中的植物蛋白、猪蹄牛筋中的胶原蛋白。让病人吃不好吸收消化的胶原蛋白和植物蛋白,不是误导吗?这家医院营养科的负责人还是电视名人,经常在电视上讲饮食营养。曾经去过这家医院的一个职工餐厅,其中晚饭主要是以炒蔬菜为主,肉菜很少。传统中医的营养观主要是基于农业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为了节省食物,晚饭吃得少,天黑后立刻睡觉,节省食物。过去朝代一般人的饮食也是以粗粮杂粮野菜为主。青黄不接的时候出去逃荒要饭,如果能吃财主们吃剩扔掉的猪蹄鸡爪大骨头就算是补充营养了。中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把一些虫子当作药物补充动物蛋白质。因为农业时代农民完全是靠天吃饭,所以大脑并不劳累,因此大脑所需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少一点人也能活着,只不过穷人因为缺乏蛋白质,基本上不会成为脑力劳动者。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后睡眠减少,工作压力剧增,病人对医生的要求也更高。如果医护人员还是以农业社会的饮食标准吃饭,一定会导致慢性营养不良。从长远看影响医护人员的心身健康,从短期看则是影响工作专注和情绪。

2、中国医生除了接受“背背背”的教育之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医生一生都在一家医院工作,跟着相对固定的科主任和其他资深主任医师学习。这家医院和老师的饮食习惯基本上会影响整个医院的医护群体。如果医院强调高质量的饮食营养摄入,那么这家医院的医护群体的学习和科研能力就相对较强。如果医院不行,但是科主任强调营养,那么科室的科研能力就比较强。毕竟绝大多数人不是天才,没有足够的营养摄入,人不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又是临床有做科研。当然如果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非要在忙于临床工作的同时坚持科研,就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二、当代医学治疗已经基本上被药物和医疗器械所控制,中青年医生把药物治疗理解成科学。对人文和营养治疗基本上持排斥态度,对患者如此,对自己也是一样。

中国人大多认为医院代表现代医学,医院越大越全越好。所以把医院分成一二三,甲乙等。实际上现代西医的历史不超过200年。只有使用药物为主的内科属于医学,外科来自过去的解剖学,算不上医学,比如口腔科就属于单独的学科。精神医学的历史更短,只是把过去的宗教驱鬼逐步变成了精神分析,然后是药物控制、电击压抑,可以说完全没有治疗,只有控制和约束。在医学教育体系中也是单独的精神卫生系,而非临床医学系。

中国当代西医的最高权威机构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它和协和医学院是一体的。协和医学院完全照搬美国霍普金斯医学院。所以中国医疗一旦遇到问题,首先是询问美国的医疗系统。比如这次新冠病毒的美国人用瑞德西韦“治好了”一个患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通过中日友好医院立刻做临床试验。北方是霍普金斯医学院,南方钟南山则和哈佛医学院合作。

目前欧美医学界已经公认现代医学正在被药厂控制和引导。美国如此,中国医疗体系追随美国,也是一样。西方药厂实际上是化工厂,一部分科学家不停地研发各种化合物,一部分科学家建立疾病模型,然后只将自己公司研发出化合物用在模型上做试验。其它厂家研发的化合物效果再好也不用。经过漫长的研发试验,终于找到合适的化合物,可以上市后,立刻将化合物的结构及工艺申请专利保护。这种模式决定了药厂研发出了什么药,医生才会治疗什么病。如果药厂无法建立一些疾病的模型,也可以针对疾病的症状制定模型,把这些症状当作疾病灌输给医学界。

最典型的把症状当疾病的洗脑行为就是把常见的无法确定生理病变根源症状当作慢性病,比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冠心病,等等。药厂不仅把科学客观的血液生化指标和残疾、死亡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根据主观体验和感受的评估当作客观标准,比如各种精神病(焦虑症、抑郁症、精分)。结果就是医生不需要分析尝试找到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不仅直接给患者开药,而且自己也是直接吃药。现在有些医生因为睡眠问题服用原本是用于精神病的药物,看似缓解了失眠焦虑,但是带来了更多的问题。

三、当代中青年医生和老年医生尽管得到相同医学教育模式,但是工作和社会环境不同,更容易成为药物的受害者。

中国当代的医学教育是从50年代开始的。应该说现在的老中青医护群体都是从高中毕业直接上医学院的。但是当代中青年医生和老年医生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大脑的负担不同:一是老年医生当年工作的社会气氛比较好,医患关系也非常好,医生受到尊重,没有后顾之忧;二是当年的西药产业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当年中医承担了很多治疗。医生的压力比较小,治不好也不会责怪医生;三是中西医理念不同,中医是治疗人,西医是治疗病。中医想方设法让人活下来,欧美西医只负责治好疾病,不管人的死活,人是否快乐幸福去找心理咨询师、家庭婚姻辅导师去。现在中国的中青年医生被要求既治好疾病,又要让人快乐活下来,可以说是很困难的;四是过去医生没有为医院创收的概念,生活相对清贫,但是可以专注治疗,是白衣天使。现在要求医生既是白衣天使,又要成为销售员,而且还要成为科学家写SCI论文,压力巨大;五是过去医生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收入不高,也相对不低,所以家庭也相对稳定。现在中国医护群体的社会地位并不高,经济收入也相对较低,这给医护群体的家庭带来很多隐患,独身或离婚的医护群体并不少,这給他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六是过去医院有党支部书记、工会主席等做思想工作、及时化解问题,帮助解决家庭问题。现在这些工作都变成了所谓的隐私而无人帮助。社会化的西方式心理咨询不仅良莠不齐,而且还可能误导中国家庭关系。

以上的种种问题导致了当今中青年医护群体明明知道药物不能解决问题,但是还是要依靠药物。

四、如何解决当代中青年医生的问题?

中国人只能依靠中国的文化解决问题。西方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文化并不适合解决中国人。比如西医对待新冠肺炎的方式就是输氧,解决喘不上气的问题,中医则是解决人的虚弱。具体就是依靠营养和重要调理。中国当代中青年医护群体同样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必须要用中国人的方法。具体有几个思路:

1、医护群体的家庭婚姻必须要有组织负责帮助解决困难,他们的孩子从出生到上小学需要组织关注;

2、西医群体需要真正接受中医理念的教育,把西医当工具和手段,而非医疗的目的;

3、医护群体在医院的饮食营养必须要有保障,必须有足够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

4、强化非药物治疗方法;

5、医生培养除了医学本身之外,还需要学习一些人文和理工科知识;

6、降低医生对具体某个医院的依赖。过去医院的意义之一是家庭缺乏住房,没有条件护理病人,现在可以设立很多家庭病房,不同组合的老中青医生可以同时线上远程指导。(这一点美国是做不到的。因为美国不许跨州行医。州就是“国”)。促进医生整体医术水平的提高;

7、开展对各种慢性病的深入研究,可以由医生、护士、心理咨询师、患者及家属、社工、相关机构领导组成一个个规模不等的群体,长年坚持,一定会有好的治疗方案。,

8、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让社会真正尊重医生。

最后,人生一是吃饭,二是治病,其它都是锦上添花。只有医护群体健康了,普通人才不怕疾病,才能去创造生活,享受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