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云生”的电话——中国农业税与农村变迁讲稿(文/孙庆忠​)

 百年yesuo 2022-09-20 发布于江苏
郁氏文化

“云生”的电话

——中国农业税与农村变迁讲稿

文/孙庆忠

“云生”是我儿时的玩伴,离开农村老家的时候由于对农村的关切,经常保持电话联系。2006年6月21日,正是蝉鸣麦黄夏至时,他突然来电话给我说“咱村今年不交公粮了……”电话里满是兴奋和惊奇。“云生”的这个电话,勾起了我对农村生活的回忆和“农业税”的认知。

中国的“农业税”大致由赋税和徭役两部分组成。赋税指向农民征收的粮食、银钱等;徭役则是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农业税”在不时代有不同的称谓。唐宋以前,一般叫田赋、租赋和徭(义务工)役(兵役);明清到解放一般叫地租和丁役,新中国成立以后一般叫“公粮”和“义务工”。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云生”给我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我们都有幸经历过人民公社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的交售“爱国公粮”,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弥久恒远历史事件的终结。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卸下因袭重负的中国农民,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惠农新时代。

说到农业税,就必然说到封建社会。大家知道,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和生产资料,农民虽然已经摆脱了与地主的完全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地主阶级仍能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榨取地租、放高利贷对农民进行残酷剥削①。

①隶制社会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一般来讲是不存在农业税的。

山东是中国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地区,史学家公认的中国农业税,始于春秋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的“初税亩”。初,即开始的意思;税亩,指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此后,楚国、郑国、晋国等国也陆续实行了税亩制。“初税亩”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井田制”①的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初步形成,从此中国进入农业税时代。

①井田制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到西周时已发展很成熟。到春秋时期,由于铁制农具的和牛耕的普及等诸多原因井田制逐渐瓦解。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是把耕地划分为多块一定面积的方田,周围有经界,中间有水沟,阡陌纵横,像一个井字。

从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到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在2506年封建社会中,这一古老的税种一直成为压在中国农民身上的沉重枷锁与负担。尽管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等改革,以扩大纳税面让有地产、有钱财的人多纳税,但由于吏治腐败,负担最终转嫁到农民头上。即使是屡被提起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也只是短暂的轻徭薄赋,历代封建统治者始终未能跳出农民负担越减越重的“黄宗羲定律”,无数思想家、政治家及文学家无不对其进行血泪控诉与批判……

公元前475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一般认为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确切时间。它是春秋奴隶制瓦解的时期,也是战国封建制形成的时期。标志是政治上由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化,逐渐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由井田制向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变。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各国的税制改革,尤其是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思想上由“百家争鸣”向统一思想转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让各家学派的主张得以发展,但随着秦朝建立思想上的统一成为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它的标志性事件是“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由“春秋五霸”战国到“战国七雄。

②黄宗羲定律。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称之为“积累莫返之害”;黄宗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其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历史上比较重要的赋税制度:

1、两汉。两汉时期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被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向国家的交纳赋税;

2、隋朝。沿用了北魏以来的租调制;

3、唐朝。前期采取租庸调制:绢和布,叫做“调”;徭役“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中期采用两税法: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780年,唐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收税。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开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也标志着从此以后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开始征钱币,不征实物,钱币流通量不足,不久就产生钱重物轻的现象;土地兼并更加严重)

4、宋朝。王安石变法内容,募役法:原本百姓按户等轮流当差役,改为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募役费用由当地主户按户等分担;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

5、明朝。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嘉靖时期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推广到全国。把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民间在交税的时候会将谷物等产出折算成银子,所以要在缴纳两税的时候集中向商人兑换,而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

6、清朝。摊丁入亩:清朝前期。1712年,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正皇帝上台以后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作用:我国的人头税被废除。意义: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入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 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43年后,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①诞生。他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作为一代先师、万世师表,他清醒地看到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专制残暴、赋税的繁重,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喊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控诉。这个故事取自《孔子过泰山侧》,被记录在《礼记·檀弓下》②: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宁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和严苛的捐税,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的状况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①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115年后孔子死亡,119年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标志事件是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韩、赵、魏),由“春秋五霸变”为“战国七雄”,到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朝,成立中华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2387年;也有从前221秦统一到鸦片战争1840年2061年;

②《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该书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四十九篇。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③译文: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贡前去询问。子贡走到女子身旁,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人。”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我怎能不伤心呢?”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因为这里)没有残暴的征税啊。”孔子沉默了一会,对学生们说:“你们记住,繁重的赋税和苛刻的法令比老虎还要凶猛害人啊!”

从公元前594年开始,经过1200年到公元618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封建社会高度强盛繁荣时期——唐朝,但在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元和中兴王朝最昌盛时期,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唐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传世名篇《捕蛇者说》是这样记载的: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文章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即由蛇、征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说依次刻画描写,以蛇毒与赋敛之毒相对举而成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的中唐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

①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它)黑色的质地白色的花纹;这种蛇碰到的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蛇咬了人,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后把它晾干用来做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招募有能力捕捉这种蛇的人,抵他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做(捕蛇)这件事。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管理政事的人,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您是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赋税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如果从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常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呢!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就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严苛的政治比老虎还要凶猛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种毒蛇更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遣的)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它。

②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46岁),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

晚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杜荀鹤在他的《山中寡妇》是这样描述的: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深山有毒蛇猛兽,对人的威胁很大。寡妇不堪忍受苛敛重赋的压榨,迫不得已逃入深山。然而,剥削的魔爪是无孔不入的,即使逃到“深山更深处”,也难以逃脱赋税和徭役的罗网。

译文:丈夫死于战乱,她独守茅屋受尽煎熬,身穿苎麻布衣衫,鬓发干涩又枯焦;桑树、柘树全废毁还要交纳蚕丝税,田园耕地已荒芜,仍然征收青苗税;时常外出挖野菜,连着根须一起煮着吃,随即四处砍生柴,来不及带着叶子一起烧饭;任凭你跑到比深山更深的偏僻处,也没办法逃脱官府的赋税和徭役。

杜荀鹤:晚唐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约846—约904,58岁)他提倡诗歌要继承风雅传统,反对浮华,其诗作平易自然,朴实质明畅,清新秀逸。著有《唐风集》。我们学习过的他的诗歌有《再经胡城县》: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与唐代曹松《己亥岁》中的诗句“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异曲同工。

从公元前594年开始,到公元960年(历1554年)中国进入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有人推算,公元1000年中国GDP总量为265.5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2.7%,人均GDP为450美元,超过当时西欧的400美元,民间的富庶与社会经济的繁荣实远超过盛唐,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范成大在他的《后催租行》是这样描述的:

后催租行

范成大

老父田荒秋雨里,旧时高岸今江水。

佣耕犹自抱长饥,的知无力输租米。

自从乡官新上来,黄纸放尽白纸催。

卖衣得钱都纳却,病骨虽寒聊免缚。

去年衣尽到家口,大女临歧两分首。

今年次女已行媒,亦复驱将换升斗。

室中更有第三女,明年不怕催租苦。

这首诗客观叙写一位老农一家的遭遇,深刻地反映出农民在官府苛重租税下的苦难生活。诗中交代老农因秋霖成涝,田地荒废,食不果腹,确实无法交米纳租。接着写催租和纳租,自从来了新的乡官,刚刚免租的文告又不算数了,新的文告天天催租,无衣可卖,只能卖女,且卖过大女,又卖次女,还准备卖第三女,处境的悲惨无以复加。农夫表面上的自我宽慰,更将老农内心的凄苦、绝望描写得撼人心魄,明年有三女,后年呢……

①译文:秋雨连绵,老农田地被淹颗粒无收,原来的江堤今天被洪水淹没。替人耕作还经常遭受饥饿,的确无力交纳租米。自从地方官新上任,皇帝豁免灾区租赋税的告示刚贴完,地方官催收的公文又张贴出来了。前年把卖衣服的钱全部缴纳了租税,多病的身躯虽然寒冷却可免去被官府抓走。去年衣服卖完开始到了家人,大女儿已被迫嫁给他人各奔东西。今年二女儿也被迫订婚,将送出去换换来少量粮食缴租。家中还有第三个女儿,明年不怕催租的上门相逼了!

②范成大(1126—1193)67岁,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枢密院编修,处州知州,静江知府等,累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曾使金,不畏强暴,几被杀。晚年隐居故乡石湖,卒谥“文穆”。他是南宋著名诗人,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我们学过他写的诗歌有《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从公元前594年开始,到公元1911年的辛亥革命(2506年),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地主对农民任然进行残酷的压迫与剥削,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一时期比较有代表的就属“白毛女”的故事。

《白毛女》的故事根据 晋察冀边区的真实故事改编:地主黄世仁借口佃户杨白劳积欠地租①,于腊月除夕,逼杨将女喜儿顶租,逼写文契。杨悲愤自杀,黄命爪牙穆仁智抢走喜儿,在黄家饱受凌虐。张二婶救喜儿逃进深山。大春投奔红军随部队回到家乡,展开减租减息运动,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它以主人公的命运概括了旧社会亿万农民倍受压迫的苦难历史,并以此来说明,封建的剥削制度“使人变成鬼”,劳动人民作主的新社会“使鬼变成人”

①杨白劳几年里累积下来共欠黄世仁的地租是“一石五斗” 粮食。这一石五斗是多少粮食呢?过去的一石为一百二十市斤,五斗就是六十斤,加起来就是一百八十斤,利滚利逼交25块大洋;

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6岁的罗昌秀被迫躲进川滇交界地区断头山上的深山老林,过了17年野人般的生活。1956年,罗昌秀被救下山,年仅33岁的她重返人间时已是满头白发。当地政府给罗昌秀盖了一栋房子,从经济上救济她,专门抽调县、乡干部住到她家,救她生活,并且还为她操办了婚事。1958年,陈毅副总理亲自看望了罗昌秀,高度赞扬她反抗压迫的大无畏精神。而四川的罗昌秀1956年才被发现,她的遭遇与"白毛女"相似,被称为"四川白毛女";

电影《白毛女》及剧本:

1东北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剧情歌剧电影,由王滨水华执导,田华(喜儿)、陈强(黄世仁)、胡朋(大婶)、张守维(杨白劳)、李百万(大春)、李壬林(穆仁智)等主演。该片于1951年3月11日在中国上映,配唱:王昆等;1951年捷克卡罗维·发利第六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了38个特别荣誉奖中的第一个;

2贺敬之和丁毅的歌剧《白毛女》剧本,1951获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

3、1972年芭蕾舞剧《白毛女》电影,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桑弧导演,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茅惠芳饰演喜儿、石钟琴饰演白毛女、凌桂明饰演大春。主唱朱逢博。

从1927年到1947年,解放区开展了土地革命①,减租减息,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全国土地改革②基本完成,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由剥削阶级所有转为归农民所有,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目标,激发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解放了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①土地革命:

1、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规定要没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没收一切所谓公产的祠族庙宇等土地,分给佃农及无地的农民。对于小田主则减租。强调贫农是农民运动的主要力量。9月,提出对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须全部没收,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原则;

2、第二次土地革命。1931年春,为了保证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满足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提出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调动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土地革命的胜利,广大贫农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生活得到了保证。

3、第三次土地革命。1942年,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

4、第四次土地革命。1947年,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5、第五次土地革命。1950年夏,中国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

土地改革文学作品:这一时期的历史,真实地反映在《暴风骤雨》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两部文学作品中。《暴风骤雨》描写了东北地区一个名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年到1947年土地改革的全过程。小说的上、下卷分别讲述的是土改初期“三斗韩老六”,土改后期复查和深入“砍挖”(即“砍大树,挖财宝”运动)的过程。《暴风骤雨》描写以萧祥为队长的土改工作队开进松花江畔的元茂屯,发动和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对恶霸地主韩老六的斗争。处决了韩老六后,韩老六的弟弟带领土匪武装进屯,进行反攻倒算,企图扼杀新生政权。在共产党员赵玉林和青年农民郭全海的先后领导下,斗垮了阴险狡猾的地主杜善人。此后郭全海报名参军,踏上了解放全中国的新征程。作者:周立波,1951年,《暴风骤雨》获斯大林文学奖三等奖;同名电影由谢铁骊执导,于洋(肖祥肖队长)、高保成(赵玉林赵光腚)等主演,于1961年上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是现代作家丁玲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48年9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所描写的是1946年华北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初期的情况,通过暖水屯一个普通村庄的土改运动,从发动到取得初步胜利的描写,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揭示出各个不同阶级不同的精神面状态。1951年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

从1951年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1958年,中央推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撤乡、镇并大社,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权职权,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

我和开头提到的“云生”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火红的年代!我们都唱过歌曲《我是公社小社员》,我们的口号是“颗粒归仓”,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刘文学”,我们看过的电影是《龙江颂》,我们参加过生产队割麦子、收苞米以及交“爱国粮”,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村400户,生产队时期交公粮是大队安排生产队统一到人民公社去交,主要工具是拖拉机、大车和小车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和花生为主,还有牲口草料(当时叫“gan cou ”就是谷去穗后的秸秆;责任制后也是每个村统一到镇上交,主要是小麦、玉米和花生,同时按劳动力“义务工”,主要工作有修路、挖渠、修平塘、搞村庄规划建设,外出打工也可以出钱,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义务工”也一同取消)。

从1951年12月开始,国家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国农村在发展稳定的气氛中完成了几千年的分散个体劳动向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历史性转变。1958年8月,北戴河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行人民公社化运动,撤乡、镇并大社,以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行使乡镇政权职权,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称生产大队。之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推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龙江颂》由北京电影制片厂《龙江颂》摄制组1972年摄制,导演谢铁骊,上海市《龙江颂》剧组集体改编演出。主要演员:李炳淑饰江水英,周云敏饰阿坚伯,马名群饰李志田1963年春,东南沿海某地遇到特大干旱,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九龙江地势低,旱区地势高,如果筑起拦江大坝,挡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区。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坚决执行县委指示,主动承担起最重任务,作了很大牺牲。龙江水送到了旱区,解救了九万亩受旱土地。第二年,后山各个生产队都获得了大丰收,龙江大队也补回了损失的粮食。赞美牺牲自己、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风格”。

1982年1月1日,中国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纠正以往存在的管理高度集中和经营方式单调的弊端,使农民在集体经济中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从而大大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发挥劳动和土地的潜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使广大农村地区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创造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

①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这一伟大的壮举,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次飞跃”。

2005年12月29日,经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在中国延续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全面退出历史舞台。我有幸经历过人民公社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的交售“爱国公粮”,也亲眼目睹了这一弥久恒远历史事件的终结。

河北省灵寿县青廉村农民王三妮自费铸造“告别田赋鼎”,铸鼎刻铭,以昭天下,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万世颂扬。历经数千年风雨沧桑,卸下因袭重负的中国农民,终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惠农新时代。

随后,我就经常接到“云生”的电话,对家乡农村政策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2年11月8日,十八大首次提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小康”①一词,源于《诗经》《大雅·民劳》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小康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礼经·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大雅·民劳》相传为周朝大臣召虎召穆公)所作。此诗是一首具有古风意味的文人作品,诗中描写平民百姓极度困苦疲劳直撞,劝告周厉王要体恤民力,改弦更张。全诗五章,每章十句,均为标准的四言句,句式整齐,结构谨严,具有明显的重章叠句趋势,反映了《国风》对《大雅》的影响;“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意识是“人民实在太劳苦了,但求可以过稍稍安康的生活。”

2016年,农业部印发《关于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将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目标调整为支持耕地地力保护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对农业的现行补贴包括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①,合称“三项补贴”。种地不但不交“公粮”了,还给补助,真是亘古未有、史无前例的事情!

①农资综合补贴包括化肥、农药及种子等;不同农作物品种对应不同的补贴金额,记得以前种植小麦的耕地,每亩补助60元,种植玉米和特色经济作物的耕地,每亩补助18元,春秋两季。现在大约是每亩小麦125元,玉米和特色经济作物105元。

通过“云生”的电话,得知家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美丽的家乡建起了飞机场,村里全面进行了绿化、硬化与绿化,村内建有文化站、图书室、文娱、科教宣传队、公共厕所等生活、学习、娱乐、休闲场所和设施。自家老房子前的大水坑也建成了游乐场,盖起了凉亭……是的,这里是八仙过海《东游记》的故乡,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①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

①三权”分置:2014年12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决定。这次修改农村土地承包法,主要就是为了将农村土地实行'三权分置’的制度法制化,以更有效地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承包农户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更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是指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 。“三权分置”下,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既存在整体效用,又有各自功能。从当前实际出发,实施“三权分置”的重点是放活经营权,核心要义就是明晰赋予经营权应有的法律地位和权能。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创新。“三权分置”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2021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从公元前594年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到2006年1月1日我国全面废止农业税,再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苍茫历史深处踽踽走来,中国农民的脚步是如此的沉重而执着,无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没有实现的奇迹在新中国变成了现实!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有幸成为这一伟大历史的见证者……!



END

作者简介

孙庆忠,男,汉族,1968年9月生人。山东蓬莱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中国煤矿史志研究会会员,山东省龙口市国营煤炭企业工作。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组长 : 范俊来

审稿组成员:郁光涛

审稿组成员: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

审稿组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陈玉峰

推广组主管:郁旦斌

         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金波 郁家社 杜永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