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颐和园,宫廷中的山水画卷(二)

 寻梦游仙 2022-09-20 发布于上海

位于北京市西郊的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其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本框架,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并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建成的大型山水园林,也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记得我一人初到北京时,游玩的地方就是颐和园,可以说颐和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梦幻之地。这里,仙山与湖水映衬,荷风为游舟伴舞,引你走进彩绘的长廊,引你走进如画的山水。颐和园是宫廷画家用细腻的线条和浓重的油彩画出来的,它真实可感,缥缈如宫廷画里的山水。

从南湖岛坐船来到万寿山下的清晏舫附近,我在这里下船登岸。清晏舫俗称石舫,它位于昆明湖西北岸,取名清晏舫,寓意“海清河晏”。清晏舫是颐和园内著名的景观,也是园内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代圆静寺的放生台。清代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时,将放生台改造成了石舫。

清晏舫上建有两层船楼,舫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舫体有四个突出的水龙头,每当大雨时,落在舫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流下,由舫身的四个龙头吐出,并流入湖中。清晏舫建成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皇帝都要陪生母孝圣皇太后在此放生。

咸丰年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清晏舫被烧毁,光绪年间才得以重建。清晏舫在重建时,按照慈禧太后的意思,将原来的中式舱楼改建成西式舱楼,在西洋式楼阁上配以彩色玻璃窗。同时仿造当时流行的风火轮船式样,在船舫两侧各加了一个水轮。

颐和园中的长廊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长廊不仅把山边湖畔众多的建筑连缀在一起,它还是万寿山和昆明湖间的巧妙过渡。走在廊内,步移景换,令人应接不暇,在这还能欣赏到梁枋上的彩画,彩画内容包括了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

顺着长廊,我来到“云辉玉宇牌坊”。牌坊紧邻昆明湖,是万寿山前山建筑群中轴线的起点。牌坊为四柱七楼,顶覆黄色琉璃瓦,绘金龙和玺彩画。“云辉玉宇”寓意这里是彩云与宫殿相辉映的世界。牌坊南面匾额上写着“星拱瑶枢”,寓意这里是众星拱卫的神仙之地。

对鸥舫位于昆明湖东北侧,有步廊与长廊相连,这里是乾隆皇帝和妃子们游湖时的码头。乾隆年间,昆明湖上栖息着大量的水鸟,早春时节常有沙鸥野鹜在此云集,对鸥舫正是观鸟的绝佳处。乾隆在此做过一首《对鸥舫》诗,诗中有“临水阁斋似舫浮,任栏常见浴闲鸥”的诗句。

穿过云辉玉宇牌坊,便是排云门,排云门是排云殿的宫门。“排云”二字源于晋代郭璞的《游仙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一句,比喻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出面容。这里最早是明代圆静寺的旧址,乾隆皇帝在旧址上建造成大报恩延寿寺。

咸丰年间,大报恩延寿寺被英法联军焚毁,慈禧太后重建颐和园时,将这里改建为排云殿,作为自己在园内举行庆寿典礼时接受朝拜的地方。在原大报恩延寿寺的放生池上建有一座名为“金水桥”的汉白玉石桥,放生池和石桥相当于紫禁城的金水河和金水桥。

走过金水桥,是排云殿的二宫门。当年举办万寿庆典时,二宫门是光绪皇帝向慈禧太后叩首贺拜的地方。王公大臣以金水桥为界,按等级排列。桥北东西两侧排列亲王以下的皇亲贵族,桥南东西两侧排列二品以上官员,三品以下官员只能跪在排云门外。

排云殿建筑群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而排云殿更是位于建筑群的中心位置。站在湖岸往上看,牌坊、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连成了层层升高的轴线。象征着神权的佛香阁高高在上,而慈禧做寿的排云殿位于中间,布局体现了佛经中描绘的天国境界,以及君权神授的理念。

排云殿后是通往德辉殿和佛香阁的爬山廊,长廊顺山势而建,狭长而倾斜,坡度较为陡峭。游人行走于爬山廊上,随着高度渐升,可以变换视角,丰富赏景层次,使景色产生动感,陡增观景情趣。置身其间,远近景物组成了一幅美不胜收而且变动交错的水墨画,叫你不忍移步离去。

爬山廊与颐和园的其它长廊一样,廊内雕梁画栋,富丽堂丽。在这些彩绘中,除了色彩鲜明的各式图案外,还有许多的山水、花鸟,以及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画像,可以说是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都浓缩在这条爬山廊内。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无法停下脚步细看,只能勿勿拍了几张照片。

出了爬山廊,我来到了德辉殿。德辉殿位于排云殿与佛香阁的半山间,大殿为单檐正脊歇山顶,面阔五间有前出廊,两侧有爬山廊与排云殿相连。此殿原为大报恩延寿寺的多宝殿,后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建颐和园时改为德辉殿,是慈禧到佛香阁礼佛时的更衣之处。

顺着八字形台阶直登台顶,台上是仿杭州六和塔建造的佛香阁,“佛香”二字源于佛教中对佛的歌颂。佛香阁高41米,建在高高石造台基上,八面三层四重檐,阁内有八根坚硬的铁梨木大柱支撑,结构复杂,独具匠心,气势磅礴。佛香阁内供奉的是接引佛,每月望朔,慈禧都要在此烧香礼佛。

佛香阁是颐和园建筑布局的中心,巨大的石造台基包山而筑,把佛香阁高高托举出山脊之上。仰视有高出云表之概,行走于颐和园随处都能见到佛香阁的姿影。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慈禧太后动用海军军费,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佛香阁是颐和园最大的工程项目。

登上佛香阁的台基,周围数十里的景色尽收眼底。近处的昆明湖恰到好处地倒映在眼前,山之葱茏,水之澄碧,天光接引,令人荡气舒怀。东边的圆明园、畅春园,西边的静明园、静宜园,佛香阁提携周转十几里内的风景于周围,并巧妙地加成一体,成为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

据说,乾隆皇帝修造清漪园时,原准备在此处建一座九层延寿塔,当建到第八层,乾隆下旨将此塔建改建为八层的佛香阁。对于拆塔建阁之事,有一说法认为:乾隆建塔名义上是为母后作寿,实则是想使塔成为携东西皇家园林的主体建筑。但建到第八层时发现和原来想象不符,故拆塔建阁。

还有一种说法是:乾隆皇帝修造清漪园时,发现万寿山下有座明朝某位王妃的墓,而这位王妃当年可不是善主,她的墓动不得。乾隆不以为然,命人挖开了墓的石门,门上刻着“你不动我,我不动你”八个字。乾隆惊出一身汗,命人把土盖回去,并在万寿山上修建佛香阁,以镇不冥的鬼魂。

佛香阁所在的万寿山是颐和园的最高点,也是建筑群最集中的区域。山的东侧有转轮藏和国花台,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后山有须弥灵境和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这些散布于绿树丛中的建筑共同组成一个体量大而内容丰富的建筑群。

转轮藏位于佛香阁东侧,它由主殿、东西转经亭、御制碑组成,这里是乾隆皇帝贮藏经书、佛像的念经祈祷场所。在东西转经亭间立有一块石碑,石碑南侧阴刻乾隆御笔“万寿山昆明湖”六字,背面阴刻有乾隆御笔《万寿山昆明湖记》,碑东西两侧刻有乾隆咏诵清漪园的御制诗。

敷华亭、撷秀亭位于佛香阁东西两侧的叠石之上,两座亭子结构一致,均为四角重檐攒尖顶,亭子四周有汉白玉石围挡。这两座亭子是颐和园报时用的钟亭,因钟亭建在万寿山上,面向宽阔的昆明湖,背面又有山体拢音,亭内报时钟的声音会向南侧空旷之处散播。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佛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由拱券结构组成的无梁佛殿。建筑外层全部是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尤以嵌于殿外壁面上的千余尊琉璃佛像更富特色。

“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颂扬佛的智慧犹如大海一样,法力无边。这幢建筑从外观上看很像木结构,但它实际上没有使用一根木料,全部用砖石发券砌成,没有枋檩承重,因此也称为“无梁殿”。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又称为“无量殿”。

须弥灵境建筑群位于万寿山后山,它是乾隆年间修建清漪园时,仿照西藏桑耶寺而建的佛教寺庙建筑群。整个建筑群座南朝北,平面形状略呈丁字形,北部为汉式,南部为藏式,由北向南沿一级级的台基依次升高,前后分别以大型佛殿和楼阁为中心,体现出藏传佛教的特色。

香岩宗印之阁是须弥灵境建筑群的主要建筑,它位于建筑群的中部,象征着佛教中的须弥山。初建时该建筑为一座三层高阁,英法联军火烧清漪园时被毁坏,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时改建为单层佛殿。香岩宗印之阁坐北朝南,前后有廊,正脊歇山黄色琉璃瓦顶。

佛教认为,在须弥山周围有咸海环绕,海上有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在香岩宗印之阁周围建有象征四大部洲的建筑,每个部洲的基座各不相同,椭圆形的为西牛货洲,半圆形的是东胜神洲,三角形的是南瞻部洲,正方形的是北俱卢洲。

此外,在香岩宗印之阁周边还有象征太阳和月亮的日殿、月殿,以及黑、白、红、绿四色藏式风格的梵塔,四色梵塔分别为:绿色的成所作智“地灵塔”;白色的大圆镜智“天洁塔”;红色的妙观察智“皆莲塔”;黑色的平等性智“吉祥塔”。这些建筑依山而建,融合了汉藏两地建筑的特点。

整个须弥灵境建筑群都建造在规模宏大的假山叠石上,如此大规模的假山叠石在其他的园林中是很少见的。我太喜欢这组建筑了,香岩宗印之阁以及周围的附属建筑,将传说中的须弥世界具象化,呈现为一座恢弘的藏式寺庙建筑群。

依山而建的须弥灵境,有着独特的汉藏结合风格。大面积的红色墙体,配以上窄下宽的装饰窗,呈现出一派浓郁的藏式风格。而建筑物的顶部是清一色的汉式飞檐歇山,檐下尽是汉式彩绘斗拱,加上黄色的琉璃瓦和脊兽,汉藏混合更是别具一格。

清风吹来,悬挂在四大部洲以及日月殿四角上的铃铎叮当鸣响,传来阵阵梵音。具有鲜明的色彩和宏伟气势的塔、台、殿,映衬在碧蓝如洗的天空下,显得格外清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