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家风范 | 王西京:长安精神 水墨复兴

 泊木沐 2022-09-20 发布于辽宁

王西京,1946年8月生于陕西西安,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兼任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西北大学、云南大学、西安美术学院教授,一级美术师。2020年6月,以2019年度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462万元人民币名列《2020胡润中国艺术榜》第75位。

王西京虽然出生于普通的工人家庭,但是西安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滋养这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代人。王西京从小对绘画的热爱也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那里的画家喜欢带着一群爱画画孩子到画室去指导,慢慢的王西京在这群孩子中变得出类拔萃,也把爱好逐渐变成了坚定选择的志向。

在王西京十一二岁时遇到了那个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那年有一位叫余正常的画家刚好从中央美院毕业,回到西安的一家文化馆工作并举办画展,王西京那时每天都带着本子过去观看和临摹,也就是在展览的最后一天,王西京见到了画家本人并且便攀谈了起来。从这之后王西京经常会去余正常的画室学习绘画的技巧。

那时的师生关系还是维系着中国传统的师道关系。而且因为两家的距离很近,王西京每天都会去余正常老师那里学习,而余正常也会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学到的中国画的历史、发展、演变,画论和中国画基本的笔墨技全部传授给他,也会带着他去拜访美术界的前辈们。当余正常知道王西京家境不好之后便将自己的笔墨给王西京用,也会让他每天临摹三张《芥子园画谱》当做作业。

王西京进入美院附中的过程也是一波三折,起初西安美院附中的招生通知到他们所在的学校时孩子们已经放假回家了,邮递员就把信放到了邮箱里,好在有一位同学回学校取信的时候看到招生通知,看到后第一反应是要给王西京送过去,想着:“他要是不去那就是太可惜了”。便骑着车往王西京的家中赶去。

到了他家中发现他外出打工赚学费并且一个月后才回去,就连他母亲也不知道他工作的具体位置,他的同学便骑车去纺织城找,在人山人海的工地上找到了天黑终于找到了王西京,因为第二天是报名截止的时间,二人连夜赶回家为第二天的报名准备简历和作品。等到第二天十点赶到时招生名额已满,招生组已经为回校做准备了,听到消息的王西京决定再拼一拼于是走到一位被许多孩子围着的老师面前,而那名老师正是胡明。西京叫了一声“老师”,深深鞠了一躬,见胡老师愣了一下,便赶紧介绍自己:“我是一个考生,刚刚接到通知,连夜准备了作品,可是赶到这才发现报名已经结束了。我就想让您看看我的画,如果您觉得可以,能不能给我个机会;如果不行,我也就放弃了。”胡明望着眼前这个满脸诚恳与汗水的孩子,同意了,“行,打开吧”。王西京就在马路上摊开了自己的画。胡明看了一会儿,说了一句话:“给他拿一张表”。这六个字改变了王西京的人生轨迹。

后来王西京顺利在美院附中学习美术知识,胡明老师也成为了他的班主任,王西京的努力胡明都看在了眼里,也欣慰自己没有看错这个孩子,王西京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学校有名的业务尖子。

毕业后被文革影响入学的王西京分派到了工厂,成了一名基层工人,那时绘画也变得遥不可及,就在那样的环境里,他也没有停过笔,画完后将作品投稿到《西安日报》,这也成了他最大的乐趣。1968年也就是王西京22岁时,西安日报社复刊,要在基层工人之中选拔人才,王西京也顺利的进入了报社。

在报社工作的时间里,王西京的画技成长的飞快,与那时的报纸排版有很大的关系,那时的报纸不同于现在的电脑排版出的报纸,那时所有的信息都要一点一点的手写上去,其中的插画也是如此,而他负责的就是插画的部分,每天留给他的时间也只有三四个小时,这么短的时间里不光要了解文章中的故事,还要将故事中的人物精确的表现在固定的区域,这样完成一幅画已是消耗了大多精力,一张报纸要画三到四张,就这样的工作他坚持了18年,这也为今后创作中国画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除了繁重的工作,王西京还会主动接出版社的任务,在业余时间创作出了20多套连环画,也在全国有了名气。那时的王西京坚信一个信念“不能让自己闲下来,不能让自己产生惰性。年轻人,面对的诱惑很多,唱歌跳舞打牌打球……我就用这种办法给自己压任务,出版社有截稿日期,不完成不行”。他迎着命运赋予他的安排,画好人生每一处转折,坚韧、从容。

阅读王西京先生的水墨作品,走近他几十年走过的艺术历程,有一个很深的感受,那就是:他是与时代同步具有文化自觉性的艺术家,他的一幅幅作品,反映了他生活的时代从社会意识到审美理想的变化;他个人的艺术审美趋向,反映了他对民族传统史化和艺术的深刻认识。

王西京不仅在人物画方面成就很高,对其他风格的画也造诣很深。2013年,王西京受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历时9个月完成的鸿篇巨制《黄河·母亲河》现被悬挂在“金色大厅”的南墙上。创作之初,他认定自己要画的是大国的文化气象,要用笔墨将时代的精神理念、文化自觉、历史责任与未来展望融汇一体。

王西京对自己的作品这样评价:“我的创作里程从来都是一个悔其少作的过程,区别他人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区别于自己,告别自己。我一生都在告别自己,如果守着自己的那块阵地,被人翻过去的感觉是非常痛苦的!”他用中国的笔墨来画其他国家人民的形象,无论种族和民族、贫穷还是富有、黑人还是白人、领袖或是民众,都用中国水墨这个西方鲜见的艺术形式来表现,体现了一个艺术家心系苍生的博爱和情怀。艺术没有国界,王西京新时期的作品把艺术跨越国界的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王西京承继了宋人的格物精神,以造化为师,细致、深入的观察、感悟自然,他所描绘的壮观景象,给予身临其境的、致广大尽又精微的意象性表达。他用水墨表现生动具体的人物,这是中国画融合西方元素的全新尝试,其中更注入画家自身的情感。这是一个探索过程,过去从未有人尝试,换言之,王西京创造了中国画的一种全新语言。

王西京的创作的信心源于中国文化的底气:“中国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以书为骨,以诗为魂,对中国的理学、美学、文学都要通。表现出来的是山水、花鸟、人物,而背后是强大的文化根基。中国画到最后,画的是一种修养、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中国画永远会走在世界前列,因为没有一种艺术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

王西京苦心经营和孤独探索的艺术思考,完成了中国画水墨复兴的一个具有世界性范围的实践,他的视野和命题是广阔的,在当下的水墨艺术中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全球意义。这需要我们对他的艺术和作品进行更准确的评估,更全面的认知,也是我们通过绘画艺术认识一个中国艺术家在面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历史使命中需要践行的伟大思想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