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鱼雷”的威力有多恐怖?

 与春天同行 2022-09-20 发布于青海

这其实是18年的一个问答,当时是值班编辑写的,又给W君推过来了。

具体咱们来说说核鱼雷吧。

原来的题目是——“俄罗斯“核鱼雷”的威力有多恐怖?”,这件事得分几个层面来说。

首先把“核鱼雷”局限给俄罗斯就有点眼界小了。其实世界上大部分有核国家都是有核鱼雷的研发的。

文章图片1

一提到核武器,我们就会首先想到美国和苏联,毕竟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大量研发和部署核武器。虽然美苏当年的核军备竞赛是很多人的重点印象,但是千万别忽略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核弹万能化的思想潮流。

在当年,各个国家的军方都在谋求将核武器装备到任何可以装入传统战斗部的装备中。和现在的“智能化”感觉是一样的,巴不得一个电饭锅都得装个WiFi。

“只要能装得下为啥不搞个核弹头呢?”这样的想法就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延续了三十多年。

文章图片2

所以你不仅仅能看到大量的弹道导弹被装入了核弹头,就连空对地火箭弹、空对空导弹也都出现了核战斗部的版本。

文章图片3

而鱼雷这种天然的就不太在乎战斗部重量的武器就自然而然地也出现了大量“核型号”。

文章图片4

要知道鱼雷并不是像很多自媒体说的那么复杂,“只有几个国家才能生产重型鱼雷”这样的论断其实是一种谣言。

文章图片5

大部分鱼雷分为战斗部、压缩空气罐、燃料舱、动力舱、推进系统五个部分组成,在现代导引鱼雷上又增加了导引头和控制系统两个部分。

重点说下鱼雷的战斗部:

文章图片6

MK14鱼雷战斗部

早期鱼雷没有什么战斗部的区分,仅仅是将炸药直接装入鱼雷的头部,然后再在鱼雷的头部不同的几个位置安装引信(至于鱼雷引信咱们可以单独开文章来聊)。

后期的鱼雷由于结构化的需求大部分都采用了制式战斗部。

文章图片7

这些制式战斗部大多数是圆柱型,有的可以直接装入鱼雷壳体内部,也有的是可以通过适配器接入鱼雷的燃料仓和导引头之间,本身战斗部的外壳就是鱼雷的外壳。

这些设计都提高了鱼雷战斗部本身的通用性和可替换性质。

文章图片8

MK 105 hotpoint

例如MK 105侵彻弹,这是一种空投的反地堡炸弹,其内部安装的是W34核弹。

文章图片9

还有一款空投的反潜艇深水炸弹MK101,内部也是同样的W34核弹。

再有就是W34核弹头加持的MK43鱼雷:

文章图片10

这三种武器都是使用的W34核弹,当量1.1万吨。从威力上看直径480毫米的中型鱼雷,命中一发威力已经超过一枚直径533毫米的重型鱼雷。当年,这种鱼雷主要用在潜艇上。其设计目的也是为了扩大小型的潜射鱼雷的杀伤力。

文章图片11

8000吨TNT当量 核弹水下爆炸

如果按照核弹头的TNT当量来计算,一枚重型鱼雷的500-800公斤炸药的装填量的确是不够看的。但以核弹的威力来说,历史上出现的这些核鱼雷其实威力都并不大。

核鱼雷的设计并不是为了直接命中一艘舰船将之汽化,军事上的打击以消除威胁为主,汽化一艘对方的军舰和重创一艘对方的军舰的评价效果是几乎相同的。

核鱼雷的设计就是为了增加鱼雷爆炸时候所出现的水下爆炸杀伤区域范围。

文章图片12

这种杀伤方式对船只和潜艇的伤害极大。在1955年10月10日苏联做了一次T-5鱼雷的测试,这枚鱼雷装有4800吨TNT当量的核战斗部。在新地岛东面海域水下20米深度引爆,爆炸的结果是将距离爆点6.5海里(10.5公里)距离上的三艘试验用潜艇击沉两艘,另外一艘潜艇严重损毁。

文章图片13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威力,主要原因依旧是和传统炸药相似的。

文章图片14

水是不可压缩的,在水下爆炸发生后,爆炸形成的气泡区域会反复震荡压缩/膨胀,在水体中向外传递能量。

一般的鱼雷,500公斤的装药量的战斗部可以在起爆瞬间在水下形成一个直径10米左右的巨大空泡。

而几千吨当量的核弹在深水中可以形成直径超过800米的巨大空泡。形成这么大的空泡的时间不超过1秒。进而就是这个巨大空泡的不停震荡了。

文章图片15

直接的震荡函数是上图这样的。

所以说很小当量的核鱼雷就可以对一个海域内的舰船尤其是潜艇造成巨大的杀伤。这些初期的核鱼雷其实也不用做太大当量的。

文章图片16

当然了,前几年俄罗斯出来以一个“情况-6(Status-6)”,这个东西很多人说是核鱼雷,但俄罗斯国防部对外的标准说法叫做“海洋多用途系统”,并没有称之为鱼雷。实际上这是一个带有核战斗部并有核动力系统的无人深潜器。它的作战目标并不是海军舰只或者水上水下的舰队。这样格局就有点小了。这个东西的战斗部是100百万吨TNT当量,也就是1亿吨TNT当量,爆炸威力相当于两个沙皇炸弹。主要用途是用来攻击沿海港口和城市,杀伤方式是在海底1000-2000米深度爆炸,形成巨大的空泡,搅动海水。进而形成海啸,对港口城市进行冲刷。据说可以在大范围海域引发高度为几十米的海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