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倒刺食疗妙招

 循天园 2022-09-20 发布于广东

长了倒刺不能撕

不少人看到倒刺,都会忍不住地将它撕掉。如果没撕下来,还会用牙齿咬。这样的处理方法是错误的,很容易导致伤口破损,引发感染,甚至出现甲沟炎、甲下脓肿等症状。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将孩子的手放在温水中浸泡5分钟,软化皮肤角质层,再用消过毒的指甲刀,从根部剪掉倒刺。如果伤口有少许出血,用碘伏局部消毒即可。但如果伤口已经有感染、红肿甚至化脓的迹象,就要马上将孩子带到医院进行处理。

食疗调体很重要

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长倒刺是因为身体里缺乏了某种维生素。但补充维生素后,发现倒刺还是会长,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引起倒刺的根本原因是干燥。指甲周围的皮肤没有汗腺跟皮脂腺,不会分泌油脂,因此甲周皮肤容易干燥缺水而出现倒刺。某些生活习惯也会使得甲周皮肤更加干燥,比如经常用肥皂洗手、经常咬指甲、啃手指等。

《诸病源候论》:“手足爪甲际皮剥起,谓之逆胪。”中医将倒刺称为“手足逆胪”,如果孩子反复长倒刺,可能是以下2个原因造成的。

阴虚伤津

秋季燥邪当令,容易损伤津液。津液不足就无法外输于皮毛,濡养皮肤,皮肤就会变得粗糙、干燥、起皮,有倒刺。除了长倒刺,还会表现出皮肤干燥、舌红少苔少津、嘴唇脸蛋比较红、口干、经常舔嘴唇、手足心热等症状。

对于这类孩子,应以生津润燥为原则来调理,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莲藕、马蹄、麦冬等,或者喝一些滋阴润燥的汤,玉竹麦冬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材料:玉竹8g,麦冬5g,沙参8g,甘草2g,猪瘦肉50g,食盐适量。

做法:材料下锅,加适量水,小火慢煮或隔水炖1小时,加适量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燥。

用法:3岁以上对证、少量多次分服,每周不超过2次。

脾虚失运

脾虚的孩子运化能力不足,自然就无法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运送到四肢。四肢失养,皮肤就会干燥、失去光泽,也会容易长倒刺。这类孩子除了长倒刺还会表现出明显的脾虚症状,比如食欲不佳、挑食、厌食、面色萎黄、气血不足、形体消瘦等。对于这种情况,调理的关键在于健运脾胃,白术芡实瘦肉汤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材料:白术15g,芡实10g,猪瘦肉100g,食盐适量。

功效:健运脾胃,补脾利水。

做法:将白术和芡实放入锅中,加约2碗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煲30分钟。猪瘦肉切片,放入锅中滚煮1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适用年龄:2岁以上消化好、无病痛时对证、少量多次分服。每周1~2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