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阅读无可厚非 每每看到倡导读书的文章,其中必有批评功利阅读的言论。评论者往往会抬出一大串古今中外名人,用他们读书的故事及其取向晓谕众人:抛弃功利阅读,追求“精神富有”。 早年,鲁迅就说过,读书有职业的和嗜好的两种。超脱利害关系,完全出于爱好而读书,当然是一件惬意而又高尚的事。倘能将职业与嗜好结合起来,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鲁迅认为,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得到的。“这样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也许终于不会到,至多,将来可以设法使人们对于非做不可的事发生较多的兴味罢了”。如此说来,这种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事,不过是世人的良好愿望,此事古难全。 我们从识字那天起,就已含有功利取向。识文断字至少是为了不当“睁眼瞎”,能看懂无言的世界传布的各种信息,能与古人今人通过文字进行交流,长知识,广阅历,修德行,学本领。进而,能求职谋生以立足社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活得有出息而又体面。 沈昌文自述,他一辈子干出版,可谓读书无数。但是,此读书非彼读书。说穿了,我多年来一直是为功利而读书。尽管自己整日手不释卷,但一不是为兴趣,更不是求真理,而只是图出息。显而易见,从一个旧首饰店的小学徒,成长为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杂志主编,其中功利读书的作用不言而喻。只是临近退休之年,他才设想加以改变,因为人至老年,已无功利可谈了。我现在一不做选题,二不读稿件,读书为的只是老人的兴趣。但如果因读书而使自己多少产生一些快感,岂不也是功利之一? 撇开误人子弟的坏书不谈,人们之所以喜欢读书,说到底还是因为阅读有益或有用。即使你不是为了眼前有用,也是为了将来有用;即使你不指望短期内受益,也希望到后来终能获益;即使你在读书时什么也没想,也会对你的人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便是为了满足探秘求知、怡性养德、赏心悦目这些非物质方面的欲望,难道不包含着于人有益的好处在里边吗? 至于那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许多都有功利指向。如果说“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书中自有千锺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古训,属于封建糟粕,那么像“开卷有益”、“读书明理”、“书到用时方恨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有用之书方能成为有用之人”之类的告诫,不也是看重读书的功用吗?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讥讽的恰恰是那些只会读书、不会应用的“蠹鱼”。批判“读书无用论”,也恰恰证明读书有用。 以书自娱,乐以忘忧,沉浸在书香中,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当然值得期许,值得赞赏,值得践履,但这不应当是读书这件事的全部,也不见得就与功利阅读势同水火。即便是以读书为雅好的人,也不可能一生一世与功利阅读绝缘。总之,因有趣而读书也罢,为有用而读书也罢,原本就是并行不悖的,也不存在正误之分,为什么一定要把两者对立起来,一味地强调高雅与世俗之别,厚此薄彼,褒前贬后,视功利阅读为异端而大加苛责呢?(文/王兆贵) 附注:本文原载《教育导报》,多家媒体转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