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很多人去看中医,常会被告知“湿气重”,那么到底,湿气是从何而来?

 caimin133 2022-09-20 发布于福建
艾灸作用机制与针灸有相近之处,并与针灸有相辅相成的治疗作用。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等诸多优点。《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很多人去看中医,常会被告知“湿气重”,那么到底,湿气是从何而来?
简单来说,湿气有三大来源:
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只吃一点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四川多湿,那里的人不吃辣椒就会不舒服。比如长期下雨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得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脾主运化,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滞留体内。
具体来说,身体有湿气的表现如下: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
如果有艾灸过,就会发现祛湿效果十分可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艾灸后皮肤表面出现水汽、水泡,那正是体内湿气快速排出的表现。
居家日常湿气重,不妨多艾灸以下穴位:




五位取穴法



脾腧穴     中脘穴     足三里穴     阴陵泉穴     解溪穴


脾腧穴


脾腧穴是身体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具有很好的舒筋通络调理气血效果,
艾灸脾俞穴能够起到很好的和胃益气健脾利湿促进食物消化吸收的效果,对于身体出现的脾胃失调,腰酸背痛,腹胀腹泻都有很好的调理效果。


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位于剑突和肚脐连线的中点。
艾灸中脘穴对一些脾胃较虚弱的人群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对胃中沉重、寒凉、食欲减低,偏寒的胃痛有温中散寒、止痛的调理效果。





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是人体保健的穴位之一,其位置在外膝部三寸处。
艾灸足三里穴可以和胃降逆、健脾祛湿,可有效改善胃痛、呕吐、腹胀、腹泻,对水肿、小便不利者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是脾经的合穴,善于调节脾肾功能,是足太阴脾经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穴位。
阴陵泉五行属水主要可以利水,艾灸阴陵泉穴对水肿、全身的湿邪内困、腹痛、腹胀、腹寒、泄浑、吐逆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解溪穴


解溪穴是足阳明胃经穴位,位于足背与小腿交界处的横纹中央凹陷中。
艾灸解溪具有清胃化痰的功效,对胃肠寒性及阳气不足相关的疾病,如腹胀、轻度腹痛、腹泻、纳差、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等有较好的调理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