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由占筮术转化为哲学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2-09-20 发布于山西
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思想大解放浪潮中,充满了进取,人世的人文精神,为“易”向世俗哲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在春秋时期,史官以世俗文化解释《易经》的风气逐渐影响到一般知识阶层。如《左传》记载着庄子引师卦初六爻辞论证军队纪律的重要性,郑国子产引复卦上六爻辞说明君主为政之道,这些都是不经占筮而直接引证《易经》文辞入论的例证。

在“学在官府”的状况下,尽管“易”出现了向世俗哲学发展的端倪,然而由于其隶属于官府文化的上层巫术,因此,它的主要职能仍然是沟通天人关系、预测吉凶,仍然不能超脱巫术的桎梏。使“易”进一步发展为哲学,就必须打破官府垄断文化的局面,使学术下放,将《易经》和世俗社会中富于人文精神的诸子学说相结合,进而完成其哲学化的过程。

孔子“观其德义”

所谓“观其德义”,即从《周易》六十四卦的卦爻辞中观出义理,《程氏易传》序云:“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可见,“辞”中蕴含有深厚的德义。以下试举帛书《二三子问》篇慎言、务时两则思想作简单说明。

《二三子问》篇孔子释《坤》卦六四爻辞“聒囊,无咎无誉”时,曰:“此言箴小人之口也。小人多言多过,多事多患,□□可以衍矣,而不可以言……圣人一言,万世用之。唯恐亓(其)不言也,有何<箴>焉?”其中提出慎言的主张,认为小人要慎言,而圣人唯恐不言。今本《易传》亦要求人们慎言,如《颐·象》云:“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系辞下》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此与《论语》的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如《学而》云:“敏于事而慎于言”;《为政》云:“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均是一意。

《二三子问》篇“务时”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释《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键键,夕沂<泥>若,

(厉),无咎”时,曰:“此言君子务时,时至而动,□□□□□,屈力以成功。夫日中而不止,时年至而不淹。君子之务时,

(犹)驼驱也,故曰'君子终日键键’。时尽而止之以置身,置身而

(静),故曰'夕沂<泥>若,

(厉),无咎’。”此勉励君子在时机到来时要抓住时机,有所行动,即使到了正午也不停止,生命到了尽头也不停留。而时机一旦过去,就要停止作为,安置己身以得宁静,《艮·彖》即云:“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所谓“务时”,即动静有时,该行则行,该止则止,时至则动而驰驱,时过则止而静处,《损·彖》云“与时偕行”是也。

综上,《二三子问》篇对卦爻辞的解释多从义理层面出发,注重君子德性之修养,有慎言、务时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要》篇提出修养之最终目标为仁义,其云:“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并云:“仁守者而义行之。”此言君子可以通过修行德行以求福,践履仁义以求吉,故不必求于祭祀与卜筮。《缪和》篇亦云:“君子于仁义之道也,虽弗身能,剴能巳才?日夜不休,冬身不卷,日日载载,必成而后止。”此言君子于仁义之道,即使目前尚未成就,也不能停止学习,须是日夜勤勉,终身不倦,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遂能成就仁义之道。如此一来,通过孔子“观其德义”,实现了从“史巫之筮”到“君子之《易》”的转变。

《易传》作者们将与鬼谋的“易”变为与人谋的“易”,构造了多层次二分法的宇宙化生论,论述了以日新、生生、有为、尚刚强为特征的天道观,建立了以宇宙哲学为根基、以人生问题为核心、以政治人伦为功能的泛哲学体系。《易传》对《易经》的解释在后世具有至上的权威性。两千年的封建祭祀中,儒家学者们在研究《周易》或建立自己的宇宙哲学时,只能对《易传》所作的解释有所侧重、有所损益,而不能抛开《易经》的思想去独辟蹊径。
《易传》虽然包含一些神秘主义的色彩,但毕竟是和《易经》占术性质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21世纪的学者们认为:《易传》赋予《周易》的人文精神和哲学宇宙论意义,反映了华夏先民智力的进步,东方特色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成熟和宇宙论模式的定型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