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恐慌帝国》:恐慌无处不在,我们可以看到恐慌、听到恐慌、甚至远程交流恐慌

 静逸阅读 2022-09-20 发布于北京
恐慌最初通过口口相传(谣言),缓慢地在人群中传播,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出现,如今可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众多通信媒介中同时蔓延。
《恐慌帝国》

“恐慌”一词,最早出自清代徐珂的《清稗类钞》,长久以来一直是忧惧的代名词。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全球的爆发,曾一度令世界各地的人民再次陷入恐慌之中。不过,随着中国高效率地控制住疫情的蔓延,由新冠疫情引发的恐慌情绪也有效地得到了缓解。

然而,国内疫情的有效控制无法阻止国外疫情的愈演愈烈,根据世卫组织最新实时统计数据,截至欧洲中部时间2022年1月7日17时08分,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2.9891亿例,达298915721例,累计死亡病例5469303例。

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心惊的数据统计啊,而更让人难过的是,就在我打下这行文字的同时,上述数据仍在增长。这些数据不仅在告诉我们新冠疫情仍在持续威胁着我们的身体健康,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各国在面对疫情时的不同策略与态度。

一直以来,恐慌如双生子般与传染病如影随形——

1817年,印度暴发霍乱并蔓延到亚洲其他地方和欧洲,引发巨大恐慌;

1888年,佛罗里达州的黄热病引起银行挤兑,商业陷入停滞;

2005年禽流感流行,人们谈“禽”色变,唯恐避“禽”不及……

香港大学人文与医学多学科中心(CHM)的主任、创始人白锦文说:“恐慌被定义为一种对某种外部威胁的心理状态或强烈的群体性情绪反应(总是被视为非理性的),无论这威胁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是实际的还是想象的。”

恐慌,作为一种群体情绪反应带有极强的感染性与蔓延性,它是非理性的,是应该予以干涉控制的。由白锦文编选的关于“恐慌”的学术论文集《恐慌帝国》,就是通过对19世纪初的东亚到21世纪的美国等一系列案例研究,探索了西方政府机构、政策制定者、规划者和其他权威机构为理解、应对和消除由传染病和其他危机引发的恐慌所做的尝试。

正文之前的《各章作者简介》对书中收录的八篇论文作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我们阅读这些文章提供了很好的背景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