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人和现象学的角色 主流心理学对生活进行了五花八门的分类。这些分类成了我们观察人类生活的有色眼镜。因此,在临床心理学和心理治疗领域,我们主要不是被训练去观察具体的人,观察他们的独特性和复杂性;相反,我们被教导去观察“惊恐障碍”“强迫症”“心境恶劣障碍”和“躯体化”等病例,就像《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所概述的那样。 现象学讲究观察或体验现象本来的样子,也就是说,它超越了我们随身携带的并强加于现象之上的许多观点、成见和想象。现象学研究的是现象本身,它让人们尝试去感知一个人、一件事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想当然地看待一切。让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临近圣诞节,一位护工到敬老院看望一位老人。“史密斯先生,今年您打算在哪儿过圣诞节呢?”她一边帮老人擦洗,一边亲切地问道。“在这里。”史密斯先生像往常一样没好气地回答道。“好吧,”她继续问道,“那么,也许会有人来这里看望您?”“没有。”老人回答。这位护工感到既气愤又震惊。她知道这位老人有七个兄弟姐妹住在附近的镇子上。他们当中肯定有人可以在平安夜给他提供住宿。于是,她联系了他的全科医生。 这位医生同样很生气,开始给老人的家人打电话。最后,他找到了老人的一个妹妹。可这位妹妹说:“哦,我们非常愿意请他过来,很久之前我们就邀请过他了。但是,他宁愿在敬老院里一个人过圣诞节。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负责而能干的护工,她确信自己知道病人想要什么:她不需要去仔细询问他。然而,根据现象学的观点,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想要什么,甚至我们的配偶和孩子也不例外。我们必须仔细地询问并倾听。 然而,现象学打破了这种模式。一次现象学的谈话—正如我后面要展示的—通常会使一个人感到被深深理解和接受。 这个人会变得生机勃勃,因为他的生命经验得到真实而详尽地呈现,这将使他如其所是地出现在此时此地。 现象学最初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流派,在 20 世纪前半叶,由埃德蒙德·胡塞尔建立,并由莫里斯·梅洛—庞蒂、马丁·海德格尔等人进一步发展。只有把观察的主体纳入我们的思考中,我们才能正确理解这个世界;这是现象学方法的一则信条。这个世界不仅仅是“在那里”,也并非没有我们人类的参与。只有承认人类仅仅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或他人。我们并不存在于孤立的状态中。 现象学的哲学,后来为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经验学科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路径,也为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应用领域提供了研究方法和路径。 在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厄内斯托·斯皮内利在一系列案例中演示了现象学的应用。斯皮内利指出,现象学方法应用于心理学或治疗时有三个特殊的原则: 1. 把你作为心理学家或治疗师的预期和先入为主的观念放在括号里,并敞开怀抱接受来访者所呈现的特定世界。这个规则被称为括号原则(rule of parenthesis)或悬置原则(epoché rule)。 2. 描述,而非解释;取消所有的解释和所有的因果思考,然后尽可能详细、具体和实在地描述。这就是描述原则(rule of description)。例如,要求来访者详细地描述他们生活的处境,描述他们今天或现在感觉如何,但不要求他们解释造成自己当前痛苦的原因。 3. 当你的描述包含多个元素时,尽量避免强调任何一个元素。不要强调某个元素是特别重要的。让所有的元素在尽可能长的时间内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以免过早地为原始材料强加上某种模式。待时机成熟,重要的东西自会显现。这个原则被称为水平原则(rule of horizontalisation)或平等原则(rule of equivalisation)。 在本书中,我将展示大量的案例,说明在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时,比如幸福、爱和孤独,现象学方法是如何发挥卓越成效的。现象学还是接受和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途径。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所说的,我们基本的生活问题和生活困境有着不同的文化表现,它们都值得细致地描述。 心理学能够关切生活本身吗 基本的生活概念 有时候,你有一种活力四射的感觉。而有时候,你会感到疲倦、沉重、无聊或死气沉沉。大多数人都特别喜欢充满活力的感觉,所以探索这种“生活世界”的特征应该很有趣。在一项访谈研究中,我们向很多人提出了下面这个问题: 有时候,一个人会感到充满能量,或者特别有活力。你能描述一下这种充满活力的情境吗? 我们将受访者的回答概述如下: 有些人在从事体力劳动时感到特别有活力。一个男人最近和妻子一起搬进了新家,他说:“现在,我真的很想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时不时,我就会擦一下窗台或者窗户。就在几天前,我还把浴室清洗了一遍……有了这个新家,我真的很想做点什么。” 有些人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感到特别有活力。一位老木匠在年轻时经常参加自行车比赛。他的座右铭是:我可以,我必须,我胜利。他说:“比赛时间越长,难度就越大,对我就越有利……我不怕使用我的力量,不怕使用我的身体!做这件事的感觉棒极了!” 另一些人则在社交关系中,在家人和朋友中间,会感觉特别有活力。一位有 3 个孙子(女)的祖母说:“当我的孙子(女)来看望我时,尤其是最小的那个来到时,我总是感觉特别有活力……当劳拉在这里时,你不得不变得特别活跃,因为她会做那么多疯狂的事情。”另一位女士则强调,当别人需要她的时候,当她给予别人一些东西时,她会感到特别有活力:“这给了我一种巨大的动力,我可以感受到自己满腔热血……有一些人真正需要你。” 还有一些人,当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内在时,会感觉特别有活力。他们可以在身体上和心理上体验到自己的内在过程。一位男士说,当他打太极拳时,他感觉特别有活力:“第一次在太极练功房里,我就感到生命在沸腾……我感觉充满了能量……事实上,我脚底有一种麻麻的感觉,从脚下一直涌上来;我在想,'天啊,这是多么奇妙’,我真正感觉到了。”一位女士描述,在生病之后,她发展出了一种特殊的内在感受。“即使我赢得了一百万美元,也比不上我在复活节的早上独自散步时充满活力……我感受到了内心的荡漾,感受到了与生命的合一。” 最后,还有一些人在户外时感受到活力。一位女性说:“当我和大自然接触时,或者当我在海边时,我感觉特别有活力。尤其是在夏季的假日,我们住在海边的避暑小屋里,这让我感觉充满了生机……我的思维似乎特别清晰,我感觉棒极了,我想是因为这里'海阔天空’。” 另一个人说:“我在海边会获得新的能量。我躺在沙滩上,让海风把温暖的沙子吹到我的身上,再让海浪一次次拍打我的身体。每天傍晚,我坐下来欣赏落日。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的能量。这种生命能量意味着,我能够在每天清晨起床并为我的存在感到欢乐。仅仅知道我在活着就足够了。” 还有一些受访者谈道,当他们投入自己的工作时,或者在阅读、旅行、做志愿者、陪伴爱人、钓鱼、养护花草时,他们感到特别有活力。也许每个人都有自己展现活力的特定世界,都有自己释放激情的特定空间。我们都有过那种感觉特别强烈的生活状态。而在天平的另一端,人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根本就没有在活着。他们感觉内心已死。他们觉得生活完全停滞不前;直到他们去做一些不同的事,与不同的人一起生活,生活才会真正开始。 然而,无论我们在某个时刻感受到的活力是多是少,作为人类,我们都应该知道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力的多少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所以,“感受到活力”的核心是什么?罗洛·梅描述了他所谓“如我所是”的体验(“I-am”-experience)。它是安于当下的自发体验。因为我在这里,所以我有权利在这里,我有存在的权利。我体验自己的存在,并形成对生活的感受。如果一个人能够自发体验自己的生活,他将因此了解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关于好和坏、对和错的看法,不仅仅来自父母或社会的标准;相反,它们从我们自身中有机地生长出来。 罗纳德·莱恩也描述了生活感受的一个方面。他创造了“本体性安全”(ontological security)这个词,以及它的另一面“本体性不安全”。一个人可以有一种感觉,他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真实的、有活力的、完整的人,生活在连续的时空中。这个人可以在生活中前进,并清醒地与他人交往。莱恩称这样的人在本体论上是安全的。莱恩说,他们将基于对自己和他人身份和现实的坚定感受,迎接生活的考验。 在精神疾病的状态中,我们看到的则是相反的情况:病人缺乏存在的根基。在这些状态中,我们发现,一些人从根本上感觉不真实,没有活力,不够完整,也没有清晰的边界。同样,乔恩·卡巴金在关于压力和冥想的研究中,也捕捉到了关于生活感受的现象。他教导病人“体验完整的自己,当下的自己……如实接纳此刻的自己,无论有无症状、有无痛苦、有无恐惧”。 上面那些感觉到活力的例子,以纯粹的形式表达了生活感受。在一些例子中,其他元素比如展现自我的需要或被爱的需要,混合在这种典型的生命感受中。但在所有的例子中,这种生活感受是清晰的;当你阅读这些例子时,你会感受到这些体验的治愈性。 【内容简介】在可能的地方创造,在必要的地方忍受。存在主义心理学很少用来诊断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它更多是帮助每一个人获得更多的生命活力,探索特定的人性维度,反思自身,更勇敢更辩证灵活地看待幸福与痛苦、爱与孤独、成功与逆境、死亡焦虑与生活投入、选择与责任、混乱与意义等议题,坦然地接纳生命里的好与坏,从而更加自由开放地与世界 相遇,实现潜能,找到自身存在的意义。 【作者简介】 博·雅各布森 (Bo Jacobsen) 哥本哈根大学社会学系存在主义和社会学研究中心教授,深耕于存在主义心理学领域。双博士学位,并负责多个关于心理和存在议题的研究项目,例如对癌症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存在反思的定性研究。 他还是一位执业心理学家、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师和督导,撰写了许多关于心理学和存在议题的文章和书籍,这些作品深刻而迷人。他曾在伦敦和欧洲大陆讲授关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课程。他将进一步发展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人性和存在主义的维度视为自己的使命,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促使人类更加敞开自己,拥抱彼此。 【目录】推荐序一 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盛宴推荐序二 无法被定义的存在主义心理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