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季浏:《体育与健康(2022年版)》专家解读

 校园教育日记 2022-09-21 发布于山东

编者按:

2022年4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从顶层设计而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教学实施等主要环节均围绕核心素养展开。而落实到实践教学当中,运动技术如何教学、运动负荷如何掌控、体能练习如何把握……诸多实际问题困惑着广大一线体育教师。本期《体育教学》杂志整理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组长季浏教授针对一线教学问题作出的解答,以期为体育教师解惑。

季浏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

一、关于动作技术教学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微观层面讲,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每节课应进行结构化知识和技能教学,摒弃以往单一知识和单个动作技术的教学。一节课只让学生学练单个动作技术是难以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核心素养的,只有让学生学练基本运动技能和组合运动技能,并在对抗、比赛或展示中运用,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问:不学练单个动作技术,怎么能够参与一项运动的对抗、比赛或展示?

答:过往几十年间的教学实践经验证明,每节只让学生学练单个动作技术教学的体育课并未使学生掌握一项运动技能,也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因此一味地秉持旧有、落后的教学观势必定不能改变现状,解决现存的问题。此外,单个动作技术的掌握并非依赖长时间的静态练习,而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不断思考、改进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至于单个动作技术掌握不熟练就不能参与比赛之类的观点,则更不敢苟同。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需要熟练掌握动作技术才能参加对抗、比赛或展示。任何动作技术的熟练掌握是一个需耗费数年,甚至终身学习的过程,普通学生群体并非专业运动员,一味按照此类悖论进行体育锻炼与项目学习,不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体育学习规律,也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学了12年体育课一项运动技能未掌握的窘境难以得到改变。

问:单个动作技术如果不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就参加对抗、比赛或展示,动作技术就可能“走形”?

答:并非不需要正确的动作技术,而是不能只学练单个动作技术,单个动作技术的掌握“过犹不及”,过于强调单个动作技术的微观细节,会失去运动项目动作技术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的宏观考虑和整体体验。单个动作技术的正确与否除了必要的专门练习外,更需要通过在真实运动情境中不断运用来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在真实的运动情境当中,体验、犯错、改进、提高到逐步完善自身动作技术与项目整体感知才是一个正确的学习过程,应抛弃旧有“一口吃个大胖子”的单个动作技术教学方式,才能获得寓教于乐的教学体验与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因此,对每节课仅有单个技术教学的情况必须进行改革。

二、关于运动负荷标准

适宜的运动负荷是增强体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培养体育品德、增进身心健康的关键和基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每节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主要目的是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运动负荷偏低甚至没有运动负荷而导致的 “不出汗' 体育课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充分 “动”起来。“动”起来才能获得运动效果、健康效果和育人效果。

运动负荷由群体运动密度、个体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衡量。群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有实践课中所有学生总体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75%,目的是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减少教师让学生集体停顿下来进行讲解、示范、纠正错误动作、队形调动等的时间,摒弃“说教课“,保证大多数时间所有学生都在运动;个体运动密度指一节体育实践课中单个学生的运动时间占课堂总时间的比例,应不低于50%,目的是减少学生排队等待练习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的基本运动时间;运动强度是指动作用力的大小和身体的紧张程度,常用心率表示,每节课应达到中高运动强度,班级所有学生平均心率原则上在140~160次/分。

问:140~160次/分运动强度会造成安全事故吗?

答:因为我国过往的体育课运动强度偏低,实践教学中许多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不足120次/分,课程标准现在要求原则上达到140~160次/分,一些人凭感觉就认为太高,接受不了。该运动强度要求既有充分的政策要求、理论依据,也有充分的实践、实验支撑。根据靶心率的计算公式,这一心率范围也是运动中的最适宜心率区间。而且,该运动强度是一个区间标准,每个体育教师都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行调整,可高可低。不管是平时“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实验基地学校的常态课,还是每年举行两次全国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展示课,亦或是其他的有关活动,从未出现过一例安全事故。因为,该运动强度是运动中的最适宜运动强度范围,不是危险强度范围,不会出现安全事故。当然,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做好准备活动,逐步提高运动强度。

问:从健康角度而言,只要达到中等运动强度就可以了吗?

答:这是得到部分研究证实的,但这样的结论是针对所有人群而言的,当然也有许多研究并不这么认为,而是认为中高运动强度有助于增进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有些研究还认为大强度有利于老年人的长寿和健康。体育教学的对象是儿童青少年,运动强度既要考虑到健康的效果,也要考虑运动的效果和育人的作用,既要考虑到对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作用,也要考虑对“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作用。

问:新授课是否能达到中高运动强度?

答:课程标准没有新授课概念,新授课概念还是停留在原来的单一技术教学认知方面,现在重视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强调每节课进行结构化运动技能学练、创设复杂运动情境、进行对抗练习、比赛或展示等。即使学练新的单个技术,也应该通过多样的练习方式、与其他技术组合练习、在对抗练习或比赛中运用,加上体能练习,就能达到中高运动强度。

问:如果学生课堂学习平均心率只达到136次/分,算高质量课堂教学吗?

答:140次/分是运动中最适宜运动强度的最低要求,达不到最低要求肯定不能算是高质量体育课堂教学。运动强度是高质量体育课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平均心率不能低于140次/分,这也是课标的要求。作为一个基本要求,我们不能降低要求,不然可能会重蹈覆辙。

问: 中高运动强度是指课外体育活动?

答:这是没有根据的,可以试想,在我国如果体育课堂教学都不能达到中高运动强度,指望课外体育活动达到这样的运动强度便是“奢望”,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都应该达到中高运动强度,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和锻炼效果。

问:每节课能达到一样的运动密度和强度吗?

答: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不管课的类型(如新授课、复习课、比赛课等)、不同学段的课(如小学体育课、初中体育课、高中体育课)、男生课和女生课、不同运动项目的课(如武术课、排球课)、不同季节的体育课、城市和乡村的体育课等,只要你想做,有效做,均可以在这一运动强度与密度下进行,每节课都能够达到这样的运动负荷要求。

三、关于体能练习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能享受运动乐趣,掌握各种体能的学练方法,积极参与各种体能练习,达到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的相应要求。体能练习要注意多样性、补偿性、趣味性和整合性。多样性指每节体育课的体能练习不能只是一种,而是应该多种,促进学生体能的协调发展;趣味性指体能练习不能只是一成不变的几种练习内容和方法,要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补偿性指每节体育课的体能练习要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弥补该项目对有关体能发展的不足,促进学生体能的均衡发展;整合性指注重一种体能练习活动能够同时发展多种体能,加强不同体能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学生体能的综合运用能力。

问:每节专项运动技能课10分钟左右体能练习要求的依据和考虑是什么?

答:首先是基于解决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问题,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问题由来已久,并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如果在每节课中都有体能练习,假以时日,体质健康问题一定会有所改善。第二是近二十年来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和体育方面的重要文件都强调要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特别是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说明学生体质健康一直受到高度的关注。第三,体能与健康息息相关,也是运动技能提高的重要基础。第四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课课练”传统。

问:运动技能学练和准备活动可以替代体能练习?

答:首先,准备活动不等于体能练习。因为准备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由慢到快、循序渐进地进入运动状态,充分活动各个关节,为进入有较高运动负荷的运动做好身体方面的准备。其次,运动技能学练不能替代体能练习。因为介于运动项目的特点和差异,不同的运动项目对人的体能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和不全面的。第三,体能有11种,且每种体能有多种练习方法,而且需要承受较高运动负荷才能获得练习效果。因此,不应将技能学练与准备活动代替体能练习,提倡每节专项运动技能课都要进行10分钟左右的体能练习,包括一般体能和专项体能练习。

(本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和修订组组长,文章基于季浏教授公开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出品 |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院

策划 | 动商新媒体中心

图片 | 网络

编辑 | 何昭君

初审 | 张红兵

审核 | 王宗平

投稿邮箱 :

dongshangyjzx@163.com

读书、运动、思考、行动、无论何时

发布于:山西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