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辽金时期瑷珲一带的烹饪器具

 行者aw7sg93q3w 2022-09-21 发布于辽宁

火的发现与使用让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陶器的发明与使用为人类的烹饪技法和饮食结构带来了巨大变革,饮食文化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发展。在瑷珲及周边地区,散布着大量以石器时代、辽金时期、清代为主的历史遗存,记录了古人曾在这里生活的印记。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藏了数件辽金历史遗存的烹饪器具,是探究这一时期古人日常生活的有形载体。

在新开流遗址、苏丘岛遗址等黑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发现了较为精美的陶器,汉魏时期凤林古城遗址出土大量器型特征明显的生活类陶器,代表着黑龙江流域古人已经熟练制作和普遍使用陶器。陶器的应用,使煮食逐渐被人们所熟悉。瑷珲一带辽金遗址中,不乏陶器,其中以陶罐居多。

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藏辽代瓜棱罐残片

这件由两块陶片拼合的瓜棱罐残片,通长14.5厘米,宽10.1厘米,重0.21千克,采集于卡伦山辽代墓葬地。

卡伦山辽代墓葬地位于瑷珲城北,距离瑷珲19公里,今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卡伦山村北2公里处。墓葬墓向为东北——西南向,角度略有偏差,有大量二次葬,并存在火葬习俗。发掘出土文物有陶器、金属器和石质饰件三个大类,此外还有少量漆木器、银器、骨器等。陶器与漆木器为生活用品,金属器多为马具及其附饰品,石质饰件均为装饰品。

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藏金代素面轮制灰陶罐

这件素面轮制灰陶罐,直径18.7厘米,高11.8厘米,重量0.67千克,卷唇、溜肩、鼓腹、平底,罐身可见明显的轮制痕迹。

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藏金代素面手制夹砂陶罐

这件素面手制夹砂陶罐,直径13厘米,高14.6厘米,重0.62千克,敞口、鼓腹、单耳、平底,可见明显手工制作痕迹。

这两件陶罐,都于1990年出土于逊克河西古城遗址。河西古城是金代遗址,位于瑷珲以东90公里,今黑河市逊克县干岔子乡河西村南约7.5公里的深山密林的山岭上。古城依山势走向构筑而成,呈倒S形,东西走向,周长约1千米。城墙东、南、北侧依山势修筑,高2至3米,底宽8米,上宽1米;城墙西侧筑有山道城,每道城墙间距10米,西南城墙有城门址。城内有80余处居住址,每处面积10至70平方米不等。城内曾出土轮制夹砂陶罐、铁剑、铁镞等文物。

陶罐作为一种古老的烹饪器具,对优化瑷珲一带北方人民的饮食方式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生活中的常用器具。

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冶金术登上了历史舞台。辽金时期,铜器和铁器也被人们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藏辽金六耳铁锅

这件辽金时期的六耳铁锅,口径49厘米,高21厘米,重9.02千克,直口、平唇、深腹,锅壁较厚。六个长方形锅耳环锅身两两相对,锅耳处一圈凸起为合范痕迹。锅身被锅耳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较矮,由锅耳自口沿略微向内收;下部较深,呈半球形状。

瑷珲历史陈列馆馆藏辽金六耳大铁锅

这件辽金时期六耳大铁锅,口径65厘米,高31厘米,重25.7千克,较上件六耳铁锅更大,自口沿下饰有若干凹弦纹。

这种锅因有六个锅耳而得名,为生铁浇铸,既能放在灶上使用,又适用于行军、游牧和狩猎时使用,辽金时期较为多见。

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锅,在瑷珲一带曾是十分畅销的物品,买卖人售釜与当地人以貂进行交易,盈利颇丰。据记载:“商贾初通时,以貂易釜,实釜令满,一釜常数十貂。后渐以貂蒙釜口易之”。到了清初时,一釜可以易换围釜三圈的貂,大致需七八只。至康熙年间,一只貂便能值数个釜了。

从辽金时期瑷珲一带烹饪器具的演进中,可以感受到,即便生存环境恶劣,但生活于这片土地上的古人始终以智慧不断地改善着生活,从中也反映出瑷珲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