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翼远:修心养性是传统文化的精髓

 股与道十三篇 2022-09-21 发布于上海

修心:使心灵纯洁;养性:提升自己的灵性,使心智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 

修心养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释道各有论述,三家用的名词称呼不一样,但实质是一样的。

儒家修心养性,追求社会属性,通过修心养性,达到治家、平天下。实现兼济天下的抱负。孔子主张性仁,而孟子则主张生义,道(真理)在的地方,就算有千军万马,莫大的困难,也要继续前进。儒家提倡社会责任大于人的生命。佛家修生养性,叫众生摆脱痛苦与麻烦。人生、事业、家庭等都应以“佛心”来耕种。人生没有不劳而获的幸福,然而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幸福却反而渐行渐远,一颗“佛心”让我们在追求的同时学会放下、懂得释然。事业需要打拼和奋斗,创业更需要勇气和决心,一颗“佛心”为我们在彷徨之时指引方向、赋予力量 。家庭是爱的港湾,偶尔也会掀起波澜,一颗“佛心”令我们在争吵之余感受宽容、体会珍惜。所以,佛心普照,更适用于多彩人生。道家追求自然属性,通过修身养性,让人回归自然,达到天地人合一,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而道家都人的生命与天地道并重,主要追求自身。

生活在当下

我们对远方发生的事无能为力,想也没有用;杞人忧天,徒劳无益;惶惶不安,对于事情毫无帮助。记住自己就是生活在此处此地,而不是遥远的他方,不要老是惦念明天的事,也不要总是懊悔昨天发生的事,而把精神集中在今天要干什么上。因为遗憾、悔恨、内疚和难过并不能改变过去,只会使当前的工作增加无形的压力。

停止妄念,多去感受

妄念:指一切自己挥之不去的想法,但是又要必须依靠别人(物)才能完成(实现)的念头(想法)。也是人对物质享受的追求是贪欲之心。修心养性,就是让人心不致动荡不安,达到陶冶情操,平衡心态,事事想得通,顺其自然规律,积极适应环境,把握好自己的情绪,做到控制好自己心情,不生不切实际的妄念。这样人体心情处在心平气和状态下,生理功能平和有序,达到了养生保健,心理平衡,心态良好,这种状态就有利于身心健康。作为思考基础的“感受”,比起思考本身更为重要。没有感受就无从思考,感受可以调整、丰富你的思考。

接受不愉快

愉快和不愉快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人们要有接受不愉快情绪的思想准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即每天多次反省自身的不足。  

我就是我,对自己负责

不必怨天尤人,正确地自我估计,不要刻意的为让别人看而生活,你就会发现,自由的生活着,也就是享受生活。仁者爱山,智者乐水,做人第一要与人为善,正直坦荡,荣辱不惊,以诚待人。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屋宽不如心宽。多一次原谅别人,就多造一次福;把心量放大,福就大。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是缺点的累积。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