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阳访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陵口,坐落在丹阳京杭大运河畔的一个古镇,萧梁河与京杭大运河在这里交汇,整个镇子就沿萧梁河两岸分布,因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舟楫往来,人烟稠密,自古以来便是一繁华去处。
陵口所在的丹阳在历史上曾被称为南兰陵,那是一个“侨郡”地名,是相对于山东的兰陵县而言的。魏晋以降,北方豪门大族纷纷举族南迁,出于不忘故土的心理而把故乡的地名也带到了遥远的南方,这就是侨郡的由来。

而将兰陵这个北方地名带到丹阳的萧氏更是名震江表的名门望族,南渡后的萧氏被安置到丹阳附近,并按照惯例在这里建立了南兰陵的侨郡,从此在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深深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一,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是开基于东海郡兰陵县(今山东兰陵县)的名门望族,这是一个非常显赫的姓氏,在中国历史上缔造了齐梁两个朝代,走出了21位皇帝,33位宰相以及无数的文臣武将,名人高士。萧氏以这样闪亮的战绩与王,谢,袁并称南朝四大望族。
南朝宋齐梁陈四代其中齐和梁两代皆为萧氏所建立,而且还是同出一门,血脉关系非常近,这一点从《南齐书》和《梁书》追述其家谱世系的高度重合即可以印证。
建立齐朝的齐高帝萧道成与后来建立梁朝的梁武帝萧衍父亲萧顺之是刚出五服的族兄弟,同出一脉,关系不可谓不亲密。
这一支萧氏早先世居山东东海兰陵,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举族南迁侨居晋陵郡南兰陵县(今江苏常州武进区境内),遂为南兰陵萧氏。
“寓居江左者,皆侨置本土,加以南名,于是为南兰陵兰陵人也。”——《南齐书?高帝纪上》
兰陵萧氏自称是西汉丞相萧何后裔,这一点多半是出于攀附名门的缘故,因为南朝时期盛行攀附名门望族的风气,不给自己找个显赫的祖宗,还怎么在圈里混。
萧氏自然也难以免俗。
但兰陵萧氏真正发迹是从一个叫萧整的人开始的。
萧整,西晋淮阴令,“永嘉之乱”中流亡到今天的江苏丹阳,武进一带,建立了南兰陵侨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此一个名叫南兰陵萧氏的名门望族登上了历史舞台。
萧整的五世孙萧道成后来取代刘宋建立了南齐王朝,是为齐高帝,从此萧氏跻身皇族,统治南方长达一百余年,先后建立了齐,梁和西梁等三个王朝,甚至在入唐后兰陵萧氏依旧是六大顶级豪门望族之一,名臣宿将辈出,始终霸占大唐望族热搜榜前三名。
而这一切都要从萧道成说起。
萧道成的父亲萧承之是刘宋大将,萧道成生于行伍世家,自小耳濡目染,习得一身好功夫,俗话说“虎父无犬子”,萧道成13岁时就跟随父亲出征,驻守豫章郡(今江西南昌)。
此后四十年间,萧道成南征北战,一步步走到权力巅峰,最终夺取了最高权力,称帝建国,使兰陵萧氏的地位也达到了顶峰。
因齐梁两代的萧氏皇族皆出自南兰陵,故而在他们死后也选择落叶归根。将埋骨之地选在了故乡,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丹阳齐梁陵墓群。

二,魂归丹阳
沿312国道自常州方向一路北上,过了吕城镇后不久便看到了一块“陵口”的路牌,这里就是陵口镇地界了,向前五百米的路口右转过了京杭运河桥便到了陵口镇。

陵口,因位于齐梁陵区入口而得名,齐梁陵区从萧梁河与京杭运河交汇处开始向北一直到水径山,整体呈长条形分布,陵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陵区的大门。古时朝臣祭陵时都要从陵口登舟沿萧梁河一路北上,直抵陵区核心。
纵使经过上千年的风雨沧桑,在今天的陵口镇上依旧能看到一只保存至今的天禄,被铁栅栏团团围起来,无法近前查看,也没有任何身份信息,不知道这是何人的墓葬,亦或是陵区大门石刻?
这就不得而知了

出了陵口镇,沿萧梁河向北直行便进入了陵区,第一位入葬这里的萧道成泰安陵位于陵口镇北边的赵家湾,早年尚存遗迹,后来墓冢被平,石刻被毁,陵园也变成了农田,到今天已经无迹可寻了。
目前尚存遗迹的有十三处,分布在陵口镇、三城巷、田家村、水径山、烂石弄和胡家桥等地,其中三城巷分布较集中,分布有四座帝陵,依次为齐明帝萧鸾兴安陵、梁文帝萧顺之建陵、梁武帝萧衍修陵和梁简文帝萧纲庄陵。
三城巷位于陵口镇西北,没有标志,不太好找,一不留神可能就错过了。沿着一条窄窄的水泥路在密林间穿行,很快便看到了石刻的身影,拐进土路走到跟前,在一处水塘边发现了两只石兽,分别是麒麟和天禄,其中天禄残损严重,仅存前驱。麒麟则四足全失,独角也已残损,旁边有一通文保碑,上书齐明帝萧鸾兴安陵。

萧鸾是萧道成的侄子,即位后将萧道成的子孙斩尽杀绝,在历史上留下了抹不去的恶名。
萧鸾兴安陵北面不远就是梁文帝萧顺之的建陵,比之兴安陵,建陵保留着完好的神道石刻,望柱、石兽分列两侧,整体保存状况比兴安陵好太多。当然萧顺之其实并没有当过皇帝,但他幸运在有一个皇帝儿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梁武帝萧衍。
萧衍建国称帝后追尊父亲为皇帝,坟墓也自然升格成了帝陵,在盛行聚族而葬的南朝,萧顺之建陵附近自然就成了萧梁皇室的核心陵区,萧顺之的儿子萧衍、孙子萧纲后来都葬到了建陵附近。
天气很好,蓝天白云,冬日的阳光照到身上暖洋洋的感觉,建陵石刻旁边有一处民房,一个老阿姨坐在门口吃饭,她养的小狗卧在主人脚边懒洋洋地晒太阳,偶尔会抬头看看我这位不速之客。
抬头看碑文时,老阿姨的声音飘了过来:
这里是爷爷,那边还有儿子和孙子。
转身,老阿姨已经走到身后,和老阿姨聊起石刻的故事,江南吴语听起来有些不大好懂,好在大致意思能听懂。
老阿姨边走边说,她的小狗摇着尾巴跟着后面,没走多远便看到了土路边一只天禄,旁边一通孤零零的石碑,这里就是梁武帝萧衍的修陵。

修陵墓冢封土早已荡然无存,石刻也仅存一只天禄,不过保存非常完好,艺术价值非常高。站在天禄跟前和老阿姨讲起萧衍的故事,时光仿佛瞬间倒流千年……..
梁太清二年(548年),建康城已被围困数月之久,城中断粮,人心离散,朝不保夕。
此前一年,南渡投诚的北方胡酋侯景举兵叛乱,围困建康,在位48年之久的梁武帝萧衍此时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智勇谋略,坐困孤城,束手无策,四方援军尚未到达之时,建康城便宣告失守,萧衍被困于台城之中,实际上已经沦为侯景的阶下囚,侯景虽然没有杀害萧衍,但是将他软禁于台城宫中,日常饮食也大幅减少,此时已经86岁高龄的萧衍忧愤交加,一病不起。
转眼间到了太清三年(549年)五月,被软禁一年多的萧衍油尽灯枯,再也撑不下去了。这位曾经至高无上的皇帝因口苦而索要蜂蜜吃,却无人搭理他,悲愤的老皇帝在发出两声“嗬!嗬!”的悲叹后撒手西去,终年86岁,虽然不得善终,但仍跻身中国古代四大高寿皇帝之一。
萧衍死后半年,被安葬于修陵,也就是脚下这片土地,他倒是解脱了,他儿子萧纲却继续沦为侯景的傀儡……
看着那只天禄,我说如果萧衍早死十年,也许就不会有台城之难了,看来这活得太久也不是好事呀。
老阿姨听了不禁哈哈笑。
简文帝萧纲的庄陵和修陵一路之隔,目测也就是一百米左右的距离,庄陵比之修陵更显落魄,仅存一只残缺不全的天禄,地面同样无迹可寻,周围是村民的菜地,要不是路边的庄陵文保碑,几乎很难分辨出墓主的身份。

梁武帝萧衍饿死台城后,为了安抚人心,侯景拥立了太子萧纲为帝,但实权却为侯景把持,萧纲唯拱手而已。可即便如此,萧纲还是难逃毒手,几年后也被侯景杀害。后来平定侯景之乱的梁元帝追尊简文帝萧纲,以帝王礼葬于其父修陵之侧,号庄陵。
祖孙三代同葬一处,也算是团圆了吧。
临走时老阿姨请我去家里吃红薯,因为时间关系而谢绝了老阿姨的好意,匆匆赶往丹阳市区,回望树丛里的修陵天禄,沐浴在冬日午后的阳光里,而那段惊心动魄的南朝往事则被深藏于枯枝败叶之下,等待着春风的唤醒。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