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血北朝》20: 谁家天下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地区的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早期臣服于北魏,后来和北魏翻脸,双方为争夺漠北草原的霸主地位而多次大战,互有胜负。

北魏迁都洛阳后,柔然成为边塞上最强劲的对手,多次南下袭扰内陆使得北魏无法集中兵力南征,和柔然的拉锯战旷日持久。
这第一把火就是从明元帝这里烧起来的。

武装游行


永兴二年(410年)正月,刚过完春节,明元帝就迫不及待下诏,命南平公长孙嵩等人出兵讨伐柔然。

后来的事实证明了这次北伐过于仓促,操之过急了。长孙嵩的大军在漠北全副武装游行了一大圈,没有找到柔然主力,眼看粮草快要吃光了,只得退兵回朝。北魏大军一退,柔然主力马上包抄合围,神兵天降一般将魏军包围在牛川,这个当年拓跋珪重建代国的地方。

明元帝听说长孙嵩被围,急忙亲率大军赶去解围,柔然见明元帝来者不善,也不想硬拼,便抽身而去。明元帝一看柔然人居然被吓跑了,如果就这样两手空空回朝,那也太没面子了。不行,我这出来一趟不容易,一定要打个胜仗开开胃。

于是明元帝决定继续前进,改守为攻,主动寻找柔然主力玩命去了。


说走就走,明元帝的大军在救出长孙嵩后继续北上,经参合陂越过长城,一直走到旧都盛乐。在那里,明元帝去金陵拜祭了刚刚入土为安的老爹道武帝拓跋珪,见实在找不到柔然主力,不得不班师回朝。

之后的几年里,柔然又多次斩关南下,每次明元帝都要亲自出兵怼回去,你来我往,谁也没能力吃掉对方,就这样一直僵持到泰常七年(422年)。

这年五月,明元帝突然册立太子,让他监国摄政,给人一种退隐二线的感觉。

锐意进取的明元帝为什么突然走了这步棋呢?那个夏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改变了明元帝的计划。
这事儿还要从明元帝的心病说起。

我的王位我做主


明元帝的心病其实已经在前面提过,那就是北魏王朝皇位传承问题。我们知道明元帝即位是通过平定弟弟拓跋绍叛乱,抢到了皇位,严格讲也是一次非正常的权力交接。虽然拓跋珪生前曾打算册立明元帝为太子,但随着明元帝的出逃,这件事也就吹了,道武帝只得又选中了次子清河王拓跋绍。

因此,明元帝虽然贵为长子,却并没有被立为太子,而发动政变的拓跋绍也没有成为太子。如此一来,夺权成功的明元帝的皇位合法性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以致于当时的朝野上下“朝野凶凶,人怀异志。”

那么,这个“异志”又从何说起呢?


这个问题说来就话长了,得从鲜卑拓跋部的首领继承制度说起。众所周知,册立太子对中原王朝来说早已是天经地义的大事,早在西周时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就取代了殷商的“兄终弟及制”。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

但是对于游牧民族的拓跋部而言,兄终弟及才是传统,这和中原王朝的情况截然相反。

兄终弟及制度起源于母系社会,在母系社会中,以母权为中心,以母系血统传承,因而兄弟为一家,而父子并非一家,于是便出现了兄终弟及这一奇特的制度。

当然还有更深一层原因,那就是在部落联盟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不同于汉人皇帝,既要有政治才干,又要有做军事统帅的能力。毕竟游牧民族历来奉行“兵民合一”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首领一般都由那些年富力强、威望又高的人担任,所谓“国赖长君”就是这意思。

这样一来,兄终弟及制显然就比父死子继更为优越,因此它不仅能够在原始社会长期存在,甚至在原始社会结束后仍留有极强的影响力。


鲜卑拓跋部这个游牧民族的王位继承制长期以来一直都是兄终弟及,我们从《魏书·序纪》所列举的拓跋部诸王世系来看,不难发现在昭成帝之前,王位基本都是按照兄终弟及传承的,道武帝拓跋珪之后,就变成父死子继了。

如果我们只看这个世系表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叫结论,就是北魏建国后父死子继便取代了兄终弟及制。

其实不然,道武帝拓跋珪登上王位时,代国已经灭亡了十年,拓跋珪其实是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他的王位并非通过继承方式,而是在代北诸部大人的推举下即位的。换言之,如果什翼犍的代国没有灭亡,无论从哪一点看,都轮不上拓跋珪即位。因为拓跋珪在什翼犍的子孙中地位十分尴尬。


从血统上看,拓跋珪是献明帝之子,昭成帝什翼犍之孙,但是献明帝死后什翼犍又娶了献明帝之妻贺氏(什翼犍的儿媳妇),如此一来从名分上讲,拓跋珪又变成了他爷爷什翼犍的儿子。

你说拓跋珪该叫什翼犍什么?爷爷?父亲?实在是荒唐。

正因为拓跋珪在宗室中处于不伦不类的地位,因此当时拓跋贵族们根本就没有将拓跋珪看做法定继承人,他连资格都没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