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南遗事30:徐温难以启齿的心事,最终被谁看破了?

 昵称TiFNlDv4 2022-09-21 发布于河南


杨溥进京不久,杨隆演便去世了,也到了盖棺定论的时候了。

现在来看杨隆演,他冲龄践祚,势单力薄,朝政大权完全握在徐温父子手中。等到被迫建国称王,又非其本意,故而心中闷闷不乐,整日借酒浇愁,醉生梦死,胃口也很坏。时间一长就病倒了,最后含恨而终,年仅24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①

杨隆演死后谥宣王,乾贞元年(927年)尊为高祖宣皇帝(旧五代史和通鉴都说是惠帝,不知何据),葬肃陵。

和杨渥血溅宫廷相比,杨隆演能够寿终正寝无疑是幸运的。他之所以能和徐家父子相安无事十几年,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杨隆演头脑很清醒,认识到自己的处境是什么样子。

因此在徐家父子面前从来不敢流露出丝毫不满的情绪,徐温见杨隆演这么听话配合,自然也就放下心来,②念及杨行密的知遇之恩,徐温也不忍杀杨隆演,算是守住了底线吧。

武义二年(920年)杨隆演郁郁而终,徐温拥立杨行密四子丹阳郡公杨溥即位,这个杨溥就是吴国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杨溥即位后吴国已经被徐温彻底和平演变,完全变成了徐家天下,杨家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很多人曾劝徐温取而代之,徐温不为所动,他说过这么一番话表明心迹:

当初先王(杨行密)临终前本想传位给刘威,是我极力反对才传位给烈祖(杨渥),当时先王在病榻上就落泪了,如今我如何忍心做这种事情。

徐温说得冠冕堂皇,那么他真是对王位不感兴趣吗?

当然不是,只是迫于种种现实的考量,他投鼠忌器暂时隐忍不发而已,这和当年至死不敢篡位的曹操如出一辙。


有一个小故事可以看出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思,徐温这个人平常喜欢穿白色的衣服,每年生日徐知诰都会给养父献上白袍。

这年生日有人讨好徐温说,白袍还是不如黄袍好看,在坐的徐知诰马上训斥了那人一顿,对徐温说:

您的忠孝之名满朝皆知,大家都非常敬仰,可一旦这种谄媚之词传出去,一定会损害您的声誉,希望您不要被这些话蛊惑。



徐温虽然很赞同他的话,但心里还是多少有点不甘心。徐知诰这么说也并非是维护杨氏,而是他考虑自己不是徐温的亲儿子,害怕徐温过早篡位,自己无缘太子之位。所以打着维护养父名誉的旗号,背地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

杨溥即位后改元顺义,在徐温建议下到南郊祭天,我们知道祭天是皇帝才能做的事情,杨溥虽然还是吴王,但各种待遇都向皇帝看齐,从中不难看出徐温的野心。

到了顺义元年(921年)十月,徐温再次升官了,封太师,徐知诰封奉化军③节度使。

此时北方的战事已经分出了胜负,晋王李存勖击败了后梁,攻入汴州,恢复大唐的国号,这就是五代中的第二代——后唐。

半年后,唐军收复洛阳,后梁至此灭亡。

消灭朱氏小朝廷后,后唐遣使到吴国通报,一开始用诏书,也就是中央对地方的态度。吴国朝野认为这是在矮化吴国,拒不接受。

后唐只好修改用敌国礼,称“大唐皇帝致书于吴国主”,吴王也遣使回访,国书里开头就写“大吴国主上书大唐皇帝”。

算是扯平了。


注释:
①见《新五代史·吴世家》“隆演少年嗣位,权在徐氏,及建国称制,非其意,常怏怏,酣饮,稀复进食,遂至疾卒,年二十四,谥曰宣。”
②见《十国春秋·吴二》“王重厚恭恪,徐温父子专政,未常有不平之意形于言色,温以是安之。”
③奉化军:五代方镇名。吴顺义元年(921年)置,治江州(今江西九江),领江州。北宋初年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