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知青生活是怎样的,当过知青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怀念?

 兰博2000 2022-09-21 发布于湖南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来自城市,年龄不过十六七岁,响应号召来到农村和边疆进行垦荒运动长达十多年,这些人就是知青,在七十年代末,这些知青们都陆续返回城市,重返城市的他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了他们关于知青的生活,不过在他们眼中,知青的生活并不是多么美好,大部分以负面居多,因此诞生了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的伤痕文学。

文章图片1

知青

除了伤痕文学以外,还有不少关于知青的影视剧作品,大都描写了知青的困苦生活,那么当年的知青生活到底是如何呢?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关于知青的文学作品呢?

文章图片2

知青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

农场知青和插队知青的区别

事实上知青们上山下乡也分为两种,其中最开始的是去边疆的兵团和农场去的知青,去边疆和农场的这批人其实过的比在农村插队好很多,因为兵团和农场都是国家提供保障的,兵团和农场都有食堂,在食堂工作的炊事员和管理员都是拿着工资,因此都能吃饱饭,对比农村知青条件要好上不少。

文章图片3

知青照片

真正反映知青生活不如意的是老三届的插队知青,1968年老三届一起毕业,他们去的都是农村,在农村,他们的生活和农民一样,没有保障的,所有的后勤都是自己负担,其中负责做饭的知青没有工分,要由吃饭的人来分摊的,因此难免会有所埋怨。

文章图片4

黑龙江建设兵团知青合影

毕竟如果生产队里来做饭往往被知青怀疑占便宜,而知青自己做饭又不能保证吃上热饭以及及时,因此做饭的人甚至比下地的还辛苦,往往还理解不够,因此很多一开始流行的集体灶往往坚持不了就会分灶,一旦分灶,城市里生活,能力较差的知青就会面临极大的生存问题。

文章图片5

农村知青

农场知青的待遇

插队知青因为在生产队劳动,需要自负盈亏,而且还有年龄和性别的歧视,但是农场兵团知青们在收入上没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别,哪怕是未成年人拿的酬劳和成年人也是一模一样,当然既然拿的一样,付出的劳动自然和成年人一样,同时他们还有带薪的节假日,是真的休息日,农场插队知青完全比不上,因此休息和劳动一区别下来,劳动自然感觉劳累了,因此这也是一些兵团农场知青比较劳累的原因。

文章图片6

北大荒在劳动的知青

插队知青的待遇

至于插队知青,除了生产队的活要干之外,自留地的活也要干,而且不能耽误生产队的活,同时还有一些额外的事情,比如上山拾柴等等,这些是没有任何收入的,而且还没休息日,因此插队知青们过的是一种没有盼头的生活,根本没有喘息的时间,再苦再累也得忍受着,这也是这些年轻人返回城市后书中描写做多的累的生活。

知青的苦到底在哪里

生存环境的断崖式下跌

首先这些知青基本都是在城市生活的,之前都是有配给粮的,响应号召后开始农村插队,不过插队也是有区别的,最主要的就是离开城市去农村劳动,大部分的知青都是遵循就近分配的原则,因此很多知青去的都是离开家不远的县的村里,一般不会出省。

文章图片7

女知青

真正比较苦的就是一些省会城市以及北京上海的觉悟特别高的青年,他们主动要求去偏远的地方去插队,他们觉得要积极去这些地方扎根,带动地方进步,但是他们去的都是哪里呢?都是各个省市的边缘山区和农村、南到云南边陲,北到东北雪原,都是老少边穷的地方,要知道这些地方发展很多年,直到近几年才完全脱贫,而当年的贫困是难以想象的。

文章图片8

农村知青合影

因此这些知青到这里后,发现和城市生活完全不一样,毕竟他们只是从书中得知这些地方,完全对祖国偏远的艰苦地方没有正确的认知,因此不苦才怪,而且这些人也是喊苦的主力,等后面回城后,掌握了话语权,开始回忆了过去,因此诞生了伤痕文学,不断放大这种苦难生活,而且作品中反映做多的也是这些边远地区的知青生活。

高强度的农村劳动

城市青年本来干的活就不多,但是到农村后一下子干得活非常沉重,挖土方、翻地、挑水、挑粪、扛着粮食走山路,这些都是日常,就好比一下子不运动的人突然来个长跑,能坚持下来就不错了,因此面对突然高强度的农村劳动,他们一下子坚持不下去。

文章图片9

知青劳动场面

同时知青们还有动不动的革命精神,一些事情明知不可为,偏偏要去做,一意孤行的大胆蛮干,一点不考虑后果,比如草堆着火了,不去喊人救火,而是自己一头闯进去,村里的烂木头掉进河里,自己不会游泳偏偏下水去捞,最后自然是没了,而他们的朋友回到城里后,写的小说中很多关于这些情节,似乎怀念他们的朋友以及逝去的青春。

文章图片10

知青劳动

根深蒂固的农村生存法则

当年一些老少边区的宗族势力是非常强横的,而充满天真的知青们只是刚刚走出校园,还没来得及在社会上毒打就遭遇和自己印象中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很多知青在农村都遭遇了一些问题,比如被羞辱、被毒打甚至虐待。

同时农村对知青们不一样的看法矛盾冲突多的不得了,比如农村要管知青们的吃喝,当年说好扎根农村的,结果一听说回城都一窝蜂的回去了,没几个留下的,留在农村的名声只是抢物资抢工分,偷鸡摸狗,勾引村里的姑娘媳妇(《孽债》这部剧讲的就是这个),当年知青们在农村留的孩子不胜枚举。

文章图片11

《孽债》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比《三国演义》还高

知青们到底做了什么?

知青的补助

早在1970年,国家就对知青进行统一的补助,在南方的一人补贴230元、北方的补贴250元,参加新建生产队、国营农场的,每人400元,在高寒地区的一人补贴路费20元、冬装费30元等等,还有其他的生活标准、医疗补助、棉花棉布的补助等等。

文章图片12

知青的补助

农村知青

农村知青并没有对农村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当年公社干活的时候,农民干的最多,知青干的少,新到的知青分配的而各种农具资金只能买一些小件,最重要的大车、牲畜、磨坊等等,其实都是当地生产队自己积累下来的,让知青平均分配实际上让农民们利益受到了侵犯。

文章图片13

知青补助

至于教育,老三届之前的知青至少可以帮助农村扫盲,至于之后的大部分都是小学文化,基本没有任何帮助,回到城市后甚至引起了混乱,最终严打让他们消停了下来。

兵团和农场知青

不过对于农村知青来说,前往边疆的兵团和农场知青是真正在十年间做了很多事情的,黑龙江建设兵团的知青们用十年时间让北大荒成为北大仓,让东北粮食一跃成为我国的重要粮食供给云南兵团的知青用自己的十年留下了一片片国家急需的战略物资橡胶林而至今依旧存在,为当地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文章图片14

北大荒如今是我国重要的粮仓

总体来说,知青的生活苦不苦?苦,但是只是相对于他们自己来说的,毕竟他们当年的日子都是农村真正的生活,农村人祖祖辈辈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就好比湖南卫视的《变形记》一样,生活的落差让很多人接受不了,但是当地的对于这样的日子早已习以为常,只不过他们这群人回到城市后掌握了话语权,拿起手中笔写下当年的生活来纪念自己逝去的青春,只不过作为背景的农村生活自然都是片面居多,对于他们当年自己的行为却甚少提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