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证陵城发展变迁丨吝永洁:我爱我家

 长河副刊的书架 2022-09-21 发布于山东

我的老家在陵城区林齐街道刘大友村,记忆里,童年就是在父母的不停忙碌中开始的。

为了填饱我们的肚皮,爸爸每天都是起早贪黑。我们和他待在一起的时间极少,爸爸每天晚上,从挂在墙上的小本子里记下一天挣来公分的时候,我们早已进入了梦乡。

我八岁那年夏天,二姐领我去生产队开会。夏天的夜晚,村中央那棵老槐树下,已经席地而坐了很多人。

我被二姐推到一张桌子的前面,我看见在一个有豁口的碗里,放着很多扁豆大小的纸蛋蛋,二姐让我去抓一个,当二姐接过我抓的纸蛋递到爸爸手里的时候,我看见爸爸笑了。

二姐猛然抱起我,摇晃着说:“我就知道你从小手气好,你给咱家抓的地块好极了!”我才知道,我们家有自己的土地了。

自从有了自己的土地,家中就更忙碌了。记得在我接近放寒假的时候,爸爸买回家一头毛驴,爸爸说有了毛驴代替人工锄地,娘和二姐就不用那么累了。

二姐高兴地围着毛驴一遍遍地看,二姐说,这是劳动一年下来家里置办的最大的家业。

接下来的几年,在每次我们用小拉车拉一车棉花卖掉后,换回来的很多物件大多已记不清了,但影响那个年代的主旋律,我还是记忆犹新的,有收音机,有自行车,还有脚蹬的缝纫机。

在我读初中的时候,大姐结婚了。

大姐高中毕业后成了一名乡村聘用教师,姐夫是中专毕业生,在乡镇一个卫生院里上班。

也是在那一年,还有一个更让人兴奋的事,那就是村村都通上了电,在灯泡亮起的那一刻,爸爸戴着花镜第一次长时间的看一本无关紧要的书,娘拿着针线来来回回翻找我们掉扣子的衣服,二姐脚踩缝纫机的频率比平时快了许多,我和三姐、妹妹、弟弟各自写着作业,出奇的安静。

那一夜,我们一家人都舍不得睡,就为那电灯发出的耀眼的光。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原来简陋的土房子,换成了宽敞的砖房子,爸买了一台十八英寸的彩色电视机,还买了一台莱阳牌拖拉机。

每年麦收再也不那么累了,拖拉机取代了小拉车,脱粒机取代了用老黄牛压麦场,再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以往需要二十天左右的麦收,只需七八天的时间就完成。

随着国家新政策的实施,鼓励有所作为的人们去施展各自的长处,一大批的私营个体蓬勃发展起来。

我们家用承包果园第一次收入的钱,买了一辆当时都公认质量好的钱江牌摩托,转年又买了轿车。

当时,弟弟拉着爸和娘去县城新开的超市买东西,娘不时紧张地念叨:“不经过人家允许,能随便拿东西吗?”

当最后我们提着大兜小兜走出超市的时候,娘惊讶地赞叹:“这种自己挑选东西的方式真好!”

大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和朋友合资创立了自己的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二姐的儿子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建起了现代化养殖场。

三姐和五妹两家一起搞城市楼房装修,大活小活整天连续不断,我家的宝贝疙瘩六弟,被公司定向培养为专项机器人研究与实施人才。

而今,虽然我们姐弟经常把二老接到城市居住,可爸和娘就是不习惯住楼房,娘说在乡下一辈子了,离不开老家的一草一木,娘还说现在老家都是村村通了,喝的水,也都是咱黄河水了,超市,就在家门口,啥都方便。

爸在一旁插嘴说:“你看承包咱们村土地的那个年轻大学生,人家麦收,那叫一个壮观!完全现代化的装备,轰隆隆,三天就宣布胜利告捷!”

我们在双亲的臂弯下风风雨雨走过了这么多年,双亲牵着我们,就是在这平凡的生活里,脚踏实地的踩过岁月,踩下艰辛,踩下贫穷,踩下执着,走向富裕,走向美好!

(已载9月22日《德州晚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