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因诗而风韵,诗因乐而飘逸——唐朝琵琶与诗的浪漫邂逅

 迷人的三道茶 2022-09-22 发布于云南

引言

琵琶,本作“批把”,又曾作“枇杷”。其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弾拨乐器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由外域传入我国,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演变发展后,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阶段唐朝时,文人艺术家对其推陈出新,使其取得了乐坛霸主的地位,被尊为“燕乐之首“。

与此同时,唐诗亦十分风靡,因此唐诗中也出现诸多关于描写琵琶有名诗篇,且唐诗更是从多个不同层面、不同情感描写出发去对琵琶这项乐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与见解,当时的艺人巧妙地将唐诗与琵琶艺术相融合,力图以音乐描绘诗中的意境,用音乐来反衬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一、 “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琵琶的起源及其在唐朝的形制

琵琶约始于秦汉之际,兴于魏晋南北朝,盛于唐朝。据刘熙《释名》释乐器第二十二曰:

“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因以为名。”

意思是枇杷(在魏晋时期,正式称'琵琶'),起源于北方游牧人民,是一种骑在马上进行演奏的乐器。据唐杜佑《通典》卷一四四记载,唐代琵琶分三种:阮咸琵琶、曲项琵琶、五弦琵琶。

阮咸的形制在晋傅玄《琵琶赋序》中载'……圆盘柄直,阴阳叙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象四时……'由此可知阮咸琵琶的形制:圆形音箱,直柄,十二品位四弦。但其抱持姿势、弹奏方法却鲜有记载。

曲项琵琶的形制,薛收《琵琶赋》曰:'尔其状也……破觚成圆,虚心内受,劲质外宣',由此可见,其形制为梨形音箱,颈西而后曲,四弦四柱。

五弦琵琶的形制,唐杜佑《通典》载:'五弦琵琶,稍小,盖北国所出。'说明其音箱较小,共五弦。

唐朝琵琶在外观形制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改革,充分运用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将传统的直项琵琶和由丝绸之路从西域引进东方的曲项琵琶相结合,制作出了半梨形的琵琶,此外,在形状的基础上还增加了音柱的数量,这使得音域更为广泛,可以演奏更多高低音悬殊的乐曲。

在琵琶面板材料的选用中,一般采用梓木等木材,而在琴背面材料的选用中,唐朝时期则一般选用紫檀木,红木也可见,但紫檀木确实更为广泛,琴身材料的好坏往往会直接决定琵琶的音色,运用上等的紫檀木作为琴身制作,在音色上则更会清澈透亮。如珍珠般'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色,据史书记载,杨贵妃的琵琶就是用上上等的紫檀木制作而成的,可见当时皇室贵族对琵琶这项乐器的重视程度。

二、 唐朝盛世造就琵琶'燕乐之首'的霸主地位

'开元盛世'的局面使得唐朝成为史上极具浪漫的朝代,它融合了各民族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也由此促使了琵琶从外域流入中原,由于外来音乐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汇融合,使得琵琶的各方面发展不断提高,造就了琵琶成为'燕乐之首'的霸主地位。这也使琵琶有别于其他乐器在这一时期成为了最受欢迎、流传最广、流派最多且名家辈出的乐器。主要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来看:

  • 政治方面

公元 618 年,李渊统一全国建立了唐朝。唐朝中央政权机构沿袭隋朝的三省六部制,与前朝相比,削弱了主要部门长官的职能,以防止大权分散旁落,发挥三生议政、决策和执行的权力,使得政治环境稳定向上。又由于唐朝大开国门,注重外交。在宫廷中经常会宴请来自各国的重要宾客,而让这些重要宾客欣赏的带有娱乐性质的音乐,俗称'燕乐'(也称'宴乐')。而在燕乐中,琵琶则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乐器。

唐朝的统治者不但充分发挥音乐的政治功能,设置音乐机构管理规范各类音乐形式的发展和流传,还积极参与音乐的创作,对于音乐艺术而言,这便造成了自由、活泼而又浓厚的音乐思想文化氛围,琵琶在这样的音乐思想氛围中蓬勃发展。如唐玄宗更是大力支持宫廷音乐,成立'皇帝梨园弟子',规模宏大,艺术水平极高,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琵琶的发展。

  • 经济方面

唐初至开元、天宝年间,唐朝经济蒸蒸日上,富可敌国。农业、手工业、造船业、矿冶业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其高度发展的经济作为物质保证,又为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唐朝制造业的发达也是形成琵琶艺术繁荣局面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琵琶是需要大量优秀木材制成的乐器。木材业一发达,像琵琶等大多数需要木材制成的乐器的制作就更加轻易,这样就为琵琶广泛流传而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 文化方面

唐朝帝王大部分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在很多方面也借鉴了外来音乐文化。统治者将这些出色的外来音乐与本土音乐融会贯通和改良,遗留下大批的珍贵文化遗产。乐谱在交通不便和音响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对音乐的传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燕乐半字谱是唐朝琵琶曲目的经典记谱法,它的代表曲谱是《敦煌曲谱》,其中记录了 25 首唐代乐曲,但经过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大量研究,一致认为是琵琶谱。它的出现使之后的琵琶曲目都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对此,白居易也曾留有诗作:

琵琶诗在九重城,忽得书来喜且惊。一纸展开非旧谱,四弦翻出是新声。

三、“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唐诗与琵琶艺术相得益彰

琵琶在唐朝尤为盛行,许多唐诗中都描写到了琵琶,据《全唐五代词》的不完全统计,唐诗中描写琵琶的诗句约有 200 余首,由此也能充分看出,在大唐时代,琵琶这一乐器深得人们之喜爱,更能看出琵琶在那个时代的盛行之势。

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体现,最重要的一部分是琵琶乐曲的演奏中包含了唐代诗作所描绘的内容,二者可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所有琵琶乐曲,尤其是琵琶古曲中都有着唐代诗作的影子,使得琵琶作品的名字也富有了文学气息,文学语言与琵琶音乐完美的融合交织在一起,互添光彩,悦耳的琴声与优美的诗词结合在一起,可谓是美轮美奂。

如《琵琶行》。该作品的曲名与唐诗的诗名完全相同,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闻听到了乐曲的名字就联想到了诗作,那意境也便如诗画般的映入眼帘,当演奏家演奏时,当我们再次听到乐曲中灵动的音符时,配上诗作的意境,乐曲与诗作的完美融合也就尽显于此了。

整个乐曲以自由的散板开始,给人一种吟唱诉说的感觉,多有倚音和推拉音、滑音的加入,有明显的强弱对比符号,正如琵琶女边演奏边向世人诉说着自己的悲惨史事以及心中对世俗的怨恨,感叹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悲哀,自由的散板往往会给人一种遐想的空间。

随后的抒情的慢板是最能表达感情的乐段,曲调细腻委婉,描绘出了宫廷音乐中音乐与舞蹈交织的盛大场面,这正是琵琶女在回忆当初在京城中的美好岁月,婀娜多姿的舞姿尽入眼帘,这之中还夹带着琵琶女些许的怨恨,伤感之情,对世俗的怨恨。

在快板部分,十六分音符的频繁出现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将乐曲推向高潮乐段,将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表现的惟妙惟肖。此乐段多用长轮表现,'长轮'的技巧是在琵琶这项乐器中最能抒发情感的技巧,给人一种无尽的遐想,回顾过去的空谷回声之感,更加表现了琵琶女对世态的不禁感叹。

结语

唐代的政治、经济都处于鼎盛状态,由此也带动文化价值观的改变,从而带动艺术发展至巅峰。唐代音乐艺术的发展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将'民族'与'外来'很好的结合,形成别具一格的音乐艺术,而琵琶就是在这样大融合的艺术氛围下,在唐代音乐中大放光彩,上至宫廷贵族的音乐生活,下至民间的音乐活动中都不能缺少琵琶的身影。

同时从琵琶的本身定能挖掘出更多传统文化的存在,它与文学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乐因诗而风韵,诗因乐而飘逸',与唐诗及更多其他艺术类型的完美融合,碰撞出火花,更能给我们以无限启迪。

参考文献:

《隋唐五代史》

《中国琵琶史稿》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简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