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应该以“中庸”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

 育邻人 2022-09-22 发布于云南

育邻梦

网友提问:快乐教育,严格教育,您同意什么教育呢?

前些年提倡快乐教育,学习美国的什么快乐教育。这些年,提倡严格教育,家长内卷严重,说什么你不吃学习的苦,将来会吃更多的生活的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呢?教育应该的样子是怎样的呢?如何避免这种极端呢?

回复:教育应该以“中庸”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教育工作不能追求短期时髦、什么热门就教什么,比如曾经的电子商务热、现在的直播短视频风就偏离了教育的根本。因此,教育工作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教育工作应该辅助社会提升人口生育能力、应该为社会持续繁荣发展储备人才

中庸, 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的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看待万物都是一样的,不会对谁特别好,也不会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生命,被赋予了繁殖能力+生长周期+小部分损伤自愈功能的自然物质组合形态,所有自然生命都必须以被动适应+主动索取的方式适应自然生存环境。植物从自然物质中吸纳可溶于水的微矿物质结合光合作用生产生命养料、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微生物寄宿在植物或动物体内......自然生命悄无声息地形成了具有相对均衡稳定性的“生态食物链”,自然“生态食物链”中的生命群体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高级、低级之分。

同一滴水,只能供一个生命个体使用、同一片空域的阳光,只能照耀到一个生命个体、同一个植物“养料细胞”,只能供一个动物食用......自然“生态食物链”中的生命群体之间对生存养料的占有具有“同类排异性”。因此,所有自然生命的不同群体相同群体内的不同个体之间都存在直接或间接性生存竞争。

人类,自然生命体系中综合智商最高、成长发育最慢、成长可塑性最强的社群性胎生哺乳动物,也是自然生命体系中唯一具备按照自主生存需求通过主动劳动创造生活消费物资的动物族群,驯化播种植物的农业驯服圈养动物的畜牧业和渔业采矿加工制成生产劳动与生活辅助用具的工业辅助人类战胜疾病的医药业......主动劳动创造已经成为人类与其它自然生命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但是,人类社群不同个体间,对综合生存资源的“同类排异性”并未就此化解。相反,随着人类社会文明进化,人类对综合生存资源的“同类排异性”竞争愈演愈烈,从实体消费物资竞争延续到了精神荣誉、文化学识领域。

孩子刚出生时只有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出生8个月左右开始能爬、1岁左右能走&能试着说话、3岁以后可以自己独立吃饭&排便、7岁以后基本实现行动自主、15岁以后基本具备完全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年过花甲【60岁】之后独立生存能力开始下降、直至个人最终回归大自然,人类个体生命轨迹犹如完整的抛物线、独立自主生存能力不会突然驾临也不会突然消逝。因此,为了更好地将业已形成的文明生存方式世代传承下去,人类社会形成了自然生命体系中最完备的群体生存技能传承体制——教育。那么,为何说教育应该以“中庸”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呢?

教育工作应该以史为鉴

一、教育不属于能够快速建功立业的事情

《管子·权修 第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我苟种之,如神用之,举事如神,唯王之门。

译作:作一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五谷;作十年的打算,最好是种植树木;作终身的打算,最好是培育人才。种谷,一种一收;种树,一种十收;培育人才,则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人才,其效用将是神奇的;而如此举事收得神效的,只有王者之门才能够做到。故而,人类对孩子进行成长教学辅助绝不可追求速成、绝不可追求人才产出标准化&高效率。因为,教育工作不像农业,一年半载就能收获、教育工作不比工业,采矿到产品数月可成、教育工作更不及服贸业,分分钟即能达成交易......

跌跌撞撞中学会直立行走、磕磕巴巴中学会流畅使用人类社交语言、颤颤巍巍中逐步适应独立融入人类社群生产劳动分工与协作体制......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现代人类的孩子成年之前有近20年的时间在接受职业化的学校教育,即便只接受基础教育也长达12年【幼儿园3年+小学6年+初中3年】之久。故而,教育属于人类社会最需要做长久计议社会性公共事务。

二、教育是不容随意试错的社会事业

人们常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比喻人生一世像草木生一春一秋那样非常短暂。的确,自然赋予每个自然生命的生长机会只有一次,没有任何生命可以死后复生,也没有生命可以重复曾经的成长故事。同理,每个孩子的学习成长机会也只有一次,教育工作不得拿孩子们做实验。因为,那样不仅影响孩子个人一生,还会影响社会繁荣稳定,比如香港修例风波和殖民教育遗毒息息相关、台湾教育去祖国统一性致使统派力量日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意思是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太阳落山,明天就会重新升起来、树叶黄落,明春就可以重新长出来、庄稼收割了,立春又可以新种......自然生命的轮替很快。但是,个人生命本性一旦养成便再难复原,“儿时偷针长大偷金”便属此理。

三、教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的确,教育不能像农业那样生产粮食、不能像牧业那样增加肉/蛋/奶供给、不能像工业那样加工人类日常生活辅助用具、不能像文艺工作者那样创造出新的精神文化粮食......教育工作没有即时明显的实用物资产出。教育工作的成效需要若干年之后才能显现,甚至否不会有明显的成效显现。因此,如果把人均受教育年限高等教育入学比例当做教育工作的成绩显然不合时宜,民办教育机构把当下盈利当主业显然更不妥。

师说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传授道义、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传授道义、教授学业就是老师根据人类社会既有文明智慧要求,主动担负起对孩子学习成长的教化工作;解答疑难问题则是老师根据自身掌握的人类社会文明生存智慧解答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所遇见的成长困惑。也就是说人类教育工作分两部分,基础部分由老师主导,将被人类社会公认的正确智慧知识教授给孩子们;极少部分由学生主动提出成长困惑,老师根据既有社会认知经验作解答。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然而,如何兴教育呢?让孩子们随心所欲?如何证明教育强?校园大、孩子们都通过刷题考高分?显然,教育兴旺的基本前提是人口生育能力强,有大量适龄儿童待接受教育;教育强盛的标准在人才辈出,在社会发展建设领域领先世界。所以,教育应该以“中庸”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需要来自家庭的无私陪伴、需要来自学校和社会的谆谆教导。育邻人:探索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以期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建成社区邻里相帮的教育服务生态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