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探微1:《中庸》透出传统文化的核心——天人合一

 自主是道 2022-09-22 发布于广东

法华三昧

2022-04-27 17:11湖北营养师

人生天地之间,清楚自己是什么吗?天地是什么?该怎样活着?不知道就难免浑浑噩噩、随波逐流,所以安身立命就是最大、最根本的学问。作为文明古国,这些学问我们的祖先早就讲了,儒家思想就是对华夏古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我们的民族产生了非常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儒家有四书五经,《中庸》就讲了古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其中智慧可照耀千古。

《中庸》第一章开宗明义,看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天命之谓性“天命”二字出现在《中庸》首章首句,直切要害、核心。我们都有活生生的一条命,能看能听能嗅能思考,这个命是父母给的吗?并不是,父母给我们身体,不能给我们心灵。我们的精神也不来自肉体,肉体是心灵的工具。那么这个命从哪里来?本来就有、先天如是、自然而然、不生不灭,“天”是这个意思。生命的能量看不到,摸不着,是一种灵性,体现在见闻觉知。不论人身、天人身,还是鬼身、动物身,都是一性的,在不同的个体见闻觉知,就有无数的生命,各个生命又执著于各自的命而不见天命,不知道人命元是天命,各有其心又共一心,各有个性又共一性,释氏称之为自性,六祖惠能曾经感叹,“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孔夫子说他五十而知天命,大概他是五十岁左右证悟入圣的吧。

率性之谓道率,顺也。率性,有率尔之义。我们身体失去平衡的当下,不需要经过思考立刻找到平衡,这是本能,这约有率尔义。后天有黑暗和光明,先天之性光明,无所不照。虚云老上人一次黄昏时回茅棚,慢慢走着走着不觉到了夜里,这时对面走来两人打着灯笼,见了虚老非常惊讶说,天这么黑你还一个人走路,虚老一回神,本来清清楚楚的立马天黑了。后天有清浊,先天之性纯净无染;后天率情不率清净之性,有憎恶、喜爱,而本来纯善真善。这个纯真至善之性就是我们要回到的无生无灭的道,本知本明,这个境界后面章节说:“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修道之谓教我们明白当下一切都是真心变现、自性起用,却不能当下契入,就要修,好比金沙炼金,悟后起修,回到天真至善之地。怎么回呢?以果修因,按照“道”的原则修养,这叫做“教”。后面的章节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本性清净、光明,贪、嗔、痴与本性是相违的,乖违本性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各随其心而正性命。我们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天人合一。天就是本性、天道,顺应真性,与天道相合,自然清净、智慧、仁爱、欢喜,就是天人合一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宇宙、万物、生命本就是一体的,就是一性的,人这个小我似有非有,是人的妄想执著,有了“我”,就有偏私,就有了烦恼和是是非非。究其实来说,没有我,又无一不是我,万事万物都是我,就自然天人合一了。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一切是真心的变现,生命元是天命,一呼一吸、见闻觉知、起心动念,无不是自性起用,是道的表现,哪有一息可离呢?不是善就是恶,焉能不慎?第二章中说,“君子而时中”,时时在道中,先天的良心、清净心、真心、道心就现前了。所以,即使看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听不到的地方也有所戒惧,这是真的行道。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不要以为道在觉察不到的隐秘处,不要以为道在精微玄奥处,也不要以为在心外有个道,体用不二,当下、时时、处处无不是道,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起心动念都要清净的。

第一章分两个主题来说,后半章是下一篇:世俗理解的“中庸”不是《中庸》真实义,及时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