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4种父母养出来的孩子,长大后不跟父母谈心,尤其第二种

 富书 2022-09-22 发布于北京


精读妈说:教育路上,请父母管好自己嘴,放下偏见,放下唠叨,看见孩子,回应孩子。

作者:梁枝枝

来源:爸妈精读原创

最近一档综艺节目《出发吧!老妈》中,王勉妈妈的一段话让无数父母感受,叫苦连天。

节目中,她讲述儿子王勉长大后和她相处时,不愿意把内心不愉快的事说给她听,让她觉得内心受挫。

即便妈妈使出浑身解数,向他撒娇,又提议看《开心麻花》的演出,可儿子还是不愿意袒露心声,并拒绝和妈妈一起看演出。

看着王勉妈妈,一脸无奈地谈起和儿子越来越疏远的关系,不觉中她眼里泛起了泪花,感伤不已。

其实孩子有时候不和父母谈心,拒绝沟通,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父母用错了方式方法,导致孩子长大后慢慢关闭了沟通的欲望。

每个父母都想和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构建更好的沟通桥梁,成为孩子心中的亲密朋友。

想打开孩子的心房,父母要管住自己的嘴。

就像有句话说得那样:

“每一个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任何的话语,父母说多了,孩子就不想说了,任何的教育,父母管多了,孩子就摆烂了。

一个孩子越来越不想跟父母谈心里话,与以下这4种常见错误行为有关。

爱唠叨的父母,孩子不想说

时常听到父母抱怨:“现在的孩子叛逆心理出现得特别早,我越说,他越不听,我越说,他越不耐烦,可我说的都是忠言逆耳啊,我都是为他好啊。”

是的,父母为了不使孩子走弯路,做错事,就不断向孩子灌输各种信息,小到穿衣打扮,大到学习择业,每天反反复复在孩子耳边唠叨不停。

可孩子不仅不回应,还心生厌烦,其实和父母说话方式有关。

前几天,在地铁上看到一对母子。

刚坐下时,妈妈的嘴,就像机关枪一样巴拉巴拉说个不停:

“儿啊,看书得把书拿远一点,你这样看很容易近视的;

儿啊,你衣服怎么湿透啦,叫你不要和同学打打闹闹,出汗很容易感冒的;

儿啊,你今晚想吃啥?你要不要和妈妈一起去市场买菜啊...”

短短十来分钟,妈妈自个说,孩子一句都没搭理,还显得不耐烦,后来实在受不了,孩子扔下句:“妈,别说了,下车了”,拿起书本就跑开了。

如果什么话都被父母说了,孩子和父母就没法聊了,父母也就成了话题终结者。

这就跟心理学上“超限效应”一个道理。

我们的孩子,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很容易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

所谓“废话三分毒,唠叨越多,毒性越大”

唯有父母放下唠叨,专心聆听,孩子才会开口说,亲子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爱责备的父母,孩子惧怕说

家庭教育片《茉莉的最后一天》,品学兼优的高中生茉莉,是妈妈炫耀的对象,是其他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如此优秀的她,却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一生。

妈妈为了弄清楚女儿的死因,她翻遍女儿的遗物,从中找到一张抑郁症的病单。

随后她找到了女儿的心理医生,这时候,医生建议她站在茉莉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妈妈逐渐回忆起和茉莉相处的一点一滴。

原来,在妈妈长期的苛责和学习压力下,茉莉早已患上抑郁症,但她不愿跟妈妈说,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

茉莉考试得了第一名时,妈妈没有夸赞,只有打击:

“要不是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

当茉莉考试没能拿第一名时,妈妈不仅不安慰,还满脸怨气:

“失误粗心都不是借口,我只要求你一件事,就是顾好你的成绩。”

茉莉喜欢文学,她一直想当作家,可妈妈一提这事就发飙:

“你要是去读中文系的话,你爸妈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当茉莉惹妈妈生气,妈妈总是把气撒在茉莉身上:

“如果我没有生你的话,我早就当教授了,还在这里受你们的气。”

在茉莉的心里,妈妈从不关心她的内心感受,只在乎她的成绩能不能给她长脸。

在无数个日和夜中,她独自承受妈妈的责备和苛诉,久而久之,茉莉产生抑郁情绪,从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

那些批评的语言,训斥的方式,就像一颗毒瘤,在茉莉心中生根发芽,最终让她失去希望,断送了生命。

《养好男孩不简单》一书中说:

责备孩子会逐渐使孩子失去倾听的欲望和兴趣,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你越责备,孩子对你的话越不理不睬,他就越听不见。

可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跟孩子说话时,习惯性带着情绪,带着刺激性语言去挑拨孩子,最终击垮孩子的心理防线。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要停止太多的责骂,站在孩子的角度多思考,倾听孩子内心声音,你才能在孩子身上得到爱的回馈,拉近彼此间的距离,避免悲剧的发生。

冷暴力的父母,孩子没法说

国外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父母的不回应,会对孩子大脑的核心区域极为不利。

将直接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行为能力、自我及情感控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身体健康状况。”

可想而知,父母的冷暴力对于孩子而言,杀伤力有多严重。

知乎上有个问答:“长期被父母冷暴力的孩子,长大后都怎样了?”

其中有个网友回答让我泪目:

“从小到大,我觉得父母不关心我,不爱我。

我想找他们谈心,他们不耐烦;

我想一家人去旅游,他们以工作忙为借口,而拒绝我的要求;

甚至我想一家人到附近公园散步,他们也嫌麻烦。

长期而来,被父母冷落的我,开始封闭自己,不和父母沟通,不与外界交流,活得特别颓废。”

父母忽视孩子的需求,不回应,冷落孩子,对孩子而言就是一种精神虐待。

这和心理学上“情感忽视”的道理一样。

由于父母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情感回应所造成的心理创伤。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心理学博士王铮,分享自己童年的经历。

小时候,只要妈妈心情不好,就喜欢把她自己关在房间里。

任由王铮在门外敲门和呼喊,妈妈都装作听不见,也不搭理。

这事经常在家上演,时常让他恐慌和害怕。

那么多年过去了,王铮想起妈妈不理他的经历,还隐隐作痛。

如果能回到小时候,他想大声对自己的妈妈说:

“妈妈,你可以打我,可以骂我,但你不要不理我。”

孩子宁愿父母打他,骂他,都不愿意父母不理他,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

一个不回应的家,就像一个牢笼,让孩子逃不掉,也出不来。

只会带给孩子无尽的痛楚和不幸。

身为父母,我们要学会回应孩子,避免冷暴力,感知他的经历,感受他的需求,是父母与孩子紧密联系的必要条件。

爱质疑的父母,孩子不愿说

《妈妈不急不躁,陪孩子写作业》一书中,一对母女的对话让我感触颇深:

倩倩妈妈发现倩倩写作业不认真,到了晚上11点还没做完作业。

妈妈怨声四起:“做作业磨磨蹭蹭地,现在倒好,11点了还没完成作业。”

倩倩:“妈妈,我以后不拖沓了。”

妈妈:“你嘴上说得好听,但是明天做作业,肯定又开始边写边玩了。”

倩倩:“我明天肯定认真写作业,写完再玩。”

妈妈:“信你才怪。”

倩倩:“你不信拉倒,反正我说什么你都不相信我。你别打扰我,我要写作业。”

不难看出,孩子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可妈妈还是不依不饶揪着孩子的错误说个不停,不断质疑孩子,不相信孩子,导致孩子不得不中断与妈妈的对话。

决定教育成败,往往只需看父母是否信任孩子,接纳孩子。

孩子犯错误,管教是必须的,但不要夹杂任何怀疑孩子的心理,否则孩子不仅不会变好,还会变得更差。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站在孩子的同一阵线上,相信他说的话,给予孩子信心,而不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去否定他,击败他想要变好的自信心。

父母与孩子的说话方式,决定孩子与父母的相处方式。

好好说话,用心聆听,才是父母最应该掌握的技能,也是构建良好亲子关系,最好的润滑剂。

当父母放下唠叨,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有节奏,有条理的人;

当父母停止责备,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当父母停止冷暴力,孩子才会成为一个温良且眼里有光的人;

当父母不再质疑,孩子才会拥有自信心。

孩子只有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他才会打开心房,向父母诉说内心话,一步步靠近父母,形成良好的交流桥梁,促进更好的亲子关系。

教育路上,请父母管好自己嘴,放下偏见,放下唠叨,看见孩子,回应孩子。

唯有这样,孩子才会在爱的滋润中,和父母越来越亲近,成为彼此间无话不谈的密友。

点个在看,与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简介:梁枝枝,富书专栏作者,左手带娃,右手写作,想通过写作改变人生的全职妈妈,本文首发公众号:爸妈精读(ID:bmnfrc),转载授权联系开白助理(看菜单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