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会 | 《小逻辑》暗含的功夫

 自我平衡 2022-09-22 发布于陕西



图片

所谓“功夫”只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就是如何通过对《小逻辑》的阅读训练自己的思维。在以往的总结中,我提到了对于抽象力与注意力的训练问题,这是实际上是一般西方哲学的传统,这个在初期应该加以重视。也提到了至少应该有这样一种学员意识,就是思维是复杂的,存在着感性思维、知性思维、理性思维的不同思维阶段和思维方式,因此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要试着改变常识性思维的“速度”,更重要的是慢下来体会思维自身。为什么要慢下来,因为思维如闪电,一闪而过。就像没有经过我们的脑子,直接就能说出答案,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无论是在柏拉图的文本描述的苏格拉底,还是黑格尔自己在《小逻辑》中的比喻,黑格尔都确证了思维本身是一种不低于任何专业技术的一种技能。在鞋匠的比喻中,黑格尔告诉我们你要去当一个鞋匠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说找了一个师傅,看一遍就会做鞋了,这样的天才太少了,大多数人都是从一些基本功练习起,这个是难点。因为很多人阅读《小逻辑》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应该这样来阅读。

无独有偶,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形而上学》开篇之中也讲工匠的问题,这说明这个才是西方文化背景的传统问题就像中国人的武术一样。西方人自己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将工匠说城市技术家,将技术与经验对立起来看,至少认为二者有根本的不同。他说,凭经验的,知事物之所以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这大概是这位大哲学家关于“智慧”最为朴素的说法了。但是对于我们好学的人来说,这恰恰是一个窍门。

《小逻辑》之所以难以看懂,就在于它上来就是一大堆陌生的概念。有趣的是,《小逻辑》某种程度就是研究概念为什么是概念的。概念之所以抽象,就在于概念找不到其对象,思维找不到对象,思维就要迷路,但是作为反思思维的对象就是思维自身。这就把问题复杂化了,因为不可能经过语言翻译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语言翻译问题认为这个问题在概念一端,实际上《小逻辑》要探讨的问题真正难点在于对象一端也是抽象的。用黑格尔的话说我们研究的是纯粹思维。

但是使我们感兴趣的是在《小逻辑》第50小节我们可以找到类似于接近“功夫”训练的文字,一再提醒我们《小逻辑》究竟要说些什么。

所谓对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真正讲来,只应认作是对于整个能思的心灵思索感官材料过程的描述和分析罢了。思维之超出感官世界,思维之由有限提高到无限,思维之打破感官事物的锁链而进到超感官界的飞跃,凡此一切的过渡都是思维自身造成的,而且也只是思维自身的活动。(《小逻辑》)

对于整个能思的心灵思索感官材料过程的描述和分析


我自己有这种自觉性可能是从《浅谈批判哲学的认识结构》开始的,虽然在以前也有关于哲学上认识论转向的关键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意识到讨论小逻辑一定要有一个认识的结构,即主体、客体与思维之网,这应该可以克服初读《小逻辑》感觉比较抽象的困难。但是真正在阅读黑格尔对于康德批判哲学的精彩点评的基础上,我才有意识无意识地绘制思维地图。就是这里用《小逻辑》的话说,对于整个能思的心灵思索感官材料的过程的描述和分析。说逻辑学就是研究思维规律的学问,但是如何去研究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这里讲就是对这个过程进行描述和分析。这意味着黑格尔哲学不经过认识论的转向难以加以把握。

接下来黑格尔用自己话提示了我们思维的三个重要提升的关口。



第一,思维之超出感官世界。其实这讲的感性认识,正是因为在感性认识阶段,它的关键环节就是要超出感官世界。我们在读书会讨论过程中,从常识性思维跳跃到哲学思维这是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如何丢掉感觉经验的拐杖。我们的思维是如此奇妙,普通人未经反思没有察觉,如果仔细去想发现这是一个很难办到的。这也是一个重大的区分。这个区分,就把世界分为永恒不变和不断变幻的两个世界。这个发展到康德那里,就变成了知识与表象。


第二,思维之由有限提高到无限。这其实是将知性的认识,通过知性去把握,就是用规定,就是用有限。或者说知性本身也混同着我们经常理解的经验科学,这里涉及到经验可以验证的问题。比如,我们说这个杯子是白色的,我们容易把握的是眼前的这个白色的杯子,但是这是表象,我们很难通过白色把握住杯子自身。因此在这个阶段我们有从有限提高到无限的过程。这个从人类认识的角度也是说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探索对象的奥秘,加深对其的理解。

第三,思维之打破感官事物的锁链而进到超感官界的飞跃。这里就是说的理性阶段,这里有一个小理性阶段和大理性阶段的理解的不同。小理性阶段,是把理性理解为与感性与知性相并列的第三个阶段。还有一种是“飞跃”。就在49小节和50小节中,黑格尔之处这个理性是将前两个环节相统一。问题远远比这个复杂。其实奇怪就奇怪在这里,在第一个阶段我们不是已经超出了感官世界了吗?为什么在这里还要打破。这个问题差不多和追问康德的物自体差不多,黑格尔也感觉到了困难,无法直接描述出来。但是我们看这里的“锁链”一次就告诉我们,感官的材料加上感官的普遍的联系,组成一个无限的链条,是不是就解决问题了?我们知道康德就是这样解决的。康德批判哲学的这个链条就是用范畴来保证的,范畴提供普遍性与必然性,实际上就形成了因果链条。但是黑格尔说,不要以为这就完事了,远远不够,这里还是驴子拉磨,没跑掉。在第三个阶段要有惊人的一跃。目前我们的理解是这个惊人的一跃就是自己决定自己,打破这堵墙。但是最后这个环节不能割裂前面的来看,而要放在整体中去融会贯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