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北京的行当(53)

 逸闲堂 2022-09-22 发布于北京

老北京的行当(53)

瞧香的

       “瞧香的”,您听着怪新鲜的吧!实际上这行当,现在应该是没有了,不过咱也不敢说满喽,现在什么都在发展,有些地方、有些事儿哪好说呀!

       今儿咱要聊的这行当,要搁着过去,那可了不得了,大凡谁家有个小灾小病的,那可都离不开。咱可先声明,我说的可不是看病的大夫啊!咱说的是“女巫”,您猜着了吗?

       “女巫”,在古代也叫巫祝、祩子、祝史等,这可是在周代时期掌管礼法、祭典的官职之一,她们能以舞降神、与神沟通,祭祀社稷山川,通常负责驱邪、洁净、祈雨、祝祷风调雨顺。管理巫女的官员叫做司巫,历史可算久远。

    西方“巫婆”形象

        后来发展到了民间,也有叫“师婆”或“巫婆”的。她们依然可神了,也称都能跟神鬼沟通,使用巫毒、占星术能使鬼神附身,替人祈福禳灾、占卜。这行不但咱们有,亚洲的日本也有,而且咱们看西方的一些童话作品,描写女巫的还不少。她们呈现在人们面前的画面,大多都是鹰钩鼻子的老太婆,身上披着黑色斗篷,相貌奇丑无比,喜欢喃喃自语,她们在大锅煮蜥蜴蝙蝠蜘蛛毒蛇等食材,熬制成浓稠的汤药,说是为人治病。

       够邪乎的!

        那为什么叫“女巫”呢?自然,与干这行的一般都是女性有关,这只是现象,这里面还有道理呢。

 西方的“巫婆”  形象    

       在咱们传统文化中,从五行八卦论来说,男属阳而女属阴,传说只有阴性才能与灵魂沟通,所以不论是巫还是灵媒,那都是女性,道理就来自这。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就论及了楚国女巫:“至于浴兰沐芳,华衣若芙,缓节安歌,歌舞之盛也。乘风载云之词,生别新知之语,荒淫之意也。是则灵之为职,或偃蹇以像神,或婆娑以乐神...”

      作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杰出学者王国维,对女巫所描述可谓形象生动,令人望字生意。

       那么,在老北京,人们一般不说女巫,而管干这行的叫“瞧香的”。您想啊,过去那年代,人们讲究迷信啊,对于得了病,怎么得的?如何治疗?那都缺乏起码的常识,再说了穷老百姓的,谁有钱上医院呀!因此,才有不少的人,特别是老百姓,把治病的希望都寄托于神灵了,于是这种“瞧香的”行当,便产生了。

      一般谁家有病人了,都将“瞧香的”请到家中,根据家里的条件,反正是尽量而为呗,给人家招待好。然后要照她的要求,设上香案摆上供品,“瞧香的”先磕头,接着她便以它特有的语言,连说带演的开始折腾,按现在的理解,就是装神弄鬼呗。这时主人家也得下跪向神许愿,通过一通的程序,最后“瞧香的”取点香灰充作仙药,让病人服下治病。

      著名现代作家冰心老师,在怹所著《冬儿姑娘》中写道:“您从北海一回来,我就赶紧回家去,说了她几次,勾起胃口疼来,就躺下了。我妹妹来了,给我请了个瞧香的来看了一次,她说是因为我那年为冬儿她爸爸许的愿,没有还,神仙就罚我病了。”

      您瞧,冰心老师在这里就提到了“瞧香的”,真实地描绘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写照。

      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医院多了、人们的文化水平高了,生活水平也改善了,有病自然就去医院了。“瞧香的”没了市场,消失也是自然的事了!

       不过也备不住有以此行骗,赚昧心钱的,可得留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