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生命文化面面观

 三栖人白杨 2022-09-22 发布于湖北

人的生命包括自然生命和文化生命两个部分。生命科学是研究人的自然生命,而生命文化则是以研究生命意义为核心,以增强人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关怀,提高人们的生命价值、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为宗旨的。生命文化包括个体的生命文化和社会的生命文化。个体的生命文化以健全人格为基石,它的价值标准为真、善、美、爱;社会的生命文化是以社会和谐为基础,它的价值标准是“以人为本”的自由、平等、正义。当前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加强的是生命文化的建设。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强的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缺乏的恰恰是生命文化;而政治文化和道德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又是扼杀生命文化的,这点多思自明,无须赘述。另一方面,初级阶段的市场经济所释放的“金钱欲”又冲击着生命文化,使得这一基础文化建设显得十分艰难。

在生命文化的六个概念中,生命意义是前五个概念的综合。前五个概念是生命意识、生命价值、生命质量、生命尊严、生命关怀,这五个方面的综合,就是生命的意义。

我们人类跟所有生命不一样,就是人有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生命的存在,这是人类在茫茫的宇宙之中独有的。这就叫生命意识。而且知道自己的生和自己不可避免的又要死去,所以对自己短暂的生命倍加珍惜,更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健康地度过。

生命质量在生命意识的基础之上,人类又进一步去思索生命的质量,这就跟亚健康有很大的关系。关于生命的质量,应该说,既有健康的身体,还有健康的心理,还要有健康的心灵,三个健康。健康的身体,健康的体魄,这是最基础的东西,但是人要提高生命质量,光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不够,还要有健康的心理,包括对自己的未来,尤其是不确定的未来,人有坦然的心理去迎接,另外,对于遇到的痛苦,人能够抱着积极的态度去克服,这些都能提高人的生命质量。

健康的心灵,更多的是属于信仰部分。我们有时产生了某种欲望,然后去克服这种欲望,用佛教的话来说,与其这样,还不如不产生这种欲望。这是更高层次,就是佛教的生命观,宗教主要是给人解读心灵上的问题和痛苦,让你达到心灵上的一种美好。所以,有了心灵健康,你就用不着在心理健康上去做更多技术性的处理。

虽然从个人性格的角度来说,可能性格和人的心理有直接关系。而信仰可以使我们的精神追求有更高的层次。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总会不断地有欲望要产生,有不断地期待要产生,作为心灵阶段,宗教完全是空空如也,不应该有不恰当的欲望。一个人能够把现实的期待和不恰当的欲望分开,那对解决生活质量非常重要。信仰是一个超现实状态,它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存在,但是信仰让人可以得到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心灵上的追求。

我们认知的对象,分为客观世界、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共三个世界。

第一个世界就是客观世界。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需要理性,属于科学的领域,追求的价值标准是“真”。探索客观世界的秘密,包括客观的自然界,客观的人类社会。在认知客观世界时,我们人和人沟通的方式是讲事实,讲道理,讲规律,讲逻辑。

第二个世界是情感世界。情感世界是人类独有的,认知情感世界,主要靠的是感觉和情感,所以叫感性。与人沟通的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想象,比喻,对比,夸张。主要靠感觉,讲情感。比如,音乐是一种声音的感觉,美术是一种视觉的感觉。那么,探索情感世界的秘密,则属于艺术领域。艺术追求的价值标准是“美”

第三个世界是心灵世界,是一种超现实的世界。心灵世界,属于信仰领域,追求的价值标准是“善”。在心灵的世界里面,宗教可以给你提供另外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叫“悟性”的思维方式。一种超现实的思维方式。主要靠一种心灵的“约定”,并虔诚地相信这种约定,所谓“信则灵”。它无须事实,也无须证明。信教,就是虔诚地相信这种约定。悟性是一种超现实的思维,在不完善的世界追求一种完美,在喧闹的社会追求一种宁静,在不公正的生活中追求一种安慰,在失望之中追求一种寄托。总之,它是超凡脱俗的,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正因为它是超现实的,所以需要一种超现实的偶像,超现实的崇拜,并达到虔诚的地步。这就是信仰的世界,信仰都是超现实的。一般说来,信仰可以给人寄托,助人宁静,引人向善。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不同的价值标准。我们往往混为一谈,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认知不同的世界,争论不休。因为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们人类有两个问题,或者说痛苦,始终是很难摆脱的,一是不按你的愿望而生,同时又违背你的愿望而死。理性只能告诉你,人都是要死的,不要怕。其实很难做到不怕。但是,在心灵世界,大家虔诚地相信,人不是死,而是到另外一个世界,或者人有灵魂,灵魂不死,以满足人们永生的愿望。所以,人们称宗教为终极的关怀。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要正确的面对三个世界,也就是客观世界,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由此达到一种和谐的主观世界。在时间概念上,对过去不后悔,对未来不忧虑,对现实不烦恼;在空间概念上,对他人不忌恨,对自己不厌弃,对赞扬不希求。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比较强,你对于你周围的世界,你周围的人,沟通起来就比较有共同语言。这样,我们的生活就更加和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前面谈到我们认知的对象是三个世界:客观世界,情感世界,心灵世界。对于客观世界,认知的方法是理性的方法,与人沟通的方式,主要是讲事实,讲逻辑,价值判断的标准是真。这个“真”是客观的,而且是普遍的,你不能说在这儿一样,到那儿又一样,他是确定性的,甚至有的时候是唯一的。比如一加一等于二,他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唯一的,必须有共同的价值标准。什么是质量,什么是速度,你走到全世界他都是共同的,这是客观世界。但是在情感世界,比方我们在家里面,夫妻之间、父母之间,更多的是情感世界。在情感世界,主要是凭感觉,讲情感。所以我们把它叫感性的思维方式。与人沟通的方式,主要靠形象和感觉。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里面,你考虑的是,让对方感觉好,给对方提供愉悦感。所以,价值标准是美。美是一种感觉,是审美主体对美因产生的一种愉悦感。我们凡是谈到美的时候,实际上就是一种愉悦感,如果你能产生一种惊叹感,那就很美了。所以在情感世界,感觉起决定作用。比如我们经常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就是这个道理。家庭更多的是让对方产生美的感觉,讲感觉,讲情感。第三个世界,叫心灵世界,我们比较忽视这个东西。心灵世界,指的是一种超现实的心态。为什么人需要一种超现实的心态呢?因为人总是生活在现实,而现实生活中,总是有成功与失败,有欢乐与痛苦,有喜怒哀乐,有七情六欲。人类在早期不知其由,为什么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不高兴,一会儿成功一会儿又失败,人们更多地归之为一种超现实的“天”或“神”。这是“天意”或“神的保佑”等等。这样一来,反而可以减轻人们对痛苦的折磨,保持一种心灵的平静。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始终保留着这个地盘,这就是我们说的,超现实的地盘。现在我们用一个词,叫做“心灵世界”。即使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人类的认知能力已经大大提高了,这个心灵世界,在大多数人当中还保留着这块地盘,还保留着信仰这个领域。在这个世界,在信仰领域,人们沟通的方式,主要就是一种心灵的约定。刚才我们说到,客观世界是客观的存在。心灵世界,他不是客观存在,是一部分人心灵的约定。世界大约上有20亿人,是以上帝的名义约定,《圣经》有新约和旧约,讲的就是这个约定。教友们沟通的方式是这种心灵约定,而且对这种约定,大家虔诚地相信。在这个世界里,确实是“心诚则灵”。上千年人们都想证明上帝究竟存不存在?其实,证明属于理性,科学领域必须证明,你说万有引力,你说水是由氧和氢组成,都必须证明。但是,在心灵世界,上帝的存在,无需证明。也就是说,那是一部分人的心灵约定。现在世界上三大宗教,像基督教、天主教等,以上帝名义约定,全世界上有20亿信众;伊斯兰教,以真主名义约定,如古兰经,有10亿信众;佛教,以佛祖的名义约定,如佛经,也有6亿人之多的信众。这种心灵的约定,主要是解决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烦恼,所遇到的痛苦。人一旦到了心灵世界,就完全处在一个超现实的状态。不管什么宗教,信仰约定的价值取向,一般都是以“善”作为他的价值标准。所以,他强调心灵的感悟,强调自我完善,或者提倡平等、博爱,或者提倡大慈大悲,或者提倡普渡众生……总之,很有利于心理的健康,这叫心灵健康。我们为什么用悟性的“悟”呢?他不讲逻辑,也无需顾忌事实,但求心灵的平静。对这一点,哲学家罗素在谈到宗教的起源,尤其是基督教的起源的时候,说得很精辟。他说:“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完全失去政权的人们当中,他们的民族国家业已灭亡,并被归入一个非个人的庞大集合体。在公元的头三个世纪,那些奉行基督教的人无法改变他们所处的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虽然他们深知那制度的腐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自然会接受这样一种信念,就是个人在一个不完善的世界里是可能完善的,而美好的人生则和这个世界毫无关系。”(《我的科学信仰》,东方出版社,1989年)

在佛教里,最能表达这种悟性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种完全的无欲状态。实际上,我们现实世界生活的人,没有一个人没有欲望,没有一个人没有尘埃。但是,在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本来就没有树,本来就没有物,本来就没有尘埃,所以用不着时时刻刻去清除这个尘埃,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了,所以佛家把它看成是最高境界。我们说,这个最高境界只能存在于心灵世界,是超现实的,因为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经常生活在现实当中,但是你要不时的进入一种超现实的心灵状态,使自己得到平静。

我们以科学的精神去追求真,而达到一种理性的智慧;用艺术的精神去追求美,让人在这个感悟之中产生激情;以信仰的精神去追求善,有悟性,也有虔诚。同时从科学的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秘密,从艺术的角度探索情感世界的秘密,从信仰的角度探索心灵世界的秘密。这样真、善、美集于一身,而使自己有一种爱的激发。既可以取得成功,又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幸福,从而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地使自己完善起来。

其实,科学与信仰没有根本的冲突。不同的世界,不同的领域,因此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比如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他们从小就相信上帝,那是指的心灵世界。他们作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研究客观现象时,用的是理性的思维方式,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没有任何矛盾。在我们国人中,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一直把他们看成是矛盾的,甚至有人把他看成是人格分裂。其实,不分领域,用一种思维方式去解释一切,恰恰是人格不健全的结果。现代人应该具备四大人格素质。

第一是科学素质。一个人认知和处理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素质,即理性的素质。具备最基本的科学观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与人沟通的方式是事实和逻辑,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

第二是艺术素质。一个人认知和处理情感世界的基本素质,即感性的素质,也可以称之为情感素质。具备最基本的以语言、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感情的素质,具有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与人沟通的方式是感觉与形象,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就是懂得自己欣赏美,也懂得给他人提供美感。

第三是信仰素质。一个人认知和处理心灵世界的基本素质,即悟性的素质。从小具有虔诚的信仰,心灵有寄托,遇事易平静,行事重善心,与人沟通的方式是心灵的约定,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良心来解决问题,但是,良心不稳定,所以人类找到一个办法,就是信仰,比如许多国家,一个人从小就虔诚地相信一个超现实的东西,要么是上帝,要么是真主,要么是佛祖。而且,他不问为什么,我们科学要不断问为什么,信仰不问为什么,就是我相信他,心诚则灵。最有意思的是激光的发明人,美国科学家汤斯,他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他被称为光学奇人,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给人类做出的贡献是了不起的,现在激光的应用非常普遍,光通信,激光手术,激光切割等等。白天在实验室里,他就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思维方式是讲事实,讲规律,讲逻辑,也就是我们说的唯物主义。但是,他每天晚上跟上帝对话的时候,他进入心灵世界,进入一个超现实世界,他的思维方式,就是按照《圣经》的约定,虔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虔诚地相信上帝会给他力量。我们说,信仰有三大功能:第一是给人寄托,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上帝支持我,所以给人以勇气;第二,助人宁静。像我们有的时候遇到不平之事,因为人类社会总希望是公平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总是并不那么公平,我们经常遇到不平之事,我们就会耿耿于怀,影响自己心理的健康和身体的健康,那么有信仰的人,他就认为这是天意,所以也就平静下来了,而且他还认为,只要我多行善事,我总会得到好报的。所以,信仰的第三大功能,就是引人向善。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世界上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相信宗教。那怕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就是这个原因。

第四是人文素质。一个人认知和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基本素质,集理性、感性与悟性于一身,融真、善、美于一体。通过晓之以理(理性),动之以情(感性),抚之以心(悟性)的方式,去爱人、尊重人,与人沟通的时候,能在不同的领域,使用不同的方式(比如,在科学领域,通过事实与逻辑与人沟通;在艺术领域通过感觉与形象与人沟通;在信仰领域通过心灵的默契与人沟通。)判断和认同的标准是爱。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得人文观念。如果科学的价值标准是真艺术的价值标准是美信仰的价值标准是善,那么,人文的价值标准就是爱。我们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就是在我们的青少年当中,从小播下四颗种子:真、善、美、爱。

提高科学素质可以产生理智,让我们在生活中晓之以理;提高艺术素质可以产生激情,让我们在生活中动之以情;提高信仰素质可以使人虔诚,让我们在生活中施之以善;提高人文素质可以达到真诚,让我们在生活中付之以爱;大家可能达到更高的和谐,也使自己的生命质量有一个更高的发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