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这个妈妈居然向孩子「认怂」,是的「认怂」了┃酸菜鱼夫人

 丄学号 2022-09-23 发布于广东

作者┃酸菜鱼夫人   朗读┃馨语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前不久,一则“4岁半儿子淡定帮妈妈清理死老鼠”的消息上了微博热搜。

河北沧州的一个年轻妈妈在家发现了死老鼠,吓得不敢靠近,便请4岁半的儿子帮忙。儿子二话没说,淡定地将死老鼠扫进簸箕,扔了出去。

网友们纷纷点赞。毕竟,当下这么勇敢的孩子,并不多见。

可有谁看到了,那个站在男孩儿背后,向孩子“认怂”的妈妈?有没有人想过,也许妈妈的“认怂”只是一种伪装,只是为了激发儿子的保护欲和责任感呢?

如果真的如此,我们都应该向这个智慧的妈妈致敬。


「认怂」,是更高级的爱

有位托管班的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班上有个女孩儿,她的奶奶对她管得超级细。除了吃多少饭、几点午睡外,连坐哪个位置都要规定好。写作业要计时,做完了学校的作业,就要写培训班的,还有余力,就再报个培训班。

女孩儿每天就一直写一直写,导致情绪很容易崩溃。有一次,这位老师看到女孩儿又哭了,就过去安慰她:“奶奶也是为你好,我们抓紧写完就回家了,好吗?”女孩儿小声地说:“不会写完的,永远都写不完。”

生活中,像这位奶奶一样的家长,大有人在。殊不知,这么做是在扼杀孩子的自我控制感。所谓自我控制感,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做主、自己掌控局面的感觉,是一个人的本能需求。

美国著名临床心理学家威廉和教育专家奈德告诉人们:健康的自我控制感,会带来更好的身体健康状况、寿命更长、压力更小,更积极的情绪感受,更高水平的内驱力,更强大的自控力,更好的学习成绩,以及更高的职业成就。

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不懂这个道理。充满控制的爱,成了孩子丧失控制感的源头,成了他们成长路上最大的心理压力。

武志红说:“我们常将'做什么’视为爱,但很多时候,父母'不做什么’才是爱”。

“不做什么”,不是让你什么都不做,而是一种战略性的“认怂”。它意味着父母要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不完美,承认自己会犯错,承认自己也会有情绪。

表面看来,你失了面子,但这比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无所不能,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在帮助父母、与父母共情的过程中,孩子会产生成就感、同理心,进而体验到对这个世界的控制感。

可见,“认怂”是更高级的爱。当然,对父母而言,是更大的挑战。


父母懂「认怂」,孩子更优秀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说:“父母越厉害,越要学会收拢翅膀,因为我们成人的厉害,会变成孩子发展的天花板。”

“西瓜创客”平台的创始人肖恩,是位85后。他从年少起就表现不凡:7岁接触电子设计,14岁自学编程并开始从事软件开发,17岁在大学组建团队参加专业大赛并拿下亚太区第一名。在德国留学期间,他与好友合作开发了一款音乐工具类软件,全球下载量超过三千万,欧美市场同类应用第一名,苹果连续五年官方推荐。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肖恩说:“我不是那种高智商的天才 ,很幸运的是,在教育中我的父母用对了方法,激发了我的正向循环。”

小时候,肖恩像大部分小孩子一样,会问出一大堆奇奇怪怪的问题。比如“我会不会是一个外星人?”“鸡蛋为什么可以孵出小鸡?”等等。

面对这些问题,爸爸送给肖恩两本书,《百科全书》和《新华字典》,并对他说:“爸爸帮不到你了,有很多很多知识爸爸也是不懂的。书就是你最好的老师”。

面对爸爸的“认怂”,小肖恩只能自己探索,自己寻找答案。一次次的成功让肖恩收获了知识,更让他收获了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也成就了他今日的辉煌。

可见,如果父母懂得“认怂”,孩子更可能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知识上“认怂”,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力;生活上“认怂”,可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决策上“认怂”,可以培养孩子的思考力;情绪上“认怂”,可以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父母「认怂」

要有分寸,不能失了本分

家长在“认怂”时要掌握好分寸。一方面,要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放手,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另一方面,在必要的界限和原则面前,绝不能“认怂”。以下三个方面,要特别提醒家长们注意:

01

「认怂」要适可而止

如果你在孩子面前总“认怂”,大事小情都装傻,长此以往,孩子就不会信任你了,“认怂”也就起不到效果了。

比如,你和孩子下围棋,在孩子学围棋初期,你总是让他赢,他就会知道你是在哄他。但是偶尔一两次,你表现出脑子不够用了,让孩子赢一次,就会有效地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对待学习也一样。比如你帮孩子预习新知识时,可以找一两处稍复杂的内容,表示自己也不会,然后,让孩子第二天去课堂上听会了回来给自己讲。这种方法对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也很适用。

02

原则性问题不能「认怂」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个家庭都会给孩子设定一些规矩,一旦设立,只要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就要不折不扣地执行。

比如你规定孩子每天只能看30分钟的动画片,那么时间一到,就要让孩子关电视,绝不能软弱地求孩子;更不能在孩子撒泼打滚后,就无原则地妥协。

03

不能让角色发生颠倒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莱斯的母亲患有神经衰弱,在家里什么都不管,也不怎么说话,只是从早到晚地看肥皂剧。父亲经常出差,夫妻关系很淡漠。

照顾两个弟弟的重任落在了年仅8岁的莱斯身上。他负责安排弟弟们的早餐,准备午餐便当,再送他们上校车。父亲每次出门前还会叮嘱他要照顾好妈妈,想办法让妈妈高兴点。听话的莱斯就费尽心思去想怎么让母亲开心,但是很遗憾,一切都是老样子,毫无起色。

这些沉重的负担让莱斯的内心充满了无力感,觉得家里之所以是这样的氛围,都是自己做得还不够好。

成年后的他,在生活中、感情上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感受不到快乐和幸福。

可见,父母的放手、认怂一定要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孩子的童年本就应由游戏、学习、成长组成,而不是像莱斯这样,接过家长的重担,过早地成熟。


写在最后

弗洛伊德说过:“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而父母“认怂”,正是这分离的开始。

就像有人说的,你的完美和强大,只会挤占孩子的成长空间。而放下为人父母的“人设”,向孩子“认怂”,才是孩子成长最好的助推器。

“认怂”,是一道光,可以为孩子照亮前行的路,让他无惧风雨,勇往直前。

作者:酸菜鱼夫人,本科中文系新闻专业毕业,法律硕士在职研究生,二级心理咨询师,喜欢阅读成长类、心理类、文学类的书,擅长写听书稿、拆书稿,人物传记,公号文,在各平台过稿100+。发表著作:人物传记《三毛传: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少不更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