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居易借酒浇愁,这首七律发自肺腑,尾句更令人赞许

 新用户40828904 2022-09-23 发布于福建

人世间有很多美景,山水草木、亭台楼阁,可以休闲养性;名胜古迹、古刹旧寺,能够开阔视野。可是当一个人心境不佳时,即使风景迷人、环境清幽,也难以排遣烦闷。李白一生嗜酒好饮,一杯酒下肚,就创作出一首好诗。杜甫半生颠沛流离,晚年只愿忘记得失和忧愁,于是经常与乡邻欢聚畅饮。中唐的一位诗人晚年也忽然喜欢喝酒,而且还很有感触。下面介绍的是白居易借酒浇愁,这首七律发自肺腑,尾句更令人赞许。

打开新浪新闻

镜换杯唐代:白居易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镜里老来无避处,尊前愁至有消时。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

打开新浪新闻

白居易生性聪颖,异于常人,在他六七个月时就能默记汉字。其祖父善于写文章,父亲也以报国为念,从小受到良好熏陶的诗人,长大后果然不同凡响。虽然仕途坎坷,但白居易一直没有忘记年少时的梦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一直是他世界观的核心内容。白居易晚年安居洛阳,他喜欢喝茶,也经常与朋友一起饮酒,虽然没有诗仙李白那样的海量,但酒入愁肠,忘记烦恼,就能激发诗兴。作者比较了茶和酒的功效之后,很有感触,于是便记录在诗行。

打开新浪新闻

时光荏苒、芳华易逝,虽然诗人知道自己早已不是帅哥,可是每次站在明镜之前,就会发现自己的白发又多了一些,诗人不得不感慨岁月不饶人。首联就传达了这种悲戚心情,“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尊白玉卮。”乐天不愿看见自己憔悴的容颜,竟然希望将青铜镜化成美酒。珠匣,是镶嵌了珠宝的容器;玉卮,指玉制的酒杯。诗人宁愿每日沉醉于酒中,也不想面对真实的世界。

打开新浪新闻

接下来老白就具体阐述自己这样做的理由,“镜里老来无避处,尊前愁至有消时。”因为从镜中可以显出衰老,这种老态又无处躲藏;但自己面对着酒樽,却觉得愁闷顿消。“无避处、有消时”,对比鲜明,生动地展示出诗人希望逃避现实、沉浸于诗酒之中的心境,也反衬了作者在年老体衰时的愁闷和烦恼。

打开新浪新闻

颈联转而描述其他活动的作用,“茶能散闷为功浅,萱纵忘忧得力迟。”饮茶虽然也能遣愁散闷,但是效果不明显;而养花观草即使可以忘忧,也需要较长时间。茶,不仅具有医学效用,而且可以提神醒脑;萱,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代表观赏类的植物,可以装饰环境,也能怡情养性。诗人希望“散闷、忘忧”,这些本来都是内心的感受,外界环境的变化只能起到改善作用,无法彻底改变诗人愁闷的根本原因。

打开新浪新闻

最后诗人依然强调饮酒的重要,“不似杜康神用速,十分一盏便开眉。”诗人尝试了很多解闷的方法,最后还是觉得饮茶赏花效果不佳,不如杜康可以快速地提神,每当他满饮一盏美酒,就足以展眉开颜。诗人心境不佳,人们虽然不知何种原因,但也能猜测出一二,其中既有亲朋离世的悲哀,也有仕途坎坷的感慨,更有老而无用的心态。正是因为诗人隐藏的心结打不开,所以只能暂时忘怀!

打开新浪新闻

白居易的这首七律语言朴实,论据充足,作者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表达了饮酒可以快速消愁的感受。作者先提出用“白玉卮”换取“青铜镜”,表达出对容颜衰老的厌烦和无奈;然后又考察了饮茶与赏花的效果,发现其收效甚微,于是得出结论,还是喝酒解闷比较靠谱,尾句很令人赞许。也许诗仙当时没有离世,一定会同意白居易的观点,因为他早就认为唯有美酒才能“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诗圣可以读到这首诗,更会赞许乐天的论点,因为老杜也曾说过,“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将微笑着拍拍白居易的肩膀说,只有杜康才是解闷消愁的良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