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是浅表性胃炎,结果治疗了两年,断断续续吃了两年的中药,症状没好转,居然成了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看过的中医都说我是脾胃湿热,为啥就连祛湿热名方三仁汤也没效果?”
张先生来找我看病,我还没来得及把脉,他就把这一通话撂了出来。我说你先别着急,我先看看你的具体情况。
刻诊:上腹闷胀,胃脘隐痛年余,口黏,不思饮食,嗓子总有痰,恶心呕吐,时泛酸水,睡眠不佳,精神萎靡,四肢困重,大便溏,脉濡缓,舌质淡,苔白稍腻。
病症分析
湿之化气,为阴中之阳,氤氲浊腻,故兼证最多,变迁最幻,愈期最缓。——《医原》
湿热之邪阻滞上焦,清阳不升,可出现头痛头昏、头重如裹、目胀眼疼、嗜睡难醒;
湿热之邪阻滞中焦,胸阳被阻,可导致胸闷呕恶、气短乏力、咳嗽痰多;
湿热之邪阻滞下焦,湿性黏腻损伤脾胃,可导致头面油腻、口黏口甜、口淡无味、脘腹胀痛、胃肠不适、反酸嗳气、舌苔白腻满布、大便黏腻溏泻;
湿热之邪阻滞四肢,四肢为诸阳之末,湿邪阻滞经络,阳气不舒,可出现浑身困重、四肢倦怠、小腿酸痛、手脚冰凉;
胃不和则卧不安,脾胃湿热就会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像睡不着、爱做梦、容易醒。
辨证与疗法
综上辨证来看,张先生属于湿浊蕴积中焦、胃络受损之证。观其舌质淡,摸其脉濡缓,表明其体内热较轻、湿较重,因此舍却清热利湿的三仁汤,而选用祛湿功能更强大的藿朴夏苓汤,来燥湿理气。
开方:藿朴夏苓汤加芍药甘草汤加减。
组方:藿香、佩兰、厚朴、法半夏、茯苓、杏仁、生苡仁、白蔻仁、猪苓、木香、煅瓦楞、白芍、沉香、炒元胡、半枝莲、炙甘草,组方随症做加减。
调理过程
7剂后胃脘痛明显减轻。上方加健脾开胃之药,服用月余后诸症悉除,胃口变好,精神振奋。后将上方做成水丸,连用3月以巩固疗效。停药后复查为浅表性胃炎。后以香砂六君子丸调养巩固一年后,复查胃镜一切正常。
疗法解析
为何一个看似平平无奇的方剂,却能将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逆转?
方中藿朴夏苓汤理气化湿、畅通三焦,除致病之根——湿气;
方中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消疾病表症——疼痛;
方中半枝莲清热解毒抗癌变;
方中助消化之物助健脾开胃,以培补后天之本。
标本兼治加抗癌治疗,最终让看似凶险的疾病最终消弭于无形,主要功劳在于藿朴夏苓汤。
藿朴夏苓汤方解
藿朴夏苓汤出自清代医学巨著《医原》,原方由藿香、厚朴、姜半夏、猪苓、杏仁、生苡仁、白蔻仁、茯苓、淡豆豉、泽泻、通草,共11味中药组成。
方中杏仁、白豆蔻、薏苡仁为分利上中下三焦湿邪的代表药。
杏仁畅通肺气于上, 配以藿香、豆豉芳香化湿以疏表湿,使阳不内郁,三药配伍可宣开上焦;
白豆蔻芳香苦辛, 和畅中焦、宣通脾胃,配以半夏、厚朴,可燥湿运脾,使脾健以运化水湿而不为湿困, 三药配伍可畅通中焦;
薏苡仁渗利下焦,伍以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湿,使水道畅通, 则湿有去路,清利下焦。
诸药合用,芳化宣上、苦温畅中、淡渗湿下,以达祛除表里之湿、上下分消之功。藿朴夏苓汤方中虽以祛湿为主未用清热药,但方中诸药配合,共祛上中下三焦湿邪,湿去热无所依则热自散,所以该方兼有清热之效。
藿朴夏苓汤集宣肺、运脾、利小便为一体,集燥湿、化湿、渗湿为一方,外宣内化,是祛湿良剂。因此常用来治疗脾虚失运、湿阻中焦诸证,像现代的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慢性胃炎、重症肌无力、手汗症、盗汗症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