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道|只有成为朋友,才可以进别人的书房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2-09-23 发布于江苏

只有成为朋友,才可以进别人的书房

文|王道

最近读到一篇韩国人写的小说,很伤感,甚至有点遗憾。

这个故事是中国的,地点人物故事都是中国的。宁波天一阁(范家藏书楼),赫赫有名的五百多年历史,震动中外,惊动历代朝野的江南藏书楼。如果它排在庋藏书卷第一的话,恐怕是没有异议的。

有关天一阁的小说,说出来故事简单了,一个钱姓芳龄闺秀因为获知范家有一座神秘的藏书楼,从不对外开放,于是就一直存个梦想,何时能够进入范家亲眼目睹这座藏书楼,也就满足了。

为了这件事,他先是通过与范家交好的舅舅帮忙,把她嫁到了范家成为儿媳妇。但是进入范家后,却发现无法实现愿望,因为范家藏书楼除了在年度祭祀时对外开放一次外,平时都是有专人管钥匙的。而祭祀时女性乃至不肖子孙都无法进入参加。

……钱姑娘的愿望在一天天破灭中,就连生的孩子也夭亡了,为此她还为丈夫纳妾,确保延续范家烟火。而她则一天天病重了。直到有一天,大儒黄宗羲奉皇帝之命前来调查范家藏书,钱小姐终于得以躲在远处一棵大树后面一窥究竟,但是因为受了风寒,更是一病不起。

为此舅舅给她送来了古代女子的著作《女蒙拾诵》,希望她能够真正的站起来。但是她的生命却就此留在了范家,芳龄28岁。

这个小说取名《春梦》,意思是钱姑娘最后似乎悟到了什么,春梦了无痕。非常好的故事,作者的笔触非常具有现代主义。而后还作了较好的诠释,意思是现代图书馆究竟是怎么来的。

我一直感到惊奇,为什么这么好的小说不是中国人写的。由这个故事,我说说接下来的主题。一个人的秘密,据说就藏在他(她)的书房里。

或者这听起来有点鸡汤,就如同说,我想天堂的模样,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样子 。但是鸡汤直接、彻底而明了。也没有什么不好。

你去过什么人的书房?你知道只有成为朋友后才能得以进入别人的书房吗?这不是开玩笑,一个人的书目、书架上的陈设、案头和压箱底的书籍,基本上会暴露出主人的学术功底和专业,乃至嗜好。如果你还觉得不靠谱,那只能说明你的观察还不够犀利、敏感。

这些年我去拜访过很多人的书房,基本上都会有所收获。细节总会无意中“出卖”主人的性格和特点。没有褒贬。书房就应该是闺房一样,私密、神秘、自有、无忌。是一个真正的精神后花园。

因此,我最近读到绿茶兄的新作《所幸藏书房》,感到惊讶,而又新奇,这么大体量的工作,他居然完成了。

图片

《所幸藏书房》邱小石 摄

作家、学者、官员、记者、画家、网红、设计师、主持人、鉴藏家等,最使我感动的是还有一个章节“故人”。有段时间,我曾和绿茶谈起中国历史家顾颉刚先生的书房陈设,其中迂回故事很多,而且具有学者书房的气息,如果以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应该是比较适合的。因为摄影太写实了,不具有历史的流动性,而且物是人非,难以捕捉再现了。

120家书房的速写和写作,这个体量是可想而知的。毕竟他们散落在各地,甚至需要提前做功课,乃至事后补充采访。仅以我所知道的一例说明,绿茶有一次要记录著名艺术家杨明义先生的书房,先要通过周晨先生的联系,然后到苏州的杨家中采访,了解藏书与绘画的关系。

然后还觉得不够,继续到北京杨家的寓所继续捕捉和补充采访。哪天下着大雪,我们见证着杨明义先生的现场挥毫绘画,边画边讲述着他与藏书的故事,外面的养的白孔雀嘎嘎的叫声,一切都是那么富有魔幻意象。杨明义先生还开玩笑说,好了,有人上门来“抢饭碗”(注:两人都在架子上,一个绘画,一个准备修改画稿)了,哈哈。

书房难画吗?我不懂绘画,但是我觉得不好画,因为每个人的书房都不同。但是每个人的书房似乎又有点雷同。总之,不好掌握。

而绿茶这本融合了120家书房的绘画集里还有个人藏书的推介,以及每个书房主人对于藏书的感悟,这些文字部分的内容,当是绿茶的强项。因为他主持过书评专版,而且常年受邀参加各地的好书榜,每年阅读量惊人。也见证过各种类型的文学、学术、绘本等著作集的创作,甚至参与过其中。仅仅是这些每家书房主人推荐的四书,就是一个重量级的参考书目。值得收藏。

绿茶的这些书房画曾经部分在“中国书物撷英展”上展出过,但遗憾的还不够全面呈现。而且还去过河南乡土美学的基地大南坡村展览过。总之,效果不错,用王稼句先生的话说,是一个比较新的探索。毕竟把书评的路径拓宽了,更加形象和立体。有什么是一成不变呢?

此书中还特地绘画了郑培凯先生的书房,郑先生为此书作序说:

虽然我的书房已经成了堆栈,从来没能挂上书斋的匾额,我却曾经有过假想的斋名,还有名人为我题署。事缘二十年前,王己千(季迁)先生来香港看画,到访城大中国文化中心,我请他 为中心大门题写楹联,用朱熹的“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 深沉”联语。他问我要不要再题写什么,我就随口说,帮我题个斋名吧。王先生很客气,问我书斋雅号是什么,其实我那时在香港还没有买房,没有自己的书斋,临时想到了《礼记·学记》的句子,“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就说“知 不足轩”很适合我。王先生回酒店休息,第二天请朋友送来了一 尺半的大字条幅“知不足轩”,墨浓笔重,气韵生动。我请师傅 装裱加框,足有二尺来宽,因为体积偏大,一直收着。 

图片

郑培凯书房“知不足轩”

你看,这么一钩沉,把香港一座大书房的匾额之背后故事都勾出来了。多好的故事。我觉得这样的故事应该流传开来。因此我很期待这样的形式应该早日得到出版。当然,因为疫情三年,以及各种难以言说的因素,导致现代”刻梓“业难以为业,尤其是非主流类的出版,因此也就衍生出了另外一种形式。

不过这倒是一种精准的推介,使得有识之士,以及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一起参与进来。完成一个值得推广的小小文化项目,在当下也许是一个聊以安慰的活动。

在茫茫尘世,所幸的是,我们还有一件小小书房可以躲进去“成一统”;尽管有段时间消杀之声不绝于耳,但是我们对于书籍的拥有和渴望,以及对于好书的好奇心还抱有希望。有了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了。就如同把树种埋进土里,我们就等待着萌芽和成长吧。

图片

作者简介:

王道,作家,中国作协会员,苏州过云楼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先后编著出版《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流动的斯文:合肥张家记事》《似水华年——〈水〉与一个家族的精神传奇》《一曲微茫:充和宗和谈艺录》《一生充和》《牙祭岁月:追寻美食里的历史意蕴》等作品。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2885篇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