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份中国石窟游览指南,如何科学地欣赏石窟?

 福莲 2022-09-23 发布于云南

图片

本 文 约  2300 字
阅 读 需 要 6 min

中国开凿石窟约始于3世纪,盛于5至8世纪,16世纪及其以后仍有少量营建。石窟寺本土化后,也有少量的道教或其他题材石窟寺开凿。融合多种文化要素的中国石窟寺艺术是自然环境与中华民族创造力的共同结晶,具有历史性、文化性,是实物和精神等表现形式的重要遗产。

图片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石窟寺的分布图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石窟寺保护利用10项主要任务:加大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力度、建立石窟寺安全长效机制、深化学术研究和价值挖掘、加强石窟寺数字化保护利用、提升石窟寺综合展示水平、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正如单霁翔院长所说,陈昀同志著的《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正好契合当前加强石窟寺保护的大背景。这本书一看就是下了大功夫的,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了大量数据,绘制了不少的图纸,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和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观点。
 
图片
《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目录

全书分为5章,作者对收集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展现了石窟寺文物资源的规模与数量关系,研究了石窟寺在价值、时代和分布等方面的关联性、规律性,分析了石窟类文物病害及成因,总结了石窟寺保护方法和措施。

该书首先以世界遗产的标准对石窟寺进行评价,然后再从文物、社会和文化价值方面对石窟寺价值进行评估,价值评估的科学而完整。在遗产构成分析上,对石窟寺价值、价值载体及其环境等各个要素进行了归纳,体现文物保护的完整性、真实性等原则。石窟寺时代分布特征研究是本文的一大亮点,书中总结的中国石窟寺时代分布特征,提出了中国石窟寺:开凿时间早,分布区域广;时代跨度广,持续时间长;开凿时间集中,出现三次高峰等时代分布特征。石窟寺空间分布特征方面提出了:分布广泛性与不均衡性;分布规律性与地带性;文化的辐射性与聚集性;呈现“一带一片”分布特点。最后提炼出了石窟寺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石窟寺的演进的结论,这些是在之前研究成果是没有的。在石窟寺文化分区上,作者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自然地理单元形成的文化区域为依据,发现同一地理单元的石窟寺文化特征相似,不同地理单元的石窟寺文化特征存在差异,故而划分了西北、北方、南方和青藏地区石窟寺,又因为石窟寺文化区内存在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文化区内产生分异,又划分出文化亚区甚至文化副区。第五章的石窟寺保护特征研究体现了作者的广阔的学术视野和综合的学术背景。该章把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有机结合,体现了石窟寺保护是人文科学指导下的实践科学,在应用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础上的保护理念。该章节首先分析石窟寺保护状况,再分析了石窟寺的影响因素与病害类型,最后论述了石窟寺保护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并阐述了石窟寺主要保护措施和手段。对石窟寺的保护利用方法论述既全面也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图片
国保石窟寺创建年代统计折线图

图片
中国石窟寺“一带一片”分布特征分析图

图片
中国石窟寺文化分区图

关于“石窟寺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石窟寺”的阐释时,《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第三章精辟的论述:石窟寺艺术传入中国后,其文化特质就附着在古老的东方思想文化体系之上,一开始就了启动了中国化的进程,经过优化选择、整合,在吸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逐渐形成趋于一体化石窟寺的文化形态。受中国文化思想的改造与更新,石窟寺艺术的发展,表现为内容和形式的中国化、关注目标的世俗化、艺术方式的简捷化。在石窟寺中国化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具有中国文化内核和特质的石窟石刻表现新形式,即中国化石窟寺艺术新体系。

图片
大足宝顶山摩崖造像之千手观音

图片
云冈石窟第20窟释迦坐像

图片
云冈石窟第9窟佛坐像

在研究中国石窟寺空间分布特征时,《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一书指出:文化传播是由文化中心区向四周扩散,根据传播途中信息递减的一般规律,离文化中心区越远的地方,越不能保持文化元素的原形。当一种文化元素传播到另一个地区以后,它已不是原来的形态和含义,在传播和采纳过程中已被修改过。源自于古印度地区的石窟寺艺术,以信仰为驱动力,以人的流动为媒介,向外进行传播和扩散。有时与传播地是相互融合的,有时又是冲突的,而石窟寺文化与传播地文化重叠时就形成了文化整合。

杭侃先生认为《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这本书,充分利用相关数据,通过对文物保护规划、工程设计等资料的研究,整体性地总结了中国的石窟寺资源、价值、遗产构成、分区、保护等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我们总体认识石窟寺,推进我们的石窟寺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单霁翔院长评价道,这本书从多个学科视角,系统梳理和研究了石窟寺的文化和保护特征,所以我向石窟寺保护者、管理者和爱好者推荐这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一书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总工程师,文物旅游处处长陈昀撰写,题签由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书写,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云冈研究院院长杭侃分别为该书写有序言,2022年8月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图片
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书写题签

图片
单霁翔院长和杭侃院长为该书写的序言节选

本文整理自《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

图片

《中国石窟寺遗产特征研究》
作者:陈昀
文物出版社2022年8月
已获出版社授权
图片END
作者 | 陈昀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