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是谁供养了敦煌,才有这千年丝路的辉煌?

 skysun000001 2018-06-08

翻开历史的画卷,你会发现敦煌是一个被时光宠爱的传奇。这个自张骞凿通西域后,河西走廊上最为繁盛的城市,让商队的驼铃声在大漠中回响了上千年。

公元366年,一位法名叫乐僔的僧人云游到敦煌,看到三危山上金光万道。乐僔和尚坚信,他遭遇的奇景一定是来自上天的启示。于是在鸣沙山东麓,他开凿了敦煌第一个洞窟。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越来越多的人为了寻求指引和庇护来到这里捐资开窟,经年累月造就了一个璀璨的敦煌。正是这些供养人,促进了敦煌文化的盛大与辉煌。洞窟里的壁画和雕塑,浓缩着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敦煌也因此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然而在一千多年的风吹日晒里,敦煌古老的壁画也渐渐抵挡不住岁月的风沙。再加上风云际会,历史变迁,留存至今的遗迹很多已经变得斑驳陆离

据最新统计显示,在莫高窟目前存有壁画、彩塑的492个洞窟中,一半以上的壁画和彩塑出现了起甲、空鼓、变色、酥碱、脱落等病害

褪色的神佛壁画

而到了80年代,出于向世界传播敦煌文化的需要,敦煌对外开放旅游。古老辉煌的文化遗产让世界惊艳,但也对石窟的保护带来隐患:大客流量造成壁画所处的小环境温度和湿度上升,给脆弱的壁画彩塑保护带来了潜在威胁。

斑驳的供养人壁画

保护敦煌文化遗产,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1944年,敦煌成立保护机构,开始进行针对性的遗产保护技术和材料的研发。近年来,更研发建立了洞窟预警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开放洞窟的微环境变化情况,用更多的科学手段辅助文物保护。

专业石窟研究学者和保护工作者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遗余力地保护和修复古老的文明。一代代研究人员已通过科学手段修复了280多个病害石窟内的5000多平方米的病害壁画。

修复前后对比

但在时光流逝下,风蚀沙化对壁画的破坏仍旧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敦煌研究院就开始探索数字化手段,永久、高保真地保存敦煌壁画彩塑的珍贵资料,并于2016年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通过“互联网 ”形式免费共享敦煌洞窟的高清数字资源。古老的壁画在数字科技时代焕发了不一样的生命力。

保护与传承敦煌文化遗产

需要我们每一位的支持

敦煌文化遗产保护,不只是专业学者和保护工作者的责任。让流传千年的传统文化重获新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关注和支持。

6月7日,由腾讯公益联合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敦煌研究院以及新华公益共同发起的敦煌“数字供养人”公益活动在腾讯公益乐捐平台正式上线。

只要捐赠0.9元,就可以成为敦煌文化的“数字供养人”,延续敦煌供养人对敦煌艺术价值的守护精神,参与到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行动中去,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直接点击上图,解锁你的千年智慧

同时每位数字供养人都将随机获赠敦煌的“智慧锦囊”。锦囊是用敦煌壁画故事内容,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场景,形成的一系列智慧妙语,用以回报你的支持。本次活动所筹善款将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接收,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金会负责执行,全部用于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保护。

岁月的风沙正在侵蚀敦煌宝贵的文化遗产,

但是敦煌的文化价值需要得到新一代的传扬。

文化是根,是凝聚家国的力量。

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我们的精神故土,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