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煌文化

 zhentiancheng 2011-07-08

 

敦煌文化—

敦煌幽梦、楼兰古韵

 

一直以为,自己很懂敦煌,很懂那种深沉的寂寞和万古苍廖的凄凉,然而,当沿着古丝绸之路,再次踏上寻梦征程的时候,只有驼铃告诉我,这座寂寞的城池的神秘与传奇,其实,我不懂。

楼兰古城,一座曾经繁华而喧嚣的城池。而今却只有一拘黄土与一片废墟静寂在瑟瑟狂沙之中,任后人探寻,凭吊。没落写在石缝间,枯草秋风还没来得及遁逃,昭君便来了,眉眼消红,洒泪而过。满并胡沙的掠影中

走进古村落触摸活化石 2007五一·黄金周盘点 走进地下铁赏独特风景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楼兰姑娘汲水的身影终于瘦成一道细细的秋水,将心缠出血来。然而,终是远了,昭君远了,那临风的仙子也远了,远在我前世今生的梦中,定格成永恒。仍记起千年前的那缕断弦,仍记起那一把辛酸的红泪。记忆深处,容颜如水,只是,千年后的今日那万古的废墟之上是否还会升起一袭素裙抚琴而歌?

走进古村落触摸活化石 2007五一·黄金周盘点 走进地下铁赏独特风景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楼兰姑娘汲水的身影终于瘦成一道细细的秋水,将心缠出血来。然而,终是远了,昭君远了,那临风的仙子也远了,远在我前世今生的梦中,定格成永恒。仍记起千年前的那缕断弦,仍记起那一把辛酸的红泪。记忆深处,容颜如水,只是,千年后的今日那万古的废墟之上是否还会升起一袭素裙抚琴而歌?

没落了。没落着。

岑寂,只有佛守着这一顷荒园。

佛即是禅,禅即是佛。佛与禅之间,充坼的是无尽的玄虚。佛总是笑着,可那盈盈笑语之间,又又谁能解得了那奥妙的玄机?芸芸众生相。佛没有选择冷眼旁观,静与静之间,佛给人的永远是沉寂和沉淀。上一柱香,愿佛保佑离人平安,上一柱香,愿佛保佑夙愿得了。佛无语,面对脚下拜倒得这一群善男信女,佛只是笑着。对这虔诚的祈愿者,佛又能说什么呢?只得双手合十,长叹一声:“我佛慈悲”佛渡不了人。佛是人渡的!

卷轴散溢孤香远,一度狂沙几飞天。飘曳远影之中,传颂了一个如诗般的神话——飞天。飞天,都问青楼高几许?可又广寒清辉?嫦娥赴月,尚有纤纤玉手把芙蓉,你却就这样孑身而去吗?羽带微拂,裙裾飘摇,回首一望之间,你当真就刊头了这凡尘俗世?临高心自寒。世人懂得你那回首见得留恋与不舍,然而却留不住你衣袂飘飘间的一袭清气!星月随影,漫天灿烂的星斗,可是你袖中散落的微尘?

遗世独立。飞天的飘逸与从容已羽化而去,无迹可寻,无踪可寻,只留一阕残缺的幽梦,待后人苦苦求索。一片从阴暗洞窟中升起的辉煌,一幅丹青妙手的佳作。莫高窟,完成了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承接,于地下沉睡,于众人皆醉中醒来,莫窟带着盛唐的熏天酒气摇摇晃晃而来。一个旷世绝伦的诗人,一个嗜酒如命的才子,用酒气泡出的绵延诗文给莫窟写下了悼文,文中尽显的诗一代奇才的顶礼膜拜,是比善男信女更为庄重的虔诚。拜祭。拜祭。对于以膝盖行走的我们,除了拜祭我们还能做什么?

莫窟幽梦。楼兰古韵。一曲敦煌醉倒酒中之仙,又何况我等粗俗之辈?

远去了,历史的脚步悄然走过,曾经的辉煌与没落已化为一泓淙淙逝水,飘然远去,记忆深处,一帘敦煌的残梦幽然垂落,只是,千年之后的我们又该已怎样的姿态开启和抚读?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都督夫人礼佛图

敦煌莫高窟现存供养人画像8000余身,题记7000余条,前后历时十个朝代,延续1000多年,是世界和国内佛教寺庙石窟中保存供养人画像和题记最多的石窟。这么多的供养人介绍谁好呢?只能千里挑一,将最精美的供养人群像=--第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奉献给大家。那么都督是谁呢?与此图相对的甬道北壁第一身供养人榜题为“朝议大夫使持节都督晋昌郡诸军事守晋昌郡太守兼墨离军使赐紫金鱼袋上柱国乐庭供养时”,可知,都督就是乐庭。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千手千眼观音

 

莫高窟第3窟是元代开凿的,位于洞窟集中区的北端。规模较小,为斗方形窟。是现在唯一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也是壁画艺术最精美的洞窟之一。

洞窟东壁门上部画五身坐佛,门南、北两侧各画菩萨像一身.南、北两壁绘十一画千手千眼观音图各一铺。据佛经记载,观世音菩萨听过如来说法之后,发誓要利益一切众生,于是就长出千手千眼。北壁图中音观音头作十一面,正面有三眼,面相丰满,头戴宝冠,斜披天衣,腰系长裙,璎珞环钏饰身,神态端庄,立于莲花上。身内两侧伸出四十只大手,各持法器、法物。其中一双大手,高举化佛于头顶。其他千手中各一眼,分为四至五层,组成巨大的圆轮型法光,用作观音的背光。两侧以基本对称的方式描绘有婆蔽佩和吉祥天。下方两角是毗那夜迦、火头金刚,上方两侧角为二飞天。

千手千眼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变化身,又叫大悲观音。 据说观音菩萨为体悯生苦,大发慈悲,誓要度尽众生, 若愿不能偿,自己的头便裂十份,身体分解为千份。茫茫世界, 芸芸众生,照应极难,於是他将身躯化四十二段, 每化为一尊观音,惟仍穷於应付。此时阿弥陀佛前来告诫, 说观音不应残害身体,应以扩大法力实愿宏愿,并施法将 观音四十二段合为一体,除原有两臂,留十手臂,每臂手掌现一眼, 表示一个身及二十五"有"("有"代表因果),二十五乘四十即一千,故名。
   千手千眼观音,身洁白,有十一面,下三面,中白左红右绿; 中三面,中绿左白右红;上三面,中红左绿右白,这九面为静面; 再上面是一忿怒面,有三眼,髮棕色上指;顶面为佛面(阿弥陀佛), 十一面代表所有诸佛,千手代表一千轮王,千眼代表贤劫时千佛。 用野兽皮盖住左胸,身穿绸裙衣,腰繫宝带,身著八种服饰。 中央二手合掌胸前,代表领会一切法性。右二手持水晶念珠, 表接续慈悲;右三手以施胜印,表解救饿鬼;右四手持法轮, 表利益众生事业。左二手持金莲,表无轮回过患;左三手持净瓶, 表洗除烦恼,左四手持弓箭,表方便及智慧双运。 其馀九百九十二手以施胜印,施众生各种成就。
因观世音菩萨其功德为大悲,曾起四十八誓,欲除众生之无明、 迷妄,救度世人使免坠三涂之苦。 然众生造业之速,救不胜救,绝望之馀毁其誓句头逐裂为十块, 身手也碎成千片。
幸其种姓上师阿弥陀佛以法力加持,将碎片合为千手千眼。 令勿退道心,大悲度众。十一面观音之面表断十一无明, 得十一地佛位。亦为法、报、化、三身所组合, 下三层九面为九位化身佛。第四层为报身佛金刚手。 顶上为法身佛阿弥陀如来。
千手千眼观音的咒语,就是有名的「大悲心陀罗尼」亦名大悲咒。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敦煌飞天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敦煌地区约500多个石窟中,都绘有大量的飞天形象。


飞天,是佛教中乾闼婆和紧那罗的化身。乾闼婆,意译为天歌神。紧那罗,意译为天乐神。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娱乐神和歌舞神,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一。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习翔于天宫。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现在,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敦煌飞天的风格特征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在唐代,还出现了不少双飞天。如第321窟西壁佛龛上层南侧的两身双飞天,飞姿优美。这两身飞天的肤体虽然变成降黑色,但眉目轮廓及体形姿态线条十分清晰,身体修长,昂道挺胸,双腿上扬,双手散花,衣裙飘带随风舒展,由上而下,徐徐飘落,像两只在空中游戈的双燕。

在壁画中还有裸体飞天,童子飞天等。

五代、宋以后的飞天,在造型动态上无所创新,逐步走向公式化。飞天的风格特点虽不同,但一代不如一代,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艺术生命。

敦煌地区石窟保存的从公元4世纪(十六国)到14世纪(元代)历时千余年的众多飞天形象,是民族艺术的瑰宝,是佛教艺术中夺目的一枝奇葩。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壁画为一体的立体艺术。敦煌壁画在石窟中虽然对建筑起装饰和美化作用,对雕塑起初充和陪衬作用,但其数量最多,规模最大,艺术技巧最精湛,内容丰富,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地理、交通、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宗教史、艺术史、中外友好往来、文化交流史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是非常宝贵的古典艺术遗产。

一、佛像画。作为宗教艺术来说,它是壁画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
各种佛像------三世佛、七世佛、释迦、多宝佛、贤劫千佛等;
各种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势至等;
天龙八部------天王、龙王、夜叉、飞天、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天)、大蟒神等等。
这些佛像大都画在说法图中。仅莫高窟壁画中的说法图就有933幅,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12208身。
二、经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称之为 "经变"。用绘画的手法表现经典内容者叫"变相",即经变画;用文字、讲唱手法表现者叫"变文"。
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在北魏晚期的洞窟里,出现了具有道家思想的神话题材。西魏249窟顶部,除中心画莲花藻井外,东西两面画阿修罗与摩尼珠,南北两面画东王公、西王母驾龙车、凤车出行。车上重盖高悬,车后旌旗飘扬,前有持节扬幡的方士开路,后有人首龙身的开明神兽随行。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分布各壁。飞廉振翅而风动,雷公挥臂转连鼓,霹电以铁钻砸石闪光,雨师喷雾而致雨。
四、供养人画像 供养人,就是信仰佛教出资建造石窟的人。他们为了表示虔诚信佛,留名后世,在开窟造像时,在窟内画上自己和家族、亲眷和奴婢等人的肖像,这些肖像,称之为供养人画像。
五、装饰图案画 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画主要是用于石窟建筑装饰,也有桌围、冠服和器物装饰等。装饰花纹随时代而异,千变万化,具有高超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想象力。图案画主要有藻井图案、椽间图案、边饰图案等。
六、故事画 为了广泛吸引群众,大力宣传佛经佛法,必须把抽象、深奥的佛教经典史迹用通俗的简洁的、形象的形式灌输给群众,感召他们,使之笃信朝拜。于是,在洞窟内绘制了大量的故事画,让群众在看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故事画内容丰富,情节动人,生活气息浓郁,具有诱人的魅力。
七、山水画 敦煌壁画中的山水画遍布古窟,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壁画内容除以上七类外,还有建筑画、器物画、花鸟画、动物画等。

敦煌壁画的艺术价值弥足珍贵,在结构布局、人物造型、线描勾勒、赋彩设色等方面系统地反映了各个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演变、中西艺术交流融汇的历史面貌。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早期菩萨图像

 

早期菩萨图像
第272窟是莫高窟北京最早的洞窟之一。此窟北壁中间的弥勒说法图又是莫高窟最早的说法图之一。图中弥勒佛盘坐于中心莲花台上,右手上举,作说法印.佛头上悬华盖,身后有项光背光。背光两侧向佛致礼的两身胁待菩萨生动有趣。这种胁待菩萨画在佛陀的身边,形象较小,数量不多,起陪衬作用。西壁佛龛内侧左右各画一身胁待菩萨。据考定,这应是弥勒佛的二大胁待----大妙相菩萨和法华林菩萨。

这两身胁待菩萨皆面相椭圆,体态丰满,手壁细长柔软,十指纤细修长。头戴三株宝冠,后有双层头光,腰系长裙,披巾两侧对称下垂,富于装饰美。特别用厚重的晕染法突出乳房和腹部及肚脐,反映出印度壁画人物造型强调乳房和腹部的特征。

此窟顶部四披所绘的天宫技乐图也颇具特色。天宫皆为穹窿顶的西域式建筑,楼台用透视画法,立体感很强,这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第一项采用透视技法描绘建筑。图中伎乐神情各异,舞姿优美,其中一身正在弹奏琵琶,具有西域风格。伎乐图下部早期飞天环绕藻井飞行,方向一致。由于身材短壮,又处于一条窄长空间内,其飞动感虽不强,但具有装饰美。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经变画

 

经变画
敦煌经变画是佛教壁画艺术的一个种类。把抽象的佛经文字内容,绘制成为具体的巨幅图画,称作变粗或经变画。《阿弥陀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所依据的三部主要经典之一。内容是宣扬教主阿弥陀佛,称颂西方极乐净土的美妙、欢乐。《药师经》也是宣传佛教净土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内容为东方净土主教药师琉璃七佛,发下“十二大愿”拔除众生各种困苦危险之病源。解脱人间“九横死”,救度众生往生东方玻璃极乐净土世界。莫高窟第230窟是初唐最重要的代表洞窟之一。此窟《阿弥陀经变》和《药师经变》是莫高窟出现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精湛、人物景物最为精美的净土经变画。

七佛八菩萨前是盛大的歌舞场面。药师佛面前的宝池中是大型七层灯阁,两边有舞伎跳舞。舞伎两侧,各有一层莲花灯树,有二天女点灯烛。灯树两侧平台上各有一组乐队,共28人,坐在花毯上分别演奏乐曲。所持乐器与南壁乐队基本相同,但奏乐者增加了12人,使乐舞场面非常宏大。画面上部,飞天乘云飞翔,香花纷纷扬扬,花盖彩幡飘舞,极乐世界,美妙无比。

这幅画,构图完整,气魄宏伟,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东方药师净土极乐世界富丽豪华、歌舞升平的景象。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剃度图

 

剃度图
盛唐第445窟的南北两壁绘有大幅经变画。北壁绘的是《弥勒经变》。画面正中的弥勒佛端坐在莲花座上,周围簇拥着众多的听法菩萨和诸天人。在弥勒佛说法图的两侧和下部,描绘有众生的画面,表现弥勒菩萨下生成佛时,大千世界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极乐景象。弥勒经中宣扬,有一翅头末城七宝所成,庄严清静,百姓皆是有福德之人,庄稼一种七收,权上生衣,寒暑自用,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人民安居乐业。画面中绘有一种七收,树上生衣,盖七宝楼阁、剃度、婚礼等场面。其中剃度图的场面最为精彩。

弥勒经文中“一种七收”的内容,通过画家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绘画技巧,表现得非常形象。有的农夫赶着“二牛抬扛”在耕地,有的用三条腿的木楼在播种,有的用木锨扬场,扬净的粮食堆如小山,旁边放着斛斗......在弥勒世界中人的寿命人久。女人活到五百岁才出嫁。壁画的左下角,画着当时当地结婚的场画。按北朝风俗,结婚时要在家门口搭布幔作成“青庐”。庐内宴请宾客,新娘盛妆,新郎伏地向宾客跪拜。婚礼上还演出乐舞,婢女们往来奔忙,为客人添酒上菜,这些生动形象的画面是当时社会生活风谷的具体反映。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第275窟西壁交脚弥勒菩萨

 
第275窟西壁正中端坐的彩塑交脚弥勒菩萨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北凉时期的作品之一。

第275窟无前室,主室呈纵长方形,窟顶为纵向人字披形,起脊较宽。西壁不开佛龛,塑一身大型交脚弥勒菩萨,身高 3.35米,肩宽1.2米。头戴化佛宝珠冠,项胸饰以璎珞,披发袒胸,肩披大巾,下着阴刻羊肠裙衣,扬掌交脚,稳坐双狮子座上。面颊丰满秀雅,五官线条柔和,鼻梁高隆,直通前庭,眼珠外突,鼻翼单薄,嘴唇微抿,神态安祥庄重。整个塑像造型简括,稳定挺拔。远观凝练利落,近看细琢精巧。衣褶的表现采用贴条与阴刻相结合的方法。在造型和雕塑手法上都深受印度石刻和西域造像艺术的影响。 

此外,交脚弥勒座下两隅各塑雄狮一头.狮子称为兽中之王.作者用删繁求简.去粗求精的概括和夸张手法,抓住狮子凶猛的瞬间神态,使其昂头挺立,龇牙咧嘴,显示了不可一世的雄威.与中间佛像沉定自若,恬静悠适的形态形成了刚柔对比.烘托了佛庄严神圣的气质.

这身交脚弥勒菩萨不仅是敦煌彩塑中现存最大的弥勒菩萨,也是莫高窟早期最大的彩塑。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五台山图

 

第61窟是五代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之子曹元忠的功德窟,俗称文殊堂。主室中央佛坛上的塑像已经毁,仅存背屏上的巨狮尾巴。原塑像是坐骑青狮的文殊菩萨巨像。背屏后西壁通壁绘巨幅《五台山图》,宽13.45米,高3.42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也是最大的洞窟之一。

这幅大型壁画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画各类云中化现场景,如“佛于云中现”、“菩萨二百五十现”、“雷雪云中现”等。中部从北到南,并列北、东、中、西、南五台,各台有一山峰环抱,峰前山间,遍布大大小小各种寺院、佛塔和各种发生在此山的故事事迹等。下部是进山诸道路和山下的主要城镇等。全画山峦起伏,五台之顶并峙,川流蜿蜒,道路纵横,其间穿插各种感应故事、圣迹、瑞像之地。细致地描绘了众多高僧说法,信徒巡礼,天使送供,香客朝拜及当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出城、行脚,推磨,春米,牵驼,赶驴,开店,割草,饮驴,过桥,爬山等等。

画面人物虽小,但情节非常逼真。它不仅是一幅内容丰富的佛教史迹画,一幅气势壮观的山水人物画,而且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为我们研究唐代佛教史、交通史、建筑史、地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形象资料。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牢度叉斗圣图

 
牢度叉斗圣图是晚唐众多经变画中艺术性最强、最富有时代特色的大型经变画。是依据《贤愚经 须达起精舍缘品》和《降魔变文》的主要情节绘制。故事内容丰富,生动曲折,神异有趣,宣扬了佛法能征服一切的威力。
敦煌石窟中现存唐至宋代的《牢度叉斗圣》巨幅壁画多达19幅。莫高窟196窟西壁的《牢度叉斗圣变》壁画面积为35.77平方米,是现存同类经变画中面积最大、内容最丰富、绘画技艺最高、保存最完好的经变画之一。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张议朝夫妇出行图

张议朝夫妇出行图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后,唐王朝被近调集西域、河西驻军平定中原。吐蕃乘机而入占领河西,统治沙州达67年之久。敦煌人张议潮乘吐蕃发生内乱,率领民众起义,推翻了吐蕃王朝的统治,收复河西十一州,归顺唐朝。为了表彰张议潮,唐王朝敕封其为河西节度使,建立归义军政权。第156窟是张淮深为了纪念叔你张议潮的丰功伟绩,于咸通五年开凿的。并在南、北、东壁经变画的下方绘制了《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和《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这两幅出行图均高1.08米,长8.88米,面积约9.6平方米,是莫高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出行图。

张议潮夫妇出行图。结构完善,人物构图疏朗,有条不紊,突出了统军出行的骑兵陈容。龙其马的造型有正面、侧面、背面以及奔驰,行走的各种姿态。整个出行图气势威武,场面壮观,人物生动主题鲜明,真实纪录了当时沙州地方最高官员出行的豪华盛况,是一幅珍贵的历史人物画。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莫高窟唐代窟檐建筑

 

敦煌莫高窟现存窟檐建筑近30座,大多是清末民初时重新修建的。唐宋时期的窟檐仅存五座。其中晚唐第196窟,位于九层楼南边最上层,跑地面30余米,是莫高窟位置最高、面积最大的洞窟,也是窟檐建筑最早的洞窟。

根据甬道北壁所绘归义军节度使索勋父子的供养人画像榜题推断,此窟建于晚唐景福二年至乾宁元年(公元893-894年),窟檐为单层,面阔三间,为横长方形。其结构是在洞窟通道前凿出平台为窟檐地面,平台前沿用木悬梁四道,挑出以承窟檐前的栏杆和栈道。四根窟檐柱竖在四根栈道梁的后尾上。柱高丈余,柱顶双层阑额。现栏杆、栈道、飞檐都已不存,仅存粗大的横梁、八角形的柱枋、直棂等构件。此窟由于建在悬崖最高处,后来栈道塌毁,后世人无法重修,也无法攀登,没有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前后室保存得都比较完好。

此窟主室为殿堂式窟形.洞窟长、宽、高均10余米、中央设佛坛,有高大的背屏直撑窟顶。坛上塑佛、弟子、菩萨、天王。现存五身未经后人重修重绘,是莫高窟最完美的晚唐彩塑原作。窟顶覆斗形,饰以华盖藻井,四披画千佛、赴会菩萨和佛说法图。四壁上部绘经变画,下部画供养菩萨和供养人像。佛坛后西壁通壁绘有巨幅《牢度叉斗圣变》,是同类敦煌莫高窟经变画中艺术水平最高的一幅。

敦煌文化—

敦煌艺术—敦煌盛唐时期的建筑画

 

敦煌盛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水平达到了顶峰,壁画中的建筑画也发展到了最高峰.盛唐开凿的81个洞窟,400余幅大型经变画中,幅幅都是高大宏伟的建筑画.这么多的建筑画介绍那幅好呢?只能百度挑一,介绍最有代表性的第172窟中的建筑画.

第172窟开凿于天宝年间,是盛唐中期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此窟为方形覆斗顶窟,窟顶藻井团花团案,圆形网幔铺于四披.主室西壁开平顶敞口佛龛,塑坐佛,弟子,胁侍菩萨和天王像.南北二壁通壁各画一幅,是唐代同类经变画中最精美的大型经变画,也是莫高窟建筑画水平最高的代表作.

<<观无量寿经变>>是佛教净土三经之一.南壁的<<观无量寿经变>>绘制稍晚,以人物描绘娟秀典雅,建筑绘制精细取胜.全图分上中下三大部分,构图布局和北壁相同,只是上部天宫楼阁建筑群画面较大,下部七宝池,八功德水画面较小,中间西方三圣的形象较突出.上部的建筑群,重楼高阁,正中前后有三座大殿,两侧有配殿,角楼,塔式圆亭,并以虹桥相接,整个建筑群俯视向下,透视清楚,连细部都能看得十分清晰,飞檐比翼,勾心斗角,碧勾横空,雕梁画栋,乡柱罗列,描绘精细,真是一幅富丽豪华,雄伟精美,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敦煌古典建筑立体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