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受神秘令人震撼敦煌莫高窟

 听月工作室 2020-10-07

  

                                                       飞天造型

在祁连山脚下,乘大巴沿着京藏高速,经嘉峪关、酒泉,想起了诗句“马上望祁连,奇峰高插天。西走接嘉峪,凝素无青云。”。经历了茫茫大漠的长途艰辛颠簸,一路见到了更多的是荒漠、秃山,四周杳无人烟... 汽车似乎要把我们带到沙漠腹地。突然,远处地平线上隐隐出现了一片深色,汽车向它飞奔而去。深色逐渐扩大了,显出了绿色。原来那是一片树林。汽车欢快地冲进了林荫道,两旁是高大的白杨树,莫高窟终于出现在眼前。一阵兴奋,突然感觉仿佛看到了古老的丝绸之路...听到了叮当叮当的驼铃声由远而近地传来...看到了远处的驼队正缓缓地向这边走来...

  我们晚上下榻在敦煌城一家快捷宾馆。这是一家三星级宾馆,设施齐全。我们洗漱完之后,就走出宾馆,去逛敦煌的夜市。敦煌是一个很小的县级市,全市只有十八万人口,市内人口是十万。敦煌小城也不大,夜市区大概就是敦煌市的市中心。这是一条窄小瘦长的街道,两旁是商铺,路的中间也是小摊,在这里只能步行。店铺和小摊上,大多卖得是以敦煌艺术、汉唐遗风、丝路风情为题材的工艺产品,像文物复制品、彩陶、彩塑、地毯壁挂、珠宝玉器、金铜首饰、丝绸工艺和夜光杯等。价格比较贵。也有一些便宜的旅游品,但又因为价格出奇的便宜,我们只敢打量,却不敢购买。

从夜市出来,敦煌小城还是灯火辉煌。敦煌剧院里正在上演“大漠敦煌”,附近街道商铺也开着门市。但敦煌的人很少,此时在夜市里走动的大部分是外地游客。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在昨晚就餐的那家餐馆吃早餐。早餐的食品挺丰富,有蒸包、牛肉面和大饼稀饭。价格也非常便宜。我和朋友每人要了一碗牛肉面,一共花了十元钱,便吃得饱饱的。我们吃完早餐,我们到外面打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有四十七八岁,人很憨厚和诚实。我们和他谈好了价格,租用他的出租车,一天时间。我们上午去鸣沙山、月牙泉、下午游览莫高窟。

  下午出租车给我们送到莫高窟停车场。我们继续往前走,宕泉河上的石桥仍在,只是宕泉河眼下干涸至极、被粗细不一的沙粒覆盖的、泛着强劲刺眼的灰白色反光和冒着灼热地气的河道,再也无力荡起涟漪。黄沙布满河道,与岸边的鸣沙山遥遥相对,凄凉,寂寥。晚风微动,草尖微微颤抖,是在企盼归人,还是在送别过客?路的两边,百年的胡杨耸立,白杨树雪白的树干笔直指向天际,翠绿的树叶被风吹的沙沙作响。踏着晚霞的足迹,我们缓缓向前,一座大牌坊上边有着郭沫若题词“石室宝藏”。再往里走就是标有“莫高窟”蓝底金字的牌坊了。站在写有“莫高窟”三个大字的牌楼前,面对着檐廊栈桥相连的上下四层石崖洞窟,每个人都激动不已。

  莫高窟坐落甘肃敦煌东南二十公里戈壁滩鸣沙山东麓的崖壁,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放眼望去,鸣沙山被时间横切的一面峭壁上被远人开凿出的不规则的方形的、大小不一、高低错落、蜂窝似地散布着、恍若时间之眼的洞窟,便是集世界上佛教艺术之大成的莫高窟,即千佛洞。这些洞窟有大有小,外表看上去毫不起眼,莫高窟的崖壁要比我想象中低矮许多,只是,前面一排高大茂密的树木遮挡了视线,另有一道坚固的铁栅栏阻止了脚步,令我暂时不能看清它的全貌。但是,隔着树木和栅栏,我能看到崖壁之上有很多门窗、走廊、栏杆、阶梯,坚固而且美观。一时间,我竟然产生了一种幻觉,以为是城里的一座办公大楼不知何故钻进了一座荒山的肚腹,不由地呆愣了好大一会儿。

  从检票口鱼贯而入,走至近前,又发现整个山体竟是完好无损,并且非常凹凸有致,恰到好处,一打听才知道,表面是涂了一层人造砂岩。伸手触摸着那层足以乱真的砂岩,不由地惊异于人类智慧对岁月留痕的浓涂厚抹。

站在莫高窟的长廊上,远眺前方就是乐僔,看到万道佛光的三危山,导游说如逢雨后黄昏,置身于此,就能看到无比绚烂的金光。这边就到头了,三危山那边就是戈壁滩了,现在那个山里头还有一处翻过山去有一条河,这里的人经常翻过去玩。那里的一条小河,那个河现在是干枯的,顺着那个河上去呢,有一口井叫做观音井。观音井那个地方很神奇,井里头还有水,那个地方经常有一些和尚,到哪里修行,现在也有,它的容量不大,大概最多两个人,人多了它的水不够用,你们有时间的话,可以爬过去看看。

  在这些留存了自前秦至今的无数佛教艺术作品的洞窟前面,是一溜看起来乃现代人为保护洞窟或做别的什么而建造的房屋,以及一棵棵枝叶繁茂、树干粗壮却又颇有韵致的树木,似乎在向一群群远方来客炫耀或讲解着那种叫风水的东西。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能抻拉出这样大面积大模样大气象的绿色大棵的地界,少之又少。这也为莫高窟千百年来始终存在于大西北获得了心理、地理和文化意义上的印证,也就是说,只有莫高窟这样的宝地,才能被这样的嘉木相偎相守,从而被万世仰慕,呼唤世人前来膜拜。

  在莫高窟那块著名的牌坊前分编一支支小队,由不同的导游(以女士为主)带领去参观洞窟那一刻,先前兴致勃勃大呼小叫手脚乱动眉飞色舞的游客,都安静下来。我也戴上耳机,围拢在导游身旁。

导游说: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磐窟等。莫高窟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依次分布在南北走向的地带上,统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的区域。南区的洞窟近五百座,主要是礼佛活动场所,洞窟中以彩塑和历朝历代的壁画为主,游客能进去参观的近十个洞窟中,南区就有四五个。莲花石柱,舍利塔和民国时期重建的,后来成为莫高窟建筑艺术经典代表的九层楼,都位于南区。北区的两百多座洞窟主要是僧侣们居住、修行等活动场所,壁画彩塑等很少见。游客能参观的北区洞窟不多。其实,单纯参观有壁画和彩塑的洞窟是远远不够的,了解古往今来的僧侣,乃至某些云游四方的道人在敦煌和莫高窟的生活印迹,包括那个著名的王道士,对于了解莫高窟的历史,是全方位的,绝对有价值的。

  



导游强调,进入参观就要严格遵守一些规定:不许拍照、不许触摸、不许大声喧哗。走到哪儿都喜欢拍照的我,非常认可也认真遵守此规定,这是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所以,我们的照片都是在外边拍的。

  导游告诉我们由于某些洞窟二氧化碳超标,临时又关闭了几个洞窟,实际上向游客开放的洞窟也就一二十个,要求游客别擅自行动,最好由导游带领,而导游带领游客参观的洞窟十二个,游客必须得紧跟自己的团队,导游身上有参观洞窟的钥匙,每个团队到了要看的洞窟,由导游开门,方可进入洞窟参观,而且,因其他团队的人数已满额,将不再接受散客,因此擅自离团者就看不到洞窟,即使看到了,也听不到讲解,后果自负。

接着她给我们讲了莫高窟的来历。先是乐尊和尚路过鸣沙山时,在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虽可看成是莫高窟的鼻祖,但它没替洞窟命名。后来禅师发良来此,被这里的景象所感染,便继续开凿洞窟,名为“漠高窟”,意即“沙漠的高处”。后来,“漠”“莫”同音,在书写上“莫便取代了“漠”。但据资料记载,莫高窟之名还有一解,即,世间诸多事业,没有比在荒漠上挖凿洞窟更高的修为了。两种说法都站得住脚,只是当初的取名者,是否想到千百年之后,人们蜂拥而来,全然不顾恶劣的气候和地质条件,登上鸣沙山,走进大小深浅不一的洞窟,也是一种修为呢?站在沙漠高处的人,是获得了文化上诗学上的洗礼,还是宗教信仰的浸渍呢?

  我跟随导游来到了莫高窟的二百九十号洞,这个洞窟是北周的佛传故事,作横卷式六条并列,长达二十七米的壁画,用顺序式结构绘制,共八十七个画面,描绘了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出家之间的全部情节。从乘白象入胎、菩提树下诞生,到比武娶亲、出游四门、树下问道,再到逾城出家、得道成佛,一个个夸张离奇的传说,盛寓着一个修炼成佛的故事,叫人感思起人世的苦难和成佛的道理来。这样的长篇巨制连环画,在我国佛教故事画中是罕见的。

  下面我随导游来到三百二十八窟,这个洞窟的精彩所在为塑像,在进入洞窟前,就彩塑的大致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34.5米,是世界第四大佛。一般的塑像都是用木头搭架,上面缠上麦秆、谷草、芦苇、麻丝等,然后用特制的粘涂塑,整形雕刻,最后上彩绘画的。塑像主要有四大类:(1)佛像,包括释迦、弥勒、药师、阿弥陀以及三世佛、七世佛;(2)菩萨像,包括观音、文殊、普贤及供养菩萨等;(3)弟子像,包括迦叶、阿难;(4)尊神像,包括天王、力士、罗汉等,另外还有一些鬼神、神兽等动物塑像。由于制作年代不同,风格也截然不同,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曹衣出水”和唐代的“吴带当风”等风格,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艺术巨匠超凡的想象和高超的思维。

  接着我们来到莫高窟的十六、十七号洞便是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内除了端坐着一尊石佛之外,洞窟四周空空如也。遥想当年,这间小小的洞窟埋藏了五万多件珍贵文物,堆满了洞窟四周,这些珍贵的文物涵盖了中华文明几千年历史的变迁。然而,这些文物和石佛都被英国、法国和日本人掠走,收藏在他国博物馆中。说起藏经洞,自然得说到王道士。王道士原名王圆箓,祖籍湖北,出生在陕西,因生活所迫流落到河西走廊中的酒泉,当时叫肃州(甘肃之名,就是取甘州【今天的张掖】和肃州【今天的酒泉】的前一个字而来),慢慢便对道教有了兴趣,成了道教中人,人称王道士。后来,他在甘肃各地云游,某天到了现在的莫高窟地界上。那时的王圆箓已届中年,生活阅历算得上丰富,见识不少,但他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于是,王圆箓懵懵懂懂之中两只脚踏进了莫高窟的艺术天地之中,要知道,那可是与道教完全不同的佛教门净地。尽管像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等庙宇号称是“儒”“道”“佛”三家和睦共处之地,但像让一个道士来管理佛家地盘的现象,实不多见。

  王圆箓一走进莫高圣界,就居住下来了,长时间孤身一人。虽说为他提供了暂时的栖身之地的是佛教艺术圣殿,但他似乎并不以为然,心中没有宗教信仰之间普遍有的深深的隔阂或仇视,可以说,在他初见莫高时,眼前深厚皆一片荒芜和破损,他便以为那是上天授予他的使命,不仅要他日日镇守这些洞窟,还得担当起清理工的职责,而清理厚厚的淤泥,是维护莫高窟最为重要但又是最为繁重的劳作。就在清理泥沙的过程中,他的助手杨某偶然发现了真正把莫高窟推向全国和全世界的藏经洞。那是二十世纪的初年,一九零零年六月二十二日。王圆箓的自述中写道,在清理泥沙时,他和他的助手突然看见沙中出现了一眼小孔,似乎有佛光从里面渗出,一惊,便继续挖去,原来那是一个洞窟,里面收藏着上万卷唐朝经书,还有数不清的宝物。不懂文物的王圆箓当时惊讶得将这些宝贝叫做神物。王圆箓功德无量。

  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对王圆箓的相貌作了贬谪性的描述。应该说余秋雨在此又犯了个历史性错误,个人觉得,将近几十年来莫高窟文物流失的罪毫不客气地安在王圆箓头上,是说服不了人的,而且有些不地道。王圆箓不懂得文物的价值倒情有可原,可朝廷的命官却也是一个个的草包,姑且不说他们对莫高窟不重视,关键是他们根本就不待见王圆箓,把他向他们提供的证明莫高窟文物价值的经卷等物视为废物,充其量拿来当一般的书法作品惊醒解读。据资料记载,王圆箓在两次找到知县寻求对莫高窟保护未果之后,只好赶到肃州,找到道台廷栋,呈上两箱子经卷,结果道台大人只是粗略看了看,便轻描淡写地说,老夫的书法技艺远在这些经卷的文字之上,没啥了不起。

王道士虽倍受打击,但始终呆在莫高窟,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直到一九零七年那个叫斯坦因的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闯进了莫高窟的艺术世界,用他精妙的语言编织的动听又感人的语言,让孤独的道士很是感动,加之保护洞窟需要资金等原因,王道士便以莫高窟主人的姿态将许多经卷卖给了斯坦因,据说价格极低。莫高窟的宝贝就这样流向了沙漠戈壁之外的世界,迅速引起了世界的注目。这个时候,清朝的那些草包官僚才醍醐灌顶,明白了莫高窟的价值,说白了,他们以为的价值仅仅是用银子来衡量的,与佛教和艺术关系不大。当满清政府用车将莫高窟的文物拉向遥远的京城时,途中又损失了无数文物。王圆箓面对这样的情景,做何感想,只有他自己清楚。这样看来,文物损失的罪人不仅有王圆箓,还有一个毫无商业操守和善于欺诈的外国商人斯坦因,沙皇俄国的奥勃鲁切夫,法国人伯希和,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还有那时的官僚,正是他们的没文化和不作为,才使得那么多的好东西被人掠夺而去。列强的贪婪与晚清的腐败,总是令人感慨、痛恨与叹息。

  

  

  

  

  接着我们来到莫高窟第九十六号窟,就是高四十五米的,号称莫高窟标志性建筑的九层楼,也是莫高窟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现在我们见到的是民国时期重建的(之前建了毁毁了又建的都不是九层的),但建造技艺依然精湛。九层楼也称为大佛殿,因为里面有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刚看到这造像,我就想到了洛阳龙门石窟的奉先寺,尽管眼前的是弥勒菩萨。想来,两者都是唐朝时期的杰作,圆润、丰腴、饱盈是其主要特点,更重要的是,两者都跟武则天有关。奉先寺那个身子微微前倾,面露微笑,表情和善,俯瞰着终生的雕像就是根据武则天的相貌气质来雕刻的,而这里的弥勒菩萨像除了丰满圆润之外,还有极其明显的女性特征,据说也是武则天授意而雕刻的。当然,不管是龙门石窟还是莫高窟,授意艺人和工匠怎么雕刻宗教神像等,还是跟政治有关的,而作为唯一登上皇位的女人,心思缜密,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以此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同时弘扬佛法,尊重宗教文化,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武则天最终还是在走下神坛后,离开神都洛阳,回归长安,将天下还给了李家,自身也回归到女人行列中,死后以李家皇后的身份与丈夫唐高宗葬在一起,立一块无字碑,让后人随意评说。这般看来,那无字碑的竖立,倒像是一个谙习佛法的女皇应有的气度、胆识和风范,但谁敢说她不是心虚,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女人身份,惧怕后人的唾骂?至少这是那无字碑被竖立的原因之一。不知道弥勒菩萨那哈哈嘴里是不是曾经也这么说过,或者给武则天托过梦。不过,世人多半喜欢弥勒菩萨,不管在哪座寺庙见到,必定得合影留念的。要是世间诸人都是弥勒或弥勒那性情,该多好。

  紧接着我们又来到一百三十号洞窟又见到一座弥勒坐像,号称第二大弥勒菩萨坐像,自然比九十六号窟的似乎要小一些,九十六号的那座就被称作第一大弥勒菩萨坐像。游客中欢喜在寺庙和洞窟中的佛像前下跪祷告祭拜的不少,但真正意义上的善男信女不多,即使那样子和神情表现得极为专注和虔诚,也掩饰不住浓浓的世俗气息,与信仰没有关系。令人惊异的是,在这些年的游历中,大大小小的寺庙中,虔诚地跪在佛像前参拜和祈祷的年轻人多了起来,而且男性并不比女性少,在河南的少林寺、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厦门的南普陀,乃至遥远的西北地区的塔尔寺,包括像祭祀伏羲、神农这样的传说的大人物的庙宇中,年轻人越来越多,其中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和即将考研或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居多,当然也包括情场失意,力求获得精神支柱的男女大学生。

  随着导游的行走,我们来到一百四十八号洞窟,这个洞窟是释加牟尼涅槃雕像,也称睡佛像,洞窟也叫李家窟,据说是盛唐时期敦煌地方上的李姓望族所建,也有逢迎李氏唐朝的意思。佛像呈侧身睡眠状,因此叫卧佛或睡佛。眼前这睡佛虽然不及乐山大佛那么高高大大,得仰视才可见,但雕像技艺却是一流的,线条流畅,神态自然,体现出盛唐雕刻圆润细腻饱满丰盈的特点。洞窟呈半圆拱形顶,弧顶画满了袖珍之极的佛像,个个手笔不凡。此雕像虽名为睡佛,但表现的是释迦摩尼涅槃后出殡的情形,雕像背后簇拥着的是释加牟尼的弟子,共有七十二个。虽然是出殡,但弟子们的表情却各有不同,哭啼者多,木讷者不少,甚至还有露出笑意和憎恶之色的。像这样的雕刻组合在国内的众多寺院中并不多见,却生动地将佛性、神性和世俗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表现出某种微妙而精深博远的意义。

  导游告诉我们,莫高窟很多窟里都有飞天艺术形象,飞天形象产生于印度,最初也是男性,魁梧强壮,孔武有力,是印度人理想中的男性形象。当佛教传到中国后,飞天这一艺术形象自然也跟着进来了,因此早期的莫高窟壁画中的飞天形象便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男性味,体态虽说接近女性,但面目亲善,额满脸丰,气度阳刚。唐三藏的艺术形象就是受到早期飞天形象的影响而加工提炼而成的,相信中国人对唐僧那种半男半女或者国人理想中的贵人形象,是很熟悉的。到了印度佛教兴盛时期,飞天慢慢变成天歌神和天乐神的化身,两者原本是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恩爱之外,极尽歌舞娱乐,享尽了欢乐与幸福,后来两人合为一体,成了一个不男不女,或者说兼备了男女特征的形象。随着时间流逝,女性取得了主导地位,飞天才真正成为我们今天见到的女性形象,各种文艺形式也接纳了这个形象,成为优雅、灵动、美妙、神性和美丽的象征。

  下面我们到莫高窟一百一十二号和二百三十七号等洞窟中欣赏反弹琵琶伎乐天壁画,这里体现的就是完美而卓越的壁画技艺和令人神往的飞天艺术形象。壁画中反弹琵琶的飞天(即伎乐天)是佛和菩萨们的侍从,她们极尽美学意义上的造型,其实际功能是娱佛,说直白一点,就是替佛和菩萨们表演,以供其娱乐。这些飞天形象大多为上身半裸,束裙收腰,披着长长的纱巾,头戴宝冠,脖子上挂着璎珞,皓腕上戴着环镯,体态丰满却又不失婀娜俏丽,神情悠然、恬美,线条流畅、飘逸、灵动、多变,色彩艳丽但不繁杂,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宗教意义,而且从中我们还看到唐朝仕女图的某些痕迹,尤其是线条、构图和人物造型。总的来说,反弹琵琶的飞天艺术造型,从色彩、造型和舞蹈形式,乃至从中流溢出的独特的艺术气息,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当这种艺术性情与大唐联姻,当印度佛教与东方文明相碰撞,当理想主义的光芒与现实的大地互相映衬,当悠悠驼铃带走了如血的残阳,留下孤旅者悠长的背影的时候,就有了敦煌,有了莫高窟,有了飞天。

  今天莫高窟飞天都始终反弹着琵琶,与佛与众菩萨尽情快活着,她们以飞为美,飞翔在人类的梦中与想象的极限之外。河西走廊,尤其是敦煌,如果没有飞天,它们的壮阔与大美将会失色不少。正是飞天,像甘霖,滋润了干涸的敦煌,如朗月,普照着冰冷的黑夜中的莫高。千百年之前,是这样,千百年之后,仍然是这样。

  这里需要提的一个人张大千,导游小姐带着极为愤懑、鄙夷的神色站在游客面前,指着那些在她们看来是被张大千破坏的壁画和一些雕像,先是语气强烈、字正腔圆地做了极为详尽的说明,主要是张大千如何剥掉那些壁画的外层,目的是想窥探到里面的壁画是怎么样的等等,然后目光炯炯,掷地有声地说:“你们知道是谁破坏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吗?” “此人就是张大千!”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一回事。

                                                   张大千和家人

我很快就发现,在这里,一个人的眼睛和耳朵的功能是那么有限,是那么力不从心。每当走进一个洞窟,眼睛看着看着,总会变得漫无目的,耳朵听着听着,总会变得顾此失彼。每一个洞窟都是一部百科全书,每一个洞窟都是一卷清明上河图。这里有久远的历史,这里有诡异的神话,这里有动魄的艺术,这里有灿烂的文化。我不得不肃然起敬,不得不屏息静气,不得不痴痴呆立。那些亮丽的色彩、优美的线条、鲜活的生命、飘逸的气质都在我眼前拥挤着,让我目不暇接。

  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洞窟,是莫高窟第一百五八窟。在这个建于中唐时代的窟内,西壁前面的佛坛上横卧着长十六米的释迦牟尼涅槃像,轮廓鲜明,头形长圆,面部表情极其自然,那半合半睁的双眼,显得那么安祥;那微微含嫣的嘴唇,又是那么欣慰;那枕手横卧的睡姿多么平静悠远;那密集的衣纹线有规律地起伏流动。整个人体浑然天成,富有韵律感,完全是一睡美人的神情姿态。佛经上讲,涅槃并非死亡,是指经过无数生死轮回后获得的新的精神境界,也是成佛的标志。因此,雕塑家塑造了释迦牟尼涅槃时从容不迫、心绪坦然、对未来充满希望和自信的神情。

  夕阳西下,茫茫戈壁,漫漫黄沙,白杨树掩映下的莫高窟矗立在鸣沙山的断崖之上。随着夕阳余晖,随着人流,随着讲解员通过耳机传输的引领,我被裹挟进一个个黑暗的洞窟之中,在讲解员晃动着手电筒光线聚焦下,每一洞石窟都各具特色,每一洞石窟都吐露着自己的年代,每一洞石窟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婀娜多姿的天女,威武雄壮的力士,庄严肃穆的佛祖菩萨,各种彩塑活灵活现。墙壁上的壁画演绎出不同的佛教故事,有的是菩萨说法,有的是飞天舞姿,有的是轮回转世,总之是囊括了佛家经典传奇故事。除此之外,供养人的形象也时不时的应景出现。这显现的是佛国圣地的特色,也是人类雕塑的创举,更是美术壁画精品的展览。看上去,这些实物都是静止的,实际上它们却是活着的,因为它们风尘仆仆的从历史穿越而来。我被大片大片炫目的色彩和一个个动人的佛教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惊叹着。最令人着迷的是,她更像一本厚重的史记,他记录着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它像一卷长长的画卷,展示着每个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

                                                       千手观音

如潮的人流中,仰视一片土黄色的莫高窟,我被她的气势磅礴所震慑,感受着她的沧桑与神秘。像长长的洞窟一样长长的队伍,我一路跟随讲解员一个洞窟一个洞窟欣赏,仿佛将我带进了那个悠远的、充满神话的传说当中。我一直沉浸在感动之中,沉浸在乐尊和尚和一大批巨匠大师所构筑的浓厚艺术氛围之中。至此,我才体会到,只有身临其境,才会触动灵魂。弥漫着莫高窟深厚历史的敦煌气息,展现了最丰富的敦煌文化内涵,敦煌人因莫高窟的存在,自豪而荣耀。

                                                  藏于英国博物馆

敦煌莫高窟,是我大西北之旅的真正目的地。就像她厚重的历史一样,在我的内心封存了太多年,让我渴望,让我神往。在淡淡的惆怅中,我必须随着人流与莫高窟辞别,莫高窟终会成远景,而从此以往,在我心灵深处,莫高窟对于我,不仅仅是景仰,更多的是思索。神圣的莫高窟,你是我的骄傲!你是我的眷恋!

                                                    藏于法国集美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