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一天,你的千年

 轻轻走过127 2011-07-22

我的一天,你的千年

类别:河山雅韵 作者:英小凡 日期:2011-7-20 8:01:23 
编者按:文章对莫高窟的历史做了说明,并指出了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之处,同时作者也对莫高窟曾经有过的悲剧进行了写作。总体来看,文章对莫高窟的写作面面俱到,不足之处是这样的写作手法很有说明文的味道。
  离开新疆,到达甘肃,我们前往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游览世界著名的莫高窟。
  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王朝一千多年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因为近代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莫高窟也因此被世界发现和“掠夺”。
  进入莫高窟景区,导游把我们“移交”给敦煌研究院的专职讲解员,这些讲解员都是至少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他们都精通两国外语。这让我们既欣慰国家对敦煌的保护,也同时享受了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
  据讲解员介绍,公元367年,有位叫乐尊的僧人云游到鸣沙山东麓脚下。那时,太阳西下,夕阳的光辉照射在对面的三危山上。乐尊举目观看,只见山顶上金光万道,仿佛有千万尊佛在金光中闪烁,又好像香音神在金光中飘舞。一心修行的乐尊被这夕阳映照的沙漠奇景感动得满目溢泪,他老人家不知道这是矿物质在太阳照射下的光学反应,认为这就是佛光显现,因此此地是佛祖的圣地。于是乐尊顶礼膜拜,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请来工匠,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以后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历经东晋、前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明、清等封建王朝,经过十几个世纪的陆续修建,先后开凿了一千多个洞窟,最终形成了南北长约1600多米,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的“莫高窟”。
  关于莫高窟的名称来历,一种说法是“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两种说法中,我更愿意接受后者,尽管我觉得前者也很有道理。因为,在我心中,我更愿意相信慈悲的佛。
  莫高窟现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个,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为僧侣们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有487个洞窟,均有壁画或塑像。北区有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游人现在参观的都是位于北区的国家指定的对游客开放的8个洞窟。通过这8个洞窟,游客可以大致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色。
  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建筑艺术、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上,而给我形成震撼印象的还是它的壁画艺术。石窟壁画富丽多彩,类别多样,主要有:(一)经变画(佛经故事),(二)本生故事(释迦牟尼佛前生之故事),(三)尊像(佛、菩萨、阿罗汉、天人等),(四)供养人(施主及众生相),(五)装饰图案(天花藻井、山水画),(六)伎乐舞踊图。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有的端庄宁静,有的朴实厚重,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蕴藏有丰富的佛教、文学、历史等珍贵的文献史料,在中国学术文化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补上自北魏下至北宋六百年间之文史缺遗部分,还可以校正诸多经典谬误之处。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莫高窟的壁画上,处处可见漫天飞舞的美丽飞天。“飞天”图案,被唐朝人赞誉为“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成为敦煌壁画的象征,也因为此,敦煌市的城雕也是一个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飞天是侍奉佛陀和帝释天的神,能歌善舞。墙壁之上,飞天在无边无际的茫茫宇宙中飘舞,有的手捧莲蕾,直冲云霄;有的从空中俯冲下来,势若流星;有的穿过重楼高阁,宛如游龙;有的则随风漫卷,悠然自得。画家用那特有的蜿蜒曲折的长线、舒展和谐的意趣,呈献给人们一个优美而空灵的想象世界。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或许正是这种激情,才孕育出壁画中那样张扬的想象力量吧!
  如此壮美的敦煌艺术,在元代以后已鲜为人知,几百年里基本保存了原貌。但自1900年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偶然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他们以极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那里获得了大量珍贵典籍和壁画,运出中国或散落民间,严重破坏了莫高窟和敦煌艺术的完整性。
  我想很多人对莫高窟的了解都是来自余秋雨那篇《道士塔》。其实,我到觉得王圆箓道士的功过是非不是简单一句可以说明的,而敦煌文物的流失也不应该归因于任何个人,那是历史对整个中国的嘲讽。自王圆箓偶然发现了藏经洞后,他其实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他应该做的一切。只可惜羸弱的满清政府自上而下不是腐败无能就是无知无术,没有一个人对他7年的守候做出回应。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一个平凡人王道士的最终选择,是怎样的无奈和悲哀。
  从1907年开始,中外的许多著名文人墨客对莫高窟进行了大量的掠夺和破坏,其中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掠走约600件经卷。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1940年至1942年,国画家张大千两次赴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剥损的壁画总共约有30余处。
  官府私人、中外文人对莫高窟的掠夺和破坏,充分说明了那是时代的悲剧,又怎么能简单地加载在某个个人的身上呢?就如同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人麻木不仁一样。此行与我们同时参观的韩国游客肆意大胆地拍照,我们向保安提出质疑,但保安竟然以游客听不懂为由不予理睬。我们也就可以理解王道士的徒子徒孙们为什么建立了莫高窟众多塔中最大最高的一座淡黄色的塔,以记录了他的功德,将一个道士以及他的所有功过归还给了大地。今天,那座塔无声地伫立在莫高窟陈列馆前,只可惜没有几个游客驻足仔细看碑文!
  关于王圆箓我说得有些多,我并不想说他好,我只是想通过他警示世人,同时也向我心中最大和最迷人的佛家文化致敬。
  我用短暂的一天,穿越了莫高窟的千年,沧桑厚重中,我被它那美轮美奂的艺术震撼着,也为它的多难多劫悲伤着。离开莫高窟时,已经是傍晚时分,耳边依然回响着莫高窟千年沧桑的佛音,我随着匆匆人流,对它投去最后的深情一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