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般若台铭》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2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还是分享下古帖一起学习,打扰了。唐代以后,书法家少有问津篆书者,由唐末到元初的370余年间,能以篆书名世的也仅有徐铉、郭忠恕、梦英,党怀英等几个人,其个中原因恐怕是与篆体在当时人眼中十分高古、严肃,不能随意发挥个性有关,况且宋人书法崇尚意趣,这种意趣的崇尚又易于在任性恣情的行草书中体现,故以苏、黄、米等为代表的宋代书法家中,除米芾因好古偶涉篆书外,鲜有用心于此道者,特别到了南宋,书法家又多乐于追随时风,篆书一道自然更人问津了。
图片
图片

在两宋时期,虽然篆书字体少人实践,但集录金石铭文、古印谱乃至收藏金石古玩却是十分风行的。在这一时期,关于古文字的著作十分丰富,如欧阳修的《集古录》、赵明诚的《金石录》、王厚之的《钟鼎款识》、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王俅的《啸堂集古录》等,都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也表明对于古字体,宋人的研究还是十分深入的。这周咱们还是继续分享唐李阳冰篆书《般若台铭》,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
图片

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高近4米,宽近2米,4行,每字长约40厘米。宽25厘米,在福建会城乌石山。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 李阳冰书 ”在“般若台”三字之下,刻有“住持僧惠摄”5个楷书小字。般若台即一巨大岩石,据传古有沙门持般若经于此,日不释手,因是得名。李贡就此造般若台,并把李阳冰的题篆镌在岩上。

图片
图片
此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盘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写篆书,圆活姿媚易取,劲利豪爽难得,李阳冰兼而有之。无怪当时人求他篆写碑额,以庄严其容,壮大其势。
图片
图片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曹学佺读了《般若台铭》后,情不自禁赞叹:“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从李阳冰的《般若台铭》可知其线条处理尽管还是李斯遗风, 但不再是“玉箸拱垂”,而是在均匀中透出局部的错落与夸张,特别是在风格表现上,一改李斯小篆的温润恬静之风,表显的大气磅礴。唐代之后,篆书历经宋元明三 朝没落,直到清初,小篆的发展仍难突破“二李”风格。
图片
图片
此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盘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写篆书,圆活姿媚易取,劲利豪爽难得,李阳冰兼而有之。无怪当时人求他篆写碑额,以庄严其容,壮大其势。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推崇说:“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曹学佺读了《般若台铭》后,情不自禁赞叹:“当涂称四绝,岩顶迹萧疏。虽勒唐人笔,实为秦代书。完全无斧凿,密尔有禅居。珍重山灵意,宁愁藓剥余。”
从李阳冰的《般若台铭》可知其线条处理尽管还是李斯遗风, 但不再是“玉箸拱垂”,而是在均匀中透出局部的错落与夸张,特别是在风格表现上,一改李斯小篆的温润恬静之风,表显的大气磅礴。唐代之后,篆书历经宋元明三 朝没落,直到清初,小篆的发展仍难突破“二李”风格。
图片
图片
虽李阳冰本人并未到过福州,但他的族人、任著作郎兼监察御史的李贡在唐大历七年向他讨得“般若台铭”墨宝后勒于乌石山上。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 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 李阳冰书”。“般若”是梵语,意思是智慧。
历代可供临写的榜书字帖,篆书首推李阳冰的《般若台铭》,其次是《石鼓文》。李阳冰的《般若台铭》为李阳冰留下的摩崖刻石。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阖,龙蛇盘踞,饱含苍劲之力,雄浑之气。写篆书,圆活姿媚易取,劲利豪爽难得,李阳冰兼而有之。无怪当时人求他篆写碑额,以庄严其容,壮大其势。
在公元772年,李阳冰应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之邀,在福州乌石山顶华严岩上写下“般若(bō rě)台铭”,全文为“般若台,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属于他晚年小篆成熟期的作品。
图片
图片
李阳冰的小篆当时多有名气,读李白的诗就知道了,“落笔洒篆文,崩云使人惊”。
唐文宗时的宰相舒元舆在《玉筋篆》中称赞李阳冰的篆书胜于小篆的鼻祖、秦国丞相李斯,“其格峻,其力猛,其功备,光大于秦斯有倍矣”,有“虫蚀鸟步之迹,若屈铁石陷入屋壁”之状。
从公元772开始,《般若台铭》就成为福州地区摩崖石刻的一块至宝,文人骚客一定要去观赏膜拜的圣地。
乌石山上还有一处醒目石刻,记录了宋哲宗的三女儿吴国长公主一家人在北宋末年一路辗转南逃来到福州,在公元1132年“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
到了明朝末年,“般若台铭”成为了福州一带现存最早的古代石刻。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在《金石文字记》中写道,“闽中绝少古刻,鼔山题刻如麻,无一唐迹,惟此铭在三山为最古”。
随着时间流逝,乌石山上寺庙兴废,巨石之上“般若台铭”一度只闻其名,难以摹拓。
图片
图片
与顾炎武年纪相仿的周亮工,在福建当了十多年年官,在公元1650前后应该实地探访过“般若台铭”,觉得位置实在太高,难以摹拓。
他在《因树屋书影》中写道,“福州李阳冰《般若台铭》,凿乌石山之巅,岁久石面侵覆,势又最高,仰而拓之,始可得”。
周亮工将《般若台铭》,与藏在水底的《瘗鹤铭》相提并论,得出“好东西都是得之不易”,“天下尤异之物,若触手可得,亦大不韵”。
两百年后,“般若台铭”踪迹更难寻觅,清人丁传写的《乌石山访李缙云“般若台铭”记》中写得明明白白。
丁传的父亲就曾委托到福州的朋友寻访“般若台铭”,得到的回复是“今此碑已不可得”。
丁传自己曾三次到福建,想查石刻但因故无法成行,只到第四次入闽才登上了乌石山。可是,沿路上没有发现一处唐代石刻,专门请教白云寺里的僧人,也一无所获。十天之后,他再度上山寻访,在偶遇的一位僧人的指点下,终于在高如危楼的华严岩上找到了“般若台铭”。
为了“般若台铭”这个名刻,丁传可谓费尽心机,锲而不舍,在文末写道,“嗟乎,地不身历,名迹何由得见? 身历而求之不诚,亦不得也!”
丁传把《乌石山访李缙云“般若台铭”记》寄给了金石家黄易,黄易抄写全文,附在了他收藏的“般若台铭”拓片后面,现在被收藏故宫博物院里。
图片
图片
在外地文人在福州寻访“般若台铭”的同时,福州本地文人也没有忘记这个石刻。
据民国的《竹间续话》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的吏部五品郎中孟超然(家住塔巷,后迁到圣庙路)在《瓶庵文钞》曾写道,包括自己在内的一群博古通今、文采斐然的福州文人,有内阁中书林佶(家住光禄坊)、内阁学士谢道承(家住安泰桥)、监察御史周绍龙(家住花巷)、著名诗人黄任(家住早题巷),“各集汉唐碑版数百种”,却都没有 “般若台铭”拓片。
对于清代、民国时期,福州文人们得以摹拓“般若台铭”,郭白阳认为除了求之以诚,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有“鬼神呵护之也” ,这也是有点儿道理的。
据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刻着“般若台铭”的华严岩就是老天爷雷电劈出来的。曾经,有一个僧人在这里读《华严经》,“一夕,雷雨大震,擘石为巨室”,僧人就可以坐在石室里读经书了。
“般若台”的名字也来源于僧人读经,“沙门持《般若经》于此不释手,因名”。
也许,正是受雷劈石室的故事的影响,黄任写了一首气势磅礴的《李阳冰般若台篆字歌》,前四句如下,
图片

海山夜黑风雨吼

图片
图片

鲸吞鳌掷蛟螭走

图片
图片

快剑斫断生盘拿

图片
图片

挂上神峰字如斗

图片
作为古代福州至高点乌石山常常被雷劈。可是,再了不起的鬼怪神仙,遇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文革,还是要低头让路的。
《福建省志·文物志·大事年表》写到:“1971年,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乌石山摩崖石刻中最珍贵的一方——唐大历七年李阳冰的'般若台’篆书石刻,被福州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前身)一名干部砸毁”。
现存的“般若台铭”不仅不在华严岩,而且也不是原刻,是1982年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用原拓本在清冷台侧复制而成。
呜呼哀哉,若不是周亮工、丁传、孟超然等文人不辞辛劳,排除万难,得以拓片,福州仅存的一块唐代书法艺术瑰宝就这样毁在了今人手里。
图片
图片
福州乌山上有块巨石,上刻唐代书法家李阳冰的“般若台铭”,其实这是后人根据拓本复制的,重现当年名家之作的人叫周端,他今年64岁,家住福州上海新村,他是一个几乎将福州城内摩崖石刻都“带”回家的人。
“文革”时,这块石刻被破坏了。1982年,福州市文管会决定复制这块石刻,任务落在周端身上。他先研究了许多关于李阳冰的资料,从文管会找来两份石刻拓本,琢磨了半个多月,终于在纸上活灵活现地重现这位唐代大书法家的作品。
那时,福州市文管会还交给周端一个任务———把福州市内所能看到的石刻都拓下来,供今后研究。于是,周端和他的同事夹着厚厚的宣纸,在福州城区、郊外的山岭中寻找摩崖石刻,费时数月,一共拓下200多份。
鼓山上巨大的“寿”字碑,周端和同事花了一天在它周围搭上架子,然后刷浆水,铺纸张,折腾了两三天,最后的拓本之大,宣纸卷起来需要四个人一起捧着才能拿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唐朝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的“般若台”篆書石刻,也是我國僅存的四塊李陽冰篆書碑書之一。碑文:“般若台大唐大曆七年,著作郎兼監察御史李貢造,李陽冰書”。旁有“住持僧惠攝”楷書五字。
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在《福建省志·文物誌·大事年表》中記載著:“本年(1971年),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烏石山摩崖石刻中最珍貴的一方——唐大曆七年李陽冰的'般若台'篆書石刻,被福州電視台(福建電視台前身)一名幹部砸毀。”這是一段令人心驚的記錄,般若台原址應該在石天景區,現存的這個“般若台銘”是1982年由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用原拓本在清冷台側複製而成。
乌山又称乌石山、射乌山、道山,位于福州市中心,与于山、屏山鼎足而立,称为'三山'。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唐天宝八年(749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又以此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改其名为'道山'。
图片
图片
般若台即一巨大岩石,据传古有沙门持《般若经》于此,日不释手,因是得名。写篆书.圆转姿媚易取.劲健康爽难得,李阳冰能兼而有之。其笔致屈曲回环,变化开阔,龙蛇盘踞,饱含苍劲之力,外显雄浑之气。
乌石山除36奇景之外,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最著名的首推华严岩侧的唐朝李阳冰《般若台铭》。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书法界称为“大小李”。《般若台铭》与浙江处州《新驿记》、绍云的《城隍记》、丽水的《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此外程师孟、陈襄、赵汝愚、梁克家、叶向高等在乌山也皆有题刻。
图片
图片
《般若台铭》是怎么回事呢?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般若台位于福州城内乌石山,铭文刻于华严岩顶。这座般 若台为唐朝大历七年(772)监察御史李贡所建,铭文由李阳冰所书。《般若台铭》据1941年《中国文化史迹》,般若台位于福州城内乌石山,铭文刻于华严岩顶。这座般 若台为唐朝大历七年(772)监察御史李贡所建,铭文由李阳冰所书。乌石山山腰摩崖石刻的铭文里仅存该铭,铭文如下:
般若台。住持僧惠摄。大唐大历七年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李阳冰书。
图片
图片
文字千秋面壁书,此是西来无量 寿”句,可谓赞美至极。拥有该名诗的神光寺是五代王审知创建的名刹、寺中有座七层的南报恩塔,但现今已不见其踪影。关于神光塔,在黄滔的定光塔碑文中有所记载。
海拔不足百米的乌山,珍贵的摩崖石刻多达200余处。不仅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兼备,而且出自米芾、李纲、朱熹、曾巩等书法大家、历史名人之手,堪称文化瑰宝。石刻内容包括诗词、歌赋、传记、题记、游记等,文类齐全。更难得的是,大部分石刻纪年明晰、书法遒劲、雕刻精湛。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李阳冰的篆书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图片
图片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谢谢。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