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座乌山,半部中国书法史

 老呼哈 2017-03-22


曾几何时,往返于乌山脚下,匆匆而过,只知道乌山脚下有白墙黛瓦的建筑,修葺成民居特色的商业休闲小店。



却不知乌山之上藏着古朴秀丽的城中山,那里有着石林的奇观,也有着园林的清新。还有着隐藏在春日的繁花里,那与我们相隔千年之久的摩崖石刻


乌山上的摩崖石刻有200多处,篆、隶、楷、行、草皆各有其神妙。今天,我们循着这些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摩崖石刻,追寻历史的轨迹,探查那些从唐至清沉默千年的摩崖石刻上述说着的千百年前的人与事。



[ 唐代书法家——李阳冰 ]

乌山上名气最大的要属“般若台”。不仅因为它是乌山石刻群中最古者,更因它是李阳冰所书。


李阳冰,唐代文学家、书法家。字少温,汉族,谯郡(治今安徽亳州)人。李白族叔,为李白作《草堂集序》


初为缙云令、当涂令,后官至国子监丞、集贤院学士。世称少监。他善词章,工书法,尤精小篆。自诩“斯翁之后,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也。”他所书写的篆书,“劲利豪爽,风行而集,识者谓之苍颉后身。”甚至被后人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


康有为夸他的“篆书大者唯有少温‘般若台’,体近咫尺,骨气遒正,精采冲融,允为楷则。”少温指的便是李阳冰。“般若台”就是乌山的这一处,这也是如今仅存的四块李阳冰篆书碑刻之一。


虽李阳冰本人并未到过福州,但他的族人、任著作郎兼监察御史的李贡在唐大历七年向他讨得“般若台铭”墨宝后勒于乌石山上。全文24个篆字:“般若台 大唐大历七年 著作郎兼监察御史李贡造 李阳冰书”。“般若”是梵语,意思是智慧。


[ 潘正夫——赵氏皇族 ]

李阳冰的24字看似平实,但一直闻名于世,以至于北宋靖康之变,宋哲宗的女儿——吴国长公主和她的丈夫一路南逃,到福州时特意到乌山看李阳冰的篆书,并也留下一块石刻作记载(霹雳岩处):“靖康之间,金人犯阙。二圣北迁……循赣水走湘湖、濒南海而迭闽川,馆于福唐之神光,因登乌石山观李阳冰篆,乃得古人之遗意……”落款是潘正夫,驸马爷!逃难中的公主、驸马仍有雅兴上山观看阳冰墨迹。


而这个石刻也透露了靖康之变皇室南逃的线路:从睢阳(今商丘以南一带)一路南下直广东后再至闽川(福建),最后到了福州。

    
[ 北宋书法家——米芾 ]


乌山声名在外,宋朝福州知府程师孟是首功,他将乌山与道家蓬莱、瀛洲相比,改其名为道山,“道山亭”三个字就出自他之手。



他邀曾巩写《道山亭记》,就刻在乌山先薯亭之下。也因此吸引来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前来游玩。



米芾是个怪才,人送外号“米颠”,有爱石癖,爱石及山,在福州就有两块他题写的碑刻真迹,一块就是乌山上的“第一山”,另一块在大庙山(今四中校内)的“全闽第一江山”


    
[ 北宋理学家——陈襄 ]


在先薯亭不远处的华严岩侧,有一块记述程师孟与一众好友在冬游乌山的石刻:“程公闢、陈述古、沈公仪、湛仲谟、刘执中、杜伯通、马损之,熙宁元年冬游”的题刻。“程公闢”即程师孟,而“陈述古”就是陈襄,他与陈烈、周希孟、郑穆齐名,并称福州海滨四先生”。



陈襄,字述古,福州侯官人。他在杭州任上时,曾为苏轼的顶头上司,因比苏轼年长20岁,且当时苏轼已以诗书名满天下,故与苏轼成为忘年交。之后陈襄受宋神宗信任,提拔进京,他向皇帝举荐的人有苏轼、曾巩、程颢、张载、苏辙等日后的大人物。

    
[ 休斋居士——陈知柔 ]


在程师孟题写的“天章台”三字旁,有一块“陈休斋曾来 淳熙丙申秋”的题刻。这位敢在“福州前朝市长”的字边写上“到此一游”的陈休斋是谁呢?


陈知柔,字体仁,号休斋居士,永春(今属福建)人,宋理学家。陈知柔与奸相秦桧之子熹系同榜进士,时人多以阿谀攀援而通显贵。陈知柔不愿随俗而受排斥,在台州离任后,遍游名山大川,吟咏怡情。朱熹任同安主簿时,两度前来永春拜访陈知柔,结为忘年知交,昼则携游名胜,夜则对榻论文唱酬。陈知柔病卒时,朱熹亲写祭文.极表痛惜。

   
[ 北宋理学家——朱熹 ]

据《乌石山志》记载:“在双峰梦下,宋朱文公(朱熹)楷书福字丈余,镌石”。朱熹写的“福”字在“双峰梦”的下方,年久被毁,现在的“福”字是根据朱熹手迹,新镌刻的,“福”字左边镌刻朱熹晚年的字号“晦翁”。朱熹的“福”字,成为福州最大的单字摩崖天刻之一,与鼓山喝水岩的“寿”字,并称“福寿齐天”。


朱熹在乌山上的另一墨迹更为雅致——“清隐”:这是朱熹为避“伪学禁”隐居福州时所题,朱子曾在乌山上坐而论道。


[ 南涧翁——林廷玉 ]

程师孟的“霹雳岩”三字的最右侧,是一首林廷玉的题诗:“草树迷蒙谢豹啼,江山依旧世人非。野翁识破尘凡事,一度来时一醉归。”在乌山南麓,还有一块“冰壶”二字题刻,也是出着这位明代人物林廷玉之手。




据清《榕城考古略》记载:陆蕴、陆藻兄弟(宋代)典乡郡居此,名禄锦,后王益祥致江东提刑任,更名衣锦。此后,坊里还出了林廷玉、郑鹏程等,他们荣归故里,于是“衣锦坊”的坊名也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乌山上的摩崖石刻还有很多,大都集中在道山亭及黎公亭一带,此处同时也是观赏全山风景的最佳处。春日里,在闹市区中,寻此一处僻静之地,观摩崖石刻,品千年故事,有微风吹过,岂不美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