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州乌山,峭拔挺秀的闽中第一山

 寻梦游仙 2022-02-07

福州古时别称“三山”,三山源自于市中心鼎足而立的乌山、于山、屏山,三山中又以乌山最为优美,名气也最大,为三山之首。乌山海拔84米,林木参天,风景幽深。相传,汉代何氏九仙于重阳节登乌山揽胜,引弓射乌,故又称“射乌山”。

乌山早在唐代乌山就已经成为人们的游览胜地,唐代天宝年间唐玄宗敕名为“闽山”。宋代熙宁初年郡守程师孟登乌山揽胜,认为乌山可与道家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便将乌山改名为“道山”,可以看出当时乌山的景色一定是非常秀美的。

宋代散文家曾巩曾经做了一篇《道山亭记》,文中盛赞乌山“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这篇文章成为赞美福州乌山的千古名篇。如今,乌山已经和三坊七巷、林则徐纪念馆组成共同的景区。

据史料记载,乌山共有三十六奇、五十五景,古人在乌山上留下了200多处摩崖石刻,篆、隶、楷、行、草各臻其妙。石山上宋代的石刻较多。许多著名的官吏和文人,如程师孟、米芾、陈襄、湛俞、赵汝愚、朱熹、梁克家等,都在山上留下诗文和题记。

在这些摩崖石刻中,最著名的要数华严岩旁的李阳冰“般若台铭”篆书石刻。这是闽中最早的摩崖石刻。石刻为小篆体,共24字。李阳冰的篆字与秦代李斯齐名,被称为“大小李”,这块石刻与浙江处州的射驿记、缙云城隍庙记、丽水忘归台铭合称为天下四绝。

除了摩崖石刻外,山上还留有许多传说故事。从东南麓拾级登山至天香台,再向西折至冲天台。相传,唐刺史崔干游山,将所携青田白鹤在此地冲天飞逸。后人建“放鹤亭”,亭子后崖石上镌有“古放鹤亭”,台侧还有程师孟所写和篆书“冲天台”。

先薯亭是为纪念明代万历年间引种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西班牙殖民者将美洲印第安人发现的番薯引种到菲律宾,陈振龙为将番薯带回大陆,他将番薯枝条系于船底,躲过了殖民当局的检查,又在福州辟地种植,得到了金学曾的支持和推广。

从先薯亭向北,可观赏到石壁观音。相传此处原有一天然岩石,遭雷火袭击后,岩壁上显现隐隐约约人形,后人将其加工成浮雕的观世音像,不完整的部分用泥土补足,成为一组石雕与泥塑结合的艺术品。这件浮雕佛像有晚唐风格,是福州一带较早的古代雕刻艺术。

石壁观音西南的浴池,也是雷火击成的小石池。古时每到黄昏,群鸦乱浴于此,故称为鸦浴池。鸦浴池泉水清冽,大旱不涸,是极好的沏茶矿泉。历代名人曾在这里品泉,清代孟超然夸它“不须陆羽茶经记,也算人间第一泉。

天秀岩旁,还有明代宰相叶向高的草书诗刻一首:“槛外林光连百雉,天边江影落双虹。峰传薛人今何在?樽入平原酒不空。”运笔疾如龙蛇飞舞。在清冷台西,还有篆书“饮岚”石刻,这是清代画家广陵禹之鼎的手迹。

走过天章台,攀上一座小山峰,峰顶有一块长约9米,中分两半微露一隙的巨石,名为霹雳岩。据史料记载,唐代嗣圣年间,有一高僧手持《华严经》在此诵读,突然“一夕雷雨大震,霹石为室,高僧遂宴坐其间”。此后人们称其为霹雳岩。

霹雳岩不远处的一块崖石上镌刻着“乌石、黎公在”楷书大字,此崖为黎公岩。相传,明代嘉靖年间,倭寇侵犯福建,福州城危如累卵。黎鹏举亲率将士与敌浴血作战,杀得倭寇遍野,福州城垣危而复安,福州人在此刻石纪念这一位民族英雄。

凌霄台是乌石山的最高点,旧时重阳节,人们便在此登高、放风筝。宋代书法家蔡襄曾写下《登凌霄台诗》,诗中描述乌山的峭拔挺秀。凌霄台东侧有三块岩石相互撑架成一个岩洞,岩石上刻有“石天”两字,在石天周围还有许多名人题刻。

凌霄台旁是几十米高的峭壁,犹如刀削斧斫般险峻。左右相邻一百五十多米,有两方单字高度约两米的石刻,苍劲有力、颜体遒劲,分别写着“海阔”、“天空”四字。两石东西对峙,掩映在参天古榕之间,发显得古朴幽深。

榕树是福州的象征,乌山上的奇石又独具特色,乌山怪石嶙峋,林壑幽胜,天然形肖。榕树与奇石融为一体,成为乌山的奇观。据说,百步之内必有一榕,乌山上榕树独木成林的景观处处可见,所见榕树大都是已经有数百年老树。

乌山也是道教名山,同时乌石山历代建造的儒家圣贤祠堂亦有不少。有纪念理学大师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蔡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等。

位于乌山东麓的“崇妙保圣坚牢塔”,因塔身石材风化后呈墨黑色,当地人称之为乌塔。乌塔与于山上的白塔遥遥相对,这两座塔与乌山、于山、屏山一起,构成了“三山两塔”景观,从古至今都是福州城的标志。

乌塔的前身为“无垢净光塔”,唐代贞元年间观察使柳冕建、庾承宣撰塔铭勒碑以志。唐代乾符年间塔毁于战乱。五代后晋时期,闽国君主王延曦称帝,为自身和眷属以及臣下祈福,在净光塔遗址用花岗石重建,并名为“崇妙保圣坚牢塔”。

崇妙保圣坚牢塔原计划建造九层,当建到七层时,王延曦在部下发动的政变中被杀,工程也被迫停工。清代道光年间,塔石因风飞坠。1958年,因塔身倾斜,当地政府拨专款加固维修,逐层箍以钢条,石缝以水泥浆灌注加固。

乌塔高35米,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石塔。塔顶为八面坡覆砵式结顶,塔顶端设有圆球、宝塔、露盘,铁葫芦顶刹。露盘八方各垂有铁链,连接塔顶八角翘脊顶端。经过修缮后的乌塔,更显得稳重挺拔。

乌塔各檐采用自下而上逐层外凸迭涩四跳出檐法,立面造型古朴典雅,线条优美。第一层塔身,八角各立一尊金刚,着盔披甲,各执剑、锏、牙铲以及宝珠、铃铎、琵琶、凉伞等法器,这是明代天启年间镶嵌上去的。

乌塔平面呈八角形,由于年代久远,塔座已没入土中。塔身由下而上逐层缩小,塔内有折式阶梯,每层塔外设有环廊,廊沿设石栏杆、护板,乌塔的檐面石材上刻有瓦垅,檐口刻有勾头滴水。八角各有翘脊,在翘脊顶端各坐有一尊镇塔佛,七层共有56尊镇塔佛。

塔基台为须弥座,座脚雕刻花卉。塔身每层塔壁都设有佛龛,每层统一供奉一佛,自下而上依次是:南无金轮王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多宝佛、南无药师琉璃光佛、南无龙自在王佛、南无释迦牟尼佛。这些佛像是五代时期福建石雕的精品。

乌塔会馆,也称“石塔祖殿”,会馆由戏台和厅堂等建筑组成,馆内还保存有清代的石兽、石匾额、石柱等文物。据说,这里原是城内嫩饼行集资修建的关帝庙,后来南北京果行商会筹资参与修建一座戏台,用于娱神聚会,是福州现今保存较好的会馆。

乌山青翠碧绿,亭台楼阁、奇石怪树,曲径通幽,分明就是闹市中的桃花源。走完乌山,我由乌山的天皇岭下行。穿过天皇岭石牌坊,来到“红雨山房”,这曾是清代藏书家郭柏苍的旧居,古宅的名字取自唐代诗人李贺“桃花乱落如红雨”的诗句。

据说,福州近年来注重对文化古迹的保护,修复重建了许多的旧景,一排排恢复的古宅温情地依偎山旁,使得乌山没有了先前的荒凉。望着这片恢复重建的古宅,我知道了乌山是福州的历史,也是美丽的现实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