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石刻记深心 第A17版:三坊七巷 20140511期 福州晚报

 率我真 2014-06-03

 

 
榕城琐忆 ■卢美松 文/图
  日前,笔者在福州西湖宛在堂,参加讨论西湖公园的诞辰与西湖公园志的编修问题。席间,福州文史专家郑子端先生提到,在公园正门过桥后右边风雨亭廊前,有一块立石,前面为1933年余江人吴迈七绝诗石刻,背后还有刻字,但字迹比较模糊,看不清内容。笔者出于好奇心和职业敏感,会后即请郑先生同去观看。
  原来刻石是一块约一人高的太湖石,乃石质较为致密的花岗石,经湖浪冲击,石窍玲珑,十分可人。仔细观察,湖石上半部,可见有许多细密的行楷刻字,首见题目为“福建学使察院三百三十有三士”字样,由此可知是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福建提学使朱筠主持科试取士的一段故事有关。朱筠(1729-1781),字美叔,号竹君,又号笥河,顺天大兴人。清代著名学者、文献学家、藏书家,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官翰林学士,著有《笥河文集》。
  此石质坚刻浅,岁久字迹模糊,非拓印难以释读。逾二日,即请善拓工匠郭森茂君来观。郭君即行水洗墨渍,笔者对照新近编辑出版的《朱紫名坊》一书所引朱筠撰《三百三十有三士记》全文(选自《笥河文集》卷七),完全吻合,只是书载朱记全文,但缺少题目和落款。兹将原文录下,以飨读者:
  “余奉命来福建,科试福、延平、汀、邵武、建宁五府士,既毕,旋福州试院,实当庚子之夏。余北人,不胜此间之暑也。暇日,于其西偏隙处构小山,号曰笥仙山,诸生闻之争来,人致一石,刻名其上,凡九府二州五十八县及于海外咸具,刻名者三百余人。因名其山上之亭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面山濬池,清泉滃然而出,因名其泉曰‘养亨泉’。《易》曰:‘山下出泉。’言泉之蒙者,必养而后亨也。山之左有门,别为蕉林,林可高五丈余,百年物矣。余辟其茀而得径,通东北隅,亦构小亭,可逃此间之暑,因名其亭曰‘不炎之亭’,而名其林曰‘叶林’。昔唐韩先生除鳄溪之潭,而潮人知学;柳先生作永州《小石城山》诸记,而南人得所指授,为文章有法度,余视此窃内愧焉。而有托于此者,抑以志吾南来与诸生相遭之迹,如是而已。亭既成,当去此,而代余者为余弟石君,亭之石有主者矣。(按:嗣任者朱珪乃朱筠胞弟,于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受任,时距朱筠到任整一年,兄弟相继任学使,亦政坛佳话。)诸生脱不忘余,识余言尚勉劝为学,以学此山也。”上引朱筠文集中的碑记,不仅缺文前的标题,而且还缺文后的落款。落款文字碑石有云:“乾隆四十有五年,岁次庚子冬十月十日,大兴朱筠记。”此外文后还附刻:“布衣福清李振涛构山,童子侯官陶灿斗餽石,七十八老(?)人闽任永立鸠工”等字。
  民国学者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曾缕述亭记颠末。他在《闽中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文中,先叙康熙甲申(1704年)沈涵视学闽中时,曾在学使署内建“友清轩”,植松竹梅。嗣后乾隆庚子(1780年),朱筠视学福建时构“补松精舍”,命多士人致一石,镌名其上,且题亭额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并为之记。而到嘉庆丙子(1816年),汪润之(雨园)学使又使王应绶秀才作亭石之图存署中。辛亥革命以后,学署改为陆军测绘局;后来,运使刘景屏购买原学使署用办“存古学校”。刘氏椎拓旧碑寄示陈衍,陈衍所见石刻碑文乃清嘉庆九年(1804年),邵自昌视学福建时,“重列竹君先生旧记,并记缘起”之文。邵自昌在重刊记中说:其前任学使钱云岩学士,见前亭为风所败,遂起重修,并增补山石。因前之亭额已毁,遂改题曰:“补石亭”。数日后,他“偶检丛积”,忽得石碑,“整之为还故处”。他又见“竹君先生有记,勒巨石上。石理粗,剥落不可读”。可知朱筠当时所刻之石,体量巨大,且因质理较粗而字迹斑驳脱落,难于识读,故邵自昌即命同游者郑师愈全录其文,重新镌刻。这应是今天所见之太湖石上的刻文,其石质明显坚致细密。将朱筠书稿与巨石上的文字进行对照,石刻文字虽然剥落漫漶比较严重,但文字基本可读,并无舛误。唯朱筠的《笥河文集》文字缺少标题与落款,而陈衍所引邵自昌重刊旧记文则十分完整,与朱文并无出入,但同样缺少标题。今日得见原石刻、亭记完璧再现,极为难得。为编纂出版《朱紫名坊》一书,本馆连天雄编辑攀爬旧动物园猴山,搜寻再三,也仅得有文字刻石4块。今日在西湖边得见朱筠所撰亭记全文刻石,实乃天宝物华,不使堙没殄灭。如今再现于世,可续闽中文苑一段佳话,无乃大幸之事乎!
  清乾隆间,顺天府大兴县名士朱筠来闽主持科试,得岁、科两考通省前列秀士三百三十名。其后历代闽中士人及宦闽官员陆续作诗论赞。如清郎葆辰有诗称:“笥河先生操玉尺,闽海抡才尽圭璧”,并说“夫子秉心清且直,园中大雅扶轮如一辙”。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韩鼎芬任福建学政时,曾遍征名流题咏,于道光二年(1822年)刊刻成《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图诗钞》行世,其序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前学使朱笥河(筠)学士所建也,学士与文正公(按朱石君珪)同怀兄弟,相继督学八闽,以宏奖人才为己任。闽士感之,循弟子礼,具束修以献。学士屏勿受,令士贡一石,石泐士名。”题咏者亦于《诗钞》中盛赞朱筠学士的良政清风。如李宗翰诗称:“多取廉不伤,我佩大兴朱。好士兼好石,代贽罗琳腴”,“至今闽中廨,清风在亭隅”。王引之诗称:“先生爱石如爱士,手剔穷岩濯泥滓”,“一士一石抵羔雁,辇来麕至陈阶墀”。白镕诗曰:“羔雁先民贽,遗风不可寻。相期贞介石,于此订知音”。汪守和诗有句称:“投贽不受受一石,受石构亭石罗前”,“前辈风流余韵事,我闻未见心悠然”。曾燠诗赞朱筠“光收七闽海色秀,气压诸岛炎无寒”。蒋祥墀诗颂朱筠,“大开铁网搜珊瑚,一时贤士归砥砺。谒师却辞箧中金,士镌一石千金抵”,“但愿同葆坚白姿,名亭之意取诸此”。
  可惜世事沧桑,金石能磨。岁月风雨,人事更革,多少文物因星移而物换。民国邵振绥作《福建经学会园中学士石无多,感赋》,其序曰:“清乾隆时,朱学政衡鉴精明,时人仰之,为建三百三十有三士亭,士各献一石,镌姓名,植园中。今亭已圮,石存者十之二三。”民国人郭白阳在《竹间续话》中称:“近此曾加修葺,而三百三十三石或失,或移置于西湖公园中,不复旧观。”众士一致夸赞朱筠清明廉介,玉尺量才,取士无私无妄,一本公忠。又深感朱筠拒绝士人怀金贽见,改行持石谢师,为文士留永世名,为文坛树清风标。人们纷纷赞赏朱筠倡导的清品介节:“先生教人砺庶隅,重以修能葆内美”,“有如此石立介节,亭亭翼翼常特峙”。石山石亭寄托着朱学使爱士的一片深情,这块石刻更铭记着先贤清廉的美德。当年三百三十三块学士石受到世人的珍视、颂赞,而今时久年湮,硕果仅存者不过数块。这块朱筠亲撰的亭记石刻,独具历史与文物的双重价值,我们应当珍惜,予以妥善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