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水寒老师经典碑帖分享——《碣石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

 朝歌淇水悠悠 2022-09-23 发布于河南

图片

图片

各位老师,各位书友大家晚上好,今晚咱们继续分享古帖。小篆,又称秦篆、玉箸篆,是李斯在先秦籀文和春秋以来秦国文字发展基础上,经由李斯删其烦冗、取其合宜,加以整理变化、统一推行的标准字体。最近咱们分享了李斯的多数小篆。唐代书法家韦续根据用途不同将之细分为细篆书(又称缪篆)、小篆书、刻符书三种类似,分别对应使用于摹写碑序、祈祷名山、题写符印。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有着从草创到巅峰的渐进过程,小篆在初创时就成为经典,李斯是小篆艺术上难以逾越的高峰,后世小篆几乎笼罩在李斯影响之下,后世篆书好手班固、蔡邕、邯郸淳、李阳冰等人无不受其影响。换言之,李斯既是小篆的开创者,也是集大成者。如南朝梁时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认为:“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清代书法家钱冰指出:“学篆书者,当以秦相李斯为正宗。”可见后世对李斯书法之推崇。
图片

图片

小篆形成后,在题铭、钟鼎、符印、旌钺等方面有着广泛的使用,直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书家争相研习的对象,篆刻中的朱文也多以小篆为基础。小篆为后来楷书、隶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谓“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小篆)备三才之用,合万物之变,包括古籀,孕育分隶,功已至矣”。今晚咱们分享李斯小篆《碣石刻石》,大家一起学习。
图片

图片

秦始皇三十二年 (公元前215年) 第四次出巡,目的地是碣石和北方边塞。到碣石,秦始皇使燕人卢生与韩人方士韩终、石生、侯公求仙人羡门、高誓的不死药。刻碣石门,是为“碣石刻石”,亦称“碣石颂”、“碣石门刻石”,是“秦七刻石”(或称“秦七碑”)之一。
图片
传为李斯所写,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215年)始皇东巡至碣石(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时所立。
图片

图片

三国时期被曹操损坏,后来由五代南唐徐铉临本。
图片
图片

《碣石刻石》

图片

皇帝建国, 德并诸侯, 初平泰壹。

图片

卅有二年, 巡登碣石, 照临四极。

图片

从臣群作, 上颂高号, 爰念休烈。

图片

戎臣奋威, 遂兴师旅, 大逆灭息。

图片

武殄暴强, 文复无罪, 庶心咸服。

图片

惠论功劳, 恩肥土域, 赏及牛马。

图片

堕坏城郭, 决通川防, 夷去险阻。

图片

地势既定, 黔首无繇, 天下咸抚。

图片

男乐其畴, 女修其业, 事各有序。

图片

惠被诸产, 久并来田, 莫不安所。

图片

群臣诵略, 请刻此石, 垂箸仪矩。

图片

秦时李斯已叹”篆籀以前,眇邈不可得而闻矣”,遵循传统书法史的视角,篆书,无疑是汉字演进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书法史上奕奕生光的丰碑,后世所起隶草行楷无一不以篆书为滋乳。蔡邕《篆势》云“鸟遗迹,皇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为真”,足见篆书的庙堂地位。
图片
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福建巡抚王绍兰嘱钱泳以南唐徐铉奉敕临《碣石门刻石》重刻于镇江焦山。清钱泳(1759-1844)《履园丛话》载:“余又尝得徐铉所模《碣石门》墨本刻之焦山方丈,实可补《史记》阙文。而学者有信之,有疑之,皆尚古之过也。”
图片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示疆威,服海内”,先后五次巡视全国,足迹所至,北到今天的秦皇岛,南到江浙湖北湖南地区,东到山东沿海,并在峄山、泰山、芝罘山、琅琊、会稽、碣石等地留七处下刻石,均由李斯所制,在书法史上留下重重的一页。
图片

图片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第四次出巡,此行目的为寻访神仙,一路到达碣石(今河北昌黎北),面临大海刻石留念。“碣石刻石”早已堕海不存,历代都无著录,但东临碣石却激励了无数伟人。
图片
图片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

图片

曹操

图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图片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图片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图片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图片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图片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图片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至碣石”,在山顶修筑“汉武台”;公元207年,魏武帝曹操征伐乌桓胜利回军途中,登碣石山,写下流千古诗篇《观沧海》;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大军东征高丽,登山刻石“春日望海”以记功德;1954年,毛泽东一首“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再为碣石添上一笔浓重色彩。
图片

图片

秦小篆对金文及石鼓文的改造与发展,则主要体现在对秩序化的追求上,其一,如笔画的符号化过程已完全实现,不再有象形意味的结构及用笔;其二,大篆系统中多见的圆弧形用笔渐次过渡为方折化,使文字结构更利于排列分布;其三,缘于以上两点的改变,使得单字外形更趋于整饬统一。显然,这种对文字改造的政治文化背景是与秦致力统一天下的思想方式一脉相承的。
图片
就书法表现形式而言,统一与变化始终有着难分难舍的互为关系。若以动静观视之,则张怀瓘《书断》评小篆:『画如铁石,字若飞动』,正好从一个方面道出了小篆书法的艺术特征。小篆在追求秩序的大前提下,又能有『飞动』的仪态和神韵,既因为保留有一部分大篆用笔与结构上的流转圆活,也是为求得字形大致匀停,延伸外形高度、拖长纵势笔画的结果。
图片
徐铉,五代南唐至北宋初人,『尤精小学,好李氏小篆,笔正而纯,能臻其妙。』徐氏摹本与秦刻石风格尚存距离,而近于李阳冰的玉筯体,前人认为其会意于李阳冰,自是灼见。玉筯体小篆因笔画匀停光洁,结构上似有工艺化倾向,难免减少了书写意味,高古之气也因之丧失。
图片
「书同文」改革之后,秦王朝共计存在着八种文字,分别是: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按启功的研究,大篆是古文字,小篆是秦始皇致力推广的官定文字,隶书则是自底层新兴的一种简化俗体。其他五种属于有特定用途的特殊文字。
图片

图片

最终成为通用文字的,并非小篆,而是比它更容易书写,也更容易辨认的隶书。在秦帝国存在的短短十余年里,作为一种钦定文字,一种官方意志的产物,秦小篆大体只用于一些朝廷的重要场合(比如泰山祭天刻石),从未在民间普及。后世学者几乎一致公认,秦小篆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最短命的文字之一」;「在汉字史上,小篆只起到了官样文字的作用,而不是一种流通文字,也不是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主要环节」
图片

图片

碣石山是渤海近岸最高峰。大小百余座山峰,留下了碣石观海、天柱凌云、水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东峰耸翠、龙蟠灵壑、凤翥(zhù)祥峦、霞晖窣(sū)堵、仙影沧浪等自然景观。
图片
碣石观海。“碣石观海”,指登碣石山主峰仙台顶远观渤海壮景。
图片
《碣石刻石》现存二十七句,容庚认为应有缺佚,本应为三十六句。由“遂兴师旅”至“恩肥土域”属于第二部分;“皇帝奋威”至“莫不安所”属于第三部分;“群臣诵烈”至“垂著仪矩”属于第四部分。
图片

图片

在秦始皇东巡诸刻中,碣石山刻石比较特殊,它是摩崖刻石,而不是碑碣。摩崖刻石虽然有“托体同山阿”、便于展示宏伟壮观之美的优势[11],但也有易为杂草尘土所遮蔽、为风雨所侵蚀的缺点。司马迁没有抄录碣石山刻辞前九句,并不是有意删略这九句,而是因为在原摩崖刻石上这九句已被杂草掩埋或为风雨侵蚀,无法辨识,不得不阙略。倘若是在天禄石渠阁查阅简册,便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被后人树立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榜样的司马迁,他的“万里路”之中其实包含有访碑之旅。
图片
故而《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认为,“秦皇铭岱,文自李斯,法家辞气,体乏弘润。然疏而能壮,亦彼时之绝采也”。李斯在文风上有着法家气度,在用词上不够典雅,这或许与秦地战国之际较为质朴的风尚有关。在《文心雕龙》另一篇《奏启》中,刘勰进一步评价了王绾、李斯两位秦丞相的奏章,认为“辞质而义近”“事略而意诬”,在修辞上似乎并不擅长,在叙事上似乎也不够周详全面。这与法家不崇文的宗旨是一致的,也是秦朝政治刻薄寡恩的特点在文化上的一种呈现。
图片
在李斯的篆书刻石中,除了颂扬秦朝的功绩之外,也透露出这样的一种历史观:今胜于昔。
图片
在一定程度上,秦代在疆域的广阔和管控力上胜于前代,但文化精神内核上却是收缩的,不够开放的。当李斯主张被放大为秦朝的文化政策和政治政策后,也导致焚书坑儒等灾难性行动,最终“李斯创建了秦帝国,又亲手将它埋葬”,在毁掉了秦帝国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场文化上的浩劫。
图片

图片

图片

《碣石刻石》传本、铭刻、传闻

1.郦道元《水经》漯水注谓:“汉司空王横言:往者天曾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张折云:碣石在海中,沦于海水也。昔燕齐辽旷,分 置营州,今城届海滨,海水北涌,城垂沦者半。王横 之言,信而有征。碣石入海,非无证矣。”
图片
2.孔昭孔本。有钱泳、王绍兰、杨沂孙为之作跋。
图片
3.吴俊本。有石刻、木刻双钩二本,同治六年 (公元 1867 年)刻。秦始皇父子东巡时的碣石宫遗址即北戴河金 山嘴秦行宫遗址,分布在北戴河金山嘴一带,是规 模较大的建筑群。现已在横山发掘一万六千平方 米,仅为建筑后半部分。与辽宁绥中县墙子里发现 的秦宫遗址属于同一个大的建筑体系,是“秦之国 门碣石宫”的一部分。
图片

图片

图片

接下来我们分享《之罘刻石》。

秦代历史上形成的七大刻石,位于烟台市之罘岛上就有“之罘刻石”、“东观刻石”两块。有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之罘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曾经跻身于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之罘曾与碣石、句章、琅琊、会稽四个地区,共称当时国内五大港口。因此,秦始皇在公元前219年,在他完成“六国毕,四海一”的统一大业之后的首次东行郡县,就选择了之罘这块风水宝地,必然是有其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双重考量。
图片
公元前221年、219年、210年,秦始皇三次登临芝罘岛,礼祀阳主庙。现在的阳主庙东墙有块铜牌,上刻《阳主庙记》:阳主庙系古代祠庙建筑,坐落在芝罘岛主峰老爷西北的一片向阳的坡地上。原为先秦时代东方神祗之一。
图片

图片

“之罘”,这个在近代和现代都不为世人熟悉的地名,却在中国盛唐以前的历史上久负盛名。中华历史上两部最负盛名的史书《史记》和《汉书》,多次提到过“之罘”这个读起来让人觉得陌生与晦涩的地名。这不仅源于齐景公、秦始皇、汉武帝等杰出帝王多次踏足过这方灵土,更有盛唐之前许多著名文学家、诗人,诸如韩愈、司马相如、张九龄、韦应物等无数的名人墨客,都曾有以之罘为题的精品诗赋传世,使之罘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声名远播,积淀有十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图片

图片

之罘刻石: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皇帝东游,巡登之罘,临照于海。从臣嘉观,原念休烈,追诵本始。大圣作治,建定法度,显箸纲纪。外教诸侯,光施文惠,明以义理。六国回辟,贪戾无厌,虐杀不已。皇帝哀众,遂发讨师,奋扬武德。义诛信行,威燀旁达,莫不宾服。烹灭彊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普施明法,经纬天下,永为仪则。大矣哉!宇县之中,承顺圣意。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
图片
东观刻石:维二十九年,皇帝春游,览省远方。逮于海隅,遂登之罘,昭临朝阳。观望广丽,从臣咸念,原道至明。圣法初兴,清理疆内,外诛暴彊。武威旁畅,振动四极,禽灭六王。阐并天下,甾害绝息,永偃戎兵。皇帝明德,经理宇内,视听不怠。作立大义,昭设备器,咸有章旗。职臣遵分,各知所行,事无嫌疑。黔首改化,远迩同度,临古绝尤。常职既定,後嗣循业,长承圣治。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
图片

图片

之罘刻石与东观刻石,字数上分别为145字和144字。两块刻石仅存1字之差。
图片
之罘刻石与东观刻石的字义和内容方面大即相同,略有差别。两块刻石均以“维二十九年”起首,都有“皇帝东游”和“皇帝春游”、“巡登之罘”和“遂登之罘”的重复表述。刻石中的核心内容,无非都是“禽灭六王”、“烹灭彊暴”、“经纬天下”、“经理宇内”“周定四极”、“临古绝尤”等文治武功方面的标榜意义。最后,又各以“群臣诵功,请刻于石,表垂于常式”,“群臣嘉德,祗诵圣烈,请刻之罘”的形式结尾。
图片
秦始皇何以会在之罘一岛之上,同时立起两块内容近乎相同的刻石,自古就为许多历史学家和专业学者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图片
之罘刻石的尺寸大小,自古不见经传。借鉴同期琅琊刻石与会稽刻石均有清楚的历史记载,琅琊刻石:高129厘米,宽67.5厘米,厚37厘米,刻辞13行。会稽刻石:石高一丈四尺,南北面广一尺,东西面广一尺六寸。故大即可以推定之罘刻石规模与尺寸应当于与其大即相当。
图片
东观刻石相比于之罘刻石,是以秦始皇“有备而来”为筹建基础的,因此可以说成是一项经过充分工程设计、筹备、施工准备的工程项目。根据《史记》记载的史料,从某种意义上说,秦始皇二次东行郡县,就是直奔之罘刻石而来的。
图片

图片

如果说秦始皇此前两次登之罘,以祭祀阳主、宣扬秦德、刻石记功为主要目的,那么他的三次之罘之行,主要是听众齐人徐福的蛊惑之辞,专程寻求长生不死之术和灵丹妙药之旅。
图片
之罘岛历史景观中与秦始皇有密切关系的,除了之罘刻石与东观刻石之外,秦始皇三十七年之罘射鱼的故址问题,也是此段历史中的一大迷团。
图片

图片

秦始皇三十七年癸丑,即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人生最后一次“省览远方”之旅,是他专程寻求长生不老之旅,也是他终结人生最后之旅。
图片
秦始皇此次巡行,其子胡亥随行,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陪同,先至湖南九嶷山,然后浮江而下,过丹阳至钱塘,临浙江,上会稽,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至琅邪。自琅邪北至荣成山,至之罘,见巨鱼,射杀一鱼。然后自之罘返咸阳,行至河北省沙丘患病而亡。
图片

图片

《史记》载:既已,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僊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僊人。由于徐福多年寻仙不果,又花去秦始皇很多的钱财,深怕秦始皇怪罪,又编造出仙山可访、灵药可求,只是海上有巨鱼挡道的谎言,并让秦始皇深信不疑。逢巧的是,在登之罘之时果然遇上大鱼,并为秦始皇所亲手射杀。
图片

图片

《东观刻石》共三十六句。由 “维廿九年”至 “原道至明”属于第一部分; “圣法初兴”至 “永偃戎兵”属于第二部分; “皇帝明德”至 “长承圣治”属于第三部分; “群臣嘉德”至 “请刻之罘”属于第四部分。
图片

从内容上看,秦皇的功业事迹可以分为如下几类:
     1.平息战争。七篇刻石文均记述了相关内容。除了《泰山刻石》与《琅邪刻石》外,剩余五篇刻石文更是详细地描写了战争的缘由以及平息战争的过程和成功原因。
     2.社会安定。这一方面是止争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战乱平息后秦人治理的成效。
     3.风俗改易。除《峄山刻石》和《之罘刻石》外,剩余五篇刻石文均讲述了人们接受伦理教化、社会风气因此而渐趋良好。

图片

图片

4.产业兴旺。除《峄山刻石》《泰山刻石》以及《之罘刻石》外,剩余四篇刻石文均描述了因秦君立法普法,人们生产活动得以有序有效进行。《碣石刻石》更是详细描述了秦人兴建水利工程。5.官僚尽职。这点主要体现在《琅邪刻石》《东观刻石》以及《会稽刻石》上。秦君立法,一方面建立了规范官僚团队的制度,另一方面也需要专业的官僚团队进行普法。刻石文便描述了秦王朝的官僚能够对内尽职尽责,对外释法普法的情况。
图片

图片

七篇刻石文的叙事有其固定的形式:以功证德,即用当时较有说服力且重要的事迹来证明秦统治的有效及其带来的福泽。作者之所以没有直接歌颂秦德,是因为这些碑石会传之于后世,见诸行事才能令人相信秦德的美好
图片
自然本有的规范,恰恰是恒常的。《东观刻石》云 “常职既定,后嗣循业,长承圣治。”恒常的职分被确定之后,后世只需要依循其先辈的事业便能够拥有安宁而富足的生活。换言之,即使处在秦统治者不再拥有绝对权力的时代,人们仍然会依循秦法,受秦德恩泽。
图片

图片

图片

李斯小篆均衡的文字结构和整齐的布局主要来自于石鼓文,它代表了篆书艺术的最高成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只用严格的等粗线,去除肥笔和墨团,直可合绳,曲可中规,后人称之为“玉筋篆”;二是变短小的笔画为修长的笔画;三是变直笔为曲笔,李斯篆体的曲笔表现出很强的求美意识;四是字体呈长方形结构,并且长与宽有严格的比例。小篆体刚健的笔画与匀称的结构达到了高度的协调统一,使汉字的书写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图片
观李斯篆书,其用笔似锥画沙,劲如屈铁,体态狭长,结构上紧下松,平稳端严,疏密匀停,雍容渊雅,庙堂之概。后人评介李斯篆书为“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唐·张怀瓘《书断卷上·小篆》)
图片

图片

“人生”就像我们这篇华夏土地上,不断新的势力兴起,政权迭代,或者偶尔会有外来势力改写原来的章程,形成新的血液,改变原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此带来新的生命力量。所以人生在处理当前的问题时,也是在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不必在乎尽善尽美,兴与衰只是“人生”的阶段
图片

图片

图片

这周的分享就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晚安。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