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那么牛逼,却那么离谱

 颐源书屋 2022-09-23 发布于云南

图片

他体面地走了,选择了安乐死。

没有什么重大的疾病,他只是说自己「精疲力尽」。

换成别人这也许很难理解,但他是法国著名导演「让·吕克·⼽达尔(Jean-Luc Godard)」,一个另类到做什么都像是行为艺术的怪咖。

图片

他曾经说,人只要活够50岁,那剩余的生命都是利息。

老人家终年91岁,照他的算法,赚大了。

⼽达尔是谁?不认识,不了解,太遥远。

但从动静上看,他绝非等闲之辈。

王家卫崇拜他:

图片

贾樟柯仰望他:

图片

马克龙发文悼念他:

图片

承认吧,除了名声,你对⼽达尔一无所知。

但这真怪不得观众,因为戈达尔的作品从来都是逆大众而行。

我们从不试图去融入他的艺术世界,那是狂热死忠粉和专业影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但像⼽达尔这么一个妙人,绝对不容许错过。

浅聊一下他的雷人事迹,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01


 
戈达尔一生都是个「革命者」,狠起来连自己的命都革。
 
1930年,戈达尔出生在法国巴黎,家里超有钱。
 
外公是著名的大银行家,统领的巴黎荷兰银行,是法国最大的存款银行之一。
 
作为一个妥妥的资产阶级,戈达尔这辈子最爱干的事儿就是「反资产阶级」,自己埋自己。
 
图片
 
他成绩平平,好不容易才考上了知名学府「巴黎索邦⼤学」,但又不好好学习。
 
他迷上了电影,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拉丁区的电影俱乐部。
 
这里没几个正常人,特吕弗、雅克·⾥维特、夏布洛尔...个个都是电影恐怖分子。
 
他们没日没夜地聚在一起,吐槽那些平庸无聊的主流作品。
 
尤其是戈达尔,他一天能看几十部电影,几十本书。
 
当然,他只看开头和结尾,然后就开始高谈阔论。
 
论方式,没人比他更装X,但他肚子里是真有东西,大量的积累足够让他瞄一眼就能看出作品的成色。
 
图片
 
19岁那年,他就以影评人的身份为《电影公报》杂志撰写文章,后来干脆就跟特吕弗、⾥维特这几个死党,成为了《电影手册》的专业撰稿人。
 
图片
 
他们的志向可不是想靠笔杆子挣钱,最多只是拿这个练练手。
 
在其中一期的文章里,戈达尔直白地写道:
 
「写作,也已经是在拍电影了,因为在写作与拍摄之间只有量的区别,没有质的区别。作为影评⼈,我已经把⾃⼰当作是电影导演了。」
 
图片
 
撰稿之余,戈达尔也会拍几个短片。
 
父母不同意他干电影这行,所以拒绝在经济上支持他,没钱咋拍呢?偷!
 
不仅偷钱给自己拍短片,还偷钱给死党⾥维特拍处女作。
 
母亲拿他没办法,硬是把他安排到瑞士一家电视台工作,于是他开始偷公司的钱。
 
屡偷屡被抓,屡被抓屡偷,终于把自己给偷进了监狱。
 
父亲砸钱将他保释出来后,将他送进了精神病院。
 
这件事彻底把戈达尔惹恼了,他不仅跟父母决裂,还跟资本家彻底划清界限,誓跟无产阶级一道,与资本主义抗争到底。
 
这可不是一个纨绔子弟的随口说说,作为无产阶级的他可是毛主席的头号粉丝。
 
他不仅把《毛泽东选集》研究得透透的,还在法国电影界传播毛泽东思想,走上街头向民众散发与毛泽东有关的报纸和杂志。
 
1967年,他专门拍了部电影《中国姑娘》,但听说中国人不太喜欢,他还整得挺受伤。

当然,这是后来的事儿了。
 
回到电影杂志编辑部那茬,虽然戈达尔的父母极力反对他拍电影,但编辑部里有各种各样的拱火大师。
 
他们的鼓励和赞赏,让年轻气盛的戈达尔热血难凉。

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在电影界搞出一番大事业,哪怕代价是蹲牢房。


 

02



没钱的戈达尔,在30岁那年拍出了人生第一部长片《精疲力尽》。
 
预算只有7万美元,仅仅拍了六个月。
 
租不起摄影棚,买不起高档设备,没有专业的人工光源。
 
穷只能用穷的玩法,他把演员拉到大街上,用手持摄影机跟拍。
 
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剧本和拍摄方案应该更严谨才是,他不。
 
他总是拍摄当天才开始琢磨对白,边拍边改,几乎都是即兴创作。
 
这个风格被他的铁粉王家卫学了去,把一帮好演员折腾得要死要活。
 
关于这部电影,有各种各样的解析,我总结下来就三个字:无所谓。
 
二战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陷入了虚无主义的怪圈,前面的战场上刚死了人,后面就开始全民搞钱,未来的路是怎么样,没人能说得清。
 
所以他们用戏谑,用不正经的态度来消解传统中一切严肃的东西。
 
在美国,他们叫「垮掉的一代」,在法国,他们就是《精疲力尽》中的男主角--米歇尔。
 
图片
 
他是个混子,与社会格格不入,无视一切规则,更谈不上道德。
 
他偷车,因为那里刚好有一辆车,他杀人,因为他手里刚好有枪。
 
他没什么了不起的犯罪动机,也没有什么是非观念,他甚至算不上一个坏人,他只是个空心人。
 
女友借用福克纳的一句话问他:在悲伤与虚无之间,你会选择什么?
 
他说:「我会选择虚无,不是说虚无更好,而是悲伤是一种妥协,我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
 
图片
 
影片的最后,他为了躲避警察一路往前跑,即便中枪了也没有停下,直到跑得精疲力尽。
 
他倒下了,对女友开着不痛不痒的玩笑,然后自己用手扒拉一下眼皮,死了,瞑目。

很荒诞,很虚无,一切都无所谓,用影评⼈路易·⻢克雷尔的话说:「他们毫⽆道德可⾔,只是肤浅地活着。」
 
跳出剧情,戈达尔的拍摄剪辑也一样无所谓。
 
片子时间太长,那就剪掉几个镜头,观感不连续,突兀,也没关系;
 
配乐无所谓是不是跟画面相关,杀人的场面也可以用鬼畜的音乐;
 
演员话还没说完就跑出了镜头,跑了就跑了,不必重来。
 
图片
 
这部电影在当年刚放映时,气坏了不少老电影人,他们说这简直是「玷污了电影」。
 
但无论怎么喷,戈达尔还是拿下了当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一举成名,这部片也成为了法国新浪潮的开山之作。
 
他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当别人质问「电影怎么能这么拍」时,他能用实际行动反问你:电影为什么不能这么拍?
 
这个问题,戈达尔反问了自己一辈子,也实践了一辈子。
 
他敢说,他的每⼀部电影都是处女作。


 

03



  
「电影史,分为⼽达尔之前和⼽达尔之后。」
 
这是他的昔日好友,大导演特吕弗对他的评价。
 
后来他们闹掰了,互骂傻X。

1968年,法国爆发了「五月风暴」,学生罢课,工人罢工,他们纷纷走上街头游行。
 
作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戈达尔是他们当中最激进的一个。
 
戛纳举办电影节,他带着一帮人闹事,硬是把电影节搅黄了:
 
「我叫你们去支持工人和学生,你们却在这里讨论电影,你们这帮XX!」
 
很难想象,戈达尔这样的贵族公子会抄起家伙上街打群架,战斗力凶猛,眼镜都碎了好几副。
 
图片
 
1973年,特吕弗的电影《日以继夜》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戈达尔对他谄媚好莱坞,讨好资产阶级的做法十分鄙视,把他痛骂了一通。
 
特吕弗干脆写了一封20页的长信骂了回去,自那之后他们在媒体上公开互掐。
 
戈达尔在采访中说特吕弗「不懂拍电影,只会讲故事」,特吕弗回怼他:「你应该拍一部自传,叫:狗屎依然是狗屎」。
 
他们互相了解到了「你哪个毛孔里藏着脏东西我都知道」的程度,所以骂起来字字见血。
 
直到特吕弗因病去世,他们依然没有和解。
 
不仅仅是特吕弗,这段时间的戈达尔跟之前的所有好友都分道扬镳了。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不讲政治。
 
图片
 
而戈达尔不同,他用镜头关心着越南战争、萨拉热窝事件、阿尔及利亚战争、美苏冲突、揭露政府黑幕、谴责消费主义...
 
哪里不太平,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他。
 
有意思的是,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开幕式的大银幕上,大谈「战争期间电影的重要性」,挨了戈达尔一顿炮轰。

他不满把电影当成政治工具的行为,大骂泽连斯基是个差劲的演员,连带着怒骂戛纳电影节「和其他任何电影节一样,都是宣传工具」。
 
老人家大概忘了,他当年是怎样用镜头为他的政治立场大声呼喊的。
 
戈达尔就这样,始终矛盾,随心所欲。
 
不过,尽管他跟戛纳电影节结下了不少梁子,2018年,戛纳还是将「特别金棕榈奖」颁给了他。
 
可能在仇家眼中,真正牛逼的人就是这样:我看不惯你,但我忍不住佩服你。
 
图片
 
1971年,戈达尔遭遇车祸,差点就要走得很难看,好在他捡回了一条命。
 
彼时,激进的社会氛围凉了,群众回归了理性。
 
躺在病床上的戈达尔思来想去,觉得政治没搞头了,还是好好拍电影吧。
 
于是,曾经那个说着「拍电影只需要女人和枪」的喷子,又回归了知识分子的本色。


 

04



 
戈达尔的电影,是真难看。
 
自从他决定要好好拍电影之后,就更难看了。
 
我说的「难看」,是指很少有人看得懂他,如果你是好莱坞大片的忠实影迷,那看他的作品简直会抓狂。

他痛恨好莱坞的商业性,也痛恨它对观众的套路。
 
好莱坞影片讲究的是沉浸式观影体验,当你走进电影院,他们就会绞尽脑汁地把你吸引进故事里,你入戏了,他们就成功了。
 
而戈达尔相反,他时不时地就会在电影中告诉你:你现在看的是电影,不要被电影骗了。
 
为此,他动了不少歪脑筋。
 
比如,把演员念错台词的镜头也剪在里面;好好的音乐突然就断了;故意把道具做得很假,让观众一眼出戏。
 
图片
 
他搞了很多雷人的把戏,有些只是单纯地为了反对好莱坞,内容离不离谱他才不管。
 
知乎上有人问了个问题:戈达尔到底是什么风格?
 
最高赞的回答是:首先要确定,戈达尔到底有没有风格。
 
他永远都在电影的边界上不断试探,不仅与人不同,而且与己不同。
 
图片
 
80年代之后,再次回归的戈达尔在实验电影的道路上越走越偏,观众也越来越难懂。
 
2014年,他的新电影《再见语言》在戛纳电影节播出,大家纷纷涌去观看。
影片进行到一半时,台下鼾声一片,但这不妨碍观众在影片播完后爆发出「戈达尔万岁」的呼声。
 
第二天,《纽约时报》评论说:「⼽达尔的70分钟电影,把整个电影⼤厅的2300名观众悬浮在半空中。」
 
观众对戈达尔的着迷,已经超越了电影本身,很多时候他们就是想去看看,这位怪咖又整出了什么新花样。
 
图片
 
2018年,老爷子的遗作《影像之书》上映,这几乎是一部无人能懂的影片。
 
没有人骂他故弄玄虚,也没有人对他的「特别金棕榈奖」提出异议。
 
因为他是戈达尔。
 
他没有义务,也没有兴趣让一部电影变得好看,尽管拍出一部好莱坞式的卖座片,对他来说易如反掌。
 
戈达尔一生拍出了一百多部作品,十分高产,每一部都坚守初心。
 
忠于电影,也颠覆电影。
 
图片
 
在他的长片处女作《精疲力尽》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成为不朽,然后死去。
 
如今,他不在了,台词亦可以变成:死去,成为不朽。
 
放眼现在的院线「大片」,各种讨好观众的套路一目了然,我们再也看不到一部即便看不懂,但依然心甘情愿为其欢呼的电影。
 

戈达尔走了,这真让人悲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