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筋疲力尽”的新浪潮之星:《电影手册》戈达尔纪念特辑预售

 耐观影 2023-10-06 发布于泰国

9月13日,新浪潮教父、法国著名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瑞士尼翁的家中永远地合上了双眼。91岁高龄的他选择了“辅助性自杀”(安乐死的一种)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直到生命尽头都要把自由掌握在手中的灵魂。

为纪念戈达尔,《电影手册》将推出戈达尔特辑(购买信息见文末)

整100页戈达尔作品相关内容

对于戈达尔在诗歌、美学、政治、科技、语言、新浪潮、电影及电视等各方面作品的感想、分析、《电影手册》相关档案,及首次公开的文件。

特邀作者部分分为三个单元:

影人致敬

马丁·斯科塞斯、莱奥斯·卡拉克斯、吉姆·贾木许、F.J.奥桑、克莱尔·丹尼斯……

历代《手册》编辑的回忆

让·纳博尼、阿兰·贝加拉、安托万·德·贝克克、查尔斯·泰森……

挚友亲朋的采访

伊莎贝尔·于佩尔、吕克·穆勒、多米尼克·帕尼……

特别企划:

包括但不限于戈达尔和让·杜谢之间的信息,电影制作人雅克·里维特与阿兰·雷奈的未公开发表的书信……

Jean-Luc Godard

让-吕克·戈达尔

消息传来,笔者正坐在教室里看着白发苍苍的法国教授跨坐在桌子上侃侃而谈,同学们正因为一部电影吵得不可开交,聊到戈达尔,一个同学突然说了一句:“你们知道吗?他刚刚去世了。”前一秒还激辩正酣的教室突然间陷入了沉默,所有人都变得茫然无措。戈达尔于法国的意义、于电影的意义是不言自明的,此刻他的离世沉重得让人说不出话。此刻的沉默更像是一种不由自主的默哀,带着深深的敬意。

在得知戈达尔去世后的当天,法国现任总统马克龙发表推文,深切地表达了他对戈达尔离世的遗憾和悼念:“就像(他的作品)在法国电影中的亮相,他出现就成了一个大师。让-吕克-戈达尔是新浪潮电影人中最具标志性的人物,他发明了一种坚决的现代、强烈的自由艺术形式。”

法国总统马克龙推文截图

“我们失去了一位国宝,一位天才的眼光。”

尽管戈达尔在去世时表达了不需要葬礼等纪念仪式等愿望,各地还是纷纷举办了各种活动来表达法国对这位艺术家的敬意。法国所有重要的电视和广播频道也都发表了关于他的特别节目,France 5在放映通知上写道:“我们希望向这位电影家致敬,从未有人像他一样在20世纪的国际和法国电影界都留下了这样不可磨灭的印迹”。

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就在9月15号晚间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放映了多部戈达尔生前的作品并邀请艺术各界人士前来发表讲话,所有对这位逝去的明星抱有崇高敬意和哀思的人们共聚一堂,欣赏他的作品,交流感想,这可能就是对这位惊世之星一生成就的最好纪念吧。

« Jean-Luc (portrait de Jean-Luc Godard) » 

创作者:Gérard Fromanger 收藏于蓬皮杜艺术中心

戈达尔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父亲是医生,母亲更是银行家之女。良好的家庭条件使他有机会早早地就接触了许多文学和艺术作品,幼年时期的他喜爱绘画,后来又醉心于文学。不过,艺术家的随性自由也在他身上早早地显现出来,戈达尔先后就读过多所大学,换过多个专业,也两次毕业失败。直到1949年,他进入索邦大学,并短暂地保持了一段时间对人类学的热情。

据说是为逗碧姬·芭铎一笑而倒立的戈达尔

不过,学业上的失败对他来说只是小事一桩,在索邦大学他结识了另一个新浪潮的重要旗手——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电影史上不可磨灭的一页就此开始。 

戈达尔与特吕弗

1959年,特吕弗的《四百击》在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使得戈达尔意识到自己也必须投入到长片的创作中来。于是乎同年,《筋疲力尽》横空出世。戈达尔和众多新浪潮时期的年轻导演一样,立志于打破学院派的教条主义、探索电影全新的表达方式。

《四百击》海报

《精疲力竭》海报

他的拍摄方式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离经叛道的:没有剧本,一切都在拍摄当天的咖啡桌上边想边写或者干脆就让演员现场发挥,想到哪拍到哪,随时喊停;没有体面的灯光,一切都看当天的天气或是旅馆里几盏可怜的小灯;善用素人、非专业演员。

《蔑视》拍摄现场的戈达尔,摄于意大利 (1963)

当时的制片人在看完戈达尔拍的素材后大为恼火:“我不是花钱让你们拍这种东西的!”并且他还认为这完全没有发行的必要。最后只有一些没有被剪入电影中的照片得到了发表,并且在之后的80年间广为流传。而《筋疲力尽》本身,更是成为了戈达尔乃至新浪潮运动的代表作之一。

《精疲力尽》剧照,

王家卫眼中“最浪漫的爱情镜头”。



戈达尔同时也是一位极为高产的导演,在近70年的生涯中他执导了超过70部影片。如果不是在60年代因其作品极强的政治性和实验性倾向,这一数字可能还会更高。然而,出身于法国知识分子家庭的他又怎么可能在巴黎风起云涌的左翼运动中置身事外呢?70年代更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法国的年轻人们纷纷走上街头,罢课、抗议、大声疾呼各自的政治口号、痛斥那个让他们失望的社会。 

摄于戛纳,1968年5月

1968年的春夏之交,戈达尔和一众好友奔袭了当年的戛纳电影节,要求电影节停办。用他们的话说:“电影节是对于等级制的崇拜。”

摄于戛纳,1968年5月

在一场放映会上,戴着眼镜、身材有些瘦弱的他毫无畏惧地抢过话筒大声宣告:“电影是属于电影人的!”“放映必须停止!”话音刚落,前来抢夺话筒的人群就一把打掉了他的眼镜。然而,激进的知识分子们也早已成功地拉起了幕布,放映停止了。

1968年“五月风暴”中的戈达尔

当一个时代的年轻人对他们的社会现实感到不满的时候,总会把他的目光投向远方的国度,投向另一种政治体制。对于他们来说,那是一种最美妙的新生活的可能。于是乎,当时的左派们不约而同地陷入了对中国、对共产主义的狂热。

《中国姑娘》主演:让-皮埃尔·利奥德(Jean-Pierre Léaud),

特吕弗电影中的“安托万”

不夸张地说,那时的中国在他们心中就是一个“社会大同”的乌托邦: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压迫、和谐友爱。叛逆一生的戈达尔对大陆另一端的东方国度却投以格外温情的目光——戈达尔甚至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姑娘》的影片。 

《中国姑娘》意大利版海报



创新是戈达尔毕生事业的唯一主题,他无视甚至鄙视一切限制电影自由的事物,哪怕最讨厌他作品的影评家也不得不承认:“他是将电影的表达方式革新的人。”

《法外之徒》拍摄现场的戈达尔(摄于1963年)

在1964年上映的《法外之徒》里,戈达尔和他的三位主演共同打造了影史上著名的“沉默的一分钟”,两男一女两位主人公坐在喧闹的咖啡店里,眼神交错却几乎无话可说。

 “让我们一起来沉默一分钟吧。”

 “真正的沉默的一分钟可以像永恒一样久。”

 “好,一、二、三!” 

然后, 所有的声音就此消失了——客人们的杂谈声、桌椅的摆动声、甚至连胶片在放映机上呲呲的摩擦声也消失了,只剩下更加频繁交换的眼神和手中不断冉冉升起的香烟的烟气。

《法外之徒》片段

这种彻底的静默有着不可思议的力量,让屏幕内外的人们都不得不惊叹:谁曾想到能这样做呢?谁还会想到能这么做呢?只有他,戈达尔,永远的戈达尔。 



他从未放弃过探索影像表达的边界,直到2018年,88岁高龄的他还拍摄了《影像之书》。这是一部极端实验性的作品,戈达尔将所有的音乐、对话和画面全部打碎,再重新拼接在一起。他说,我们这次要看的是,我们人类社会几百年来的视觉的符号。

《影像之书》海报

这一次,他彻底放下了所有看似“有意义”的东西:剧本、逻辑、表演,试图用电影最本真的元素:音像和剪辑来完成一部“人生之书”。他用《筋疲力尽》开启了新浪潮,革新的潮水冲刷了全球电影人的思想;他虽然离开了,却也留下了新的篇章等着后人去继续书写。

戈达尔与向日葵



在他去世后,家人告知了媒体戈达尔最后的遗愿:他希望火葬,没有葬礼,骨灰将由妻子带回。一位在世界影史都举足轻重的电影人,一位一生都自由不羁的艺术家,最后的结局却显得那样轻描淡写,一切辉煌都归于一个小坛中的灰烬。

戈达尔在2020年的一张自拍

他甚至连告别的仪式都不肯给予我们,可能对于他来说,任何仪式本身都只是无趣的桎梏,限制了灵魂的高度。他就这样自在地离开了,在最后时刻陪伴在他身边的亲友也只是简简单单地回应说:“他没有生病,他只是筋疲力尽了。”




《电影手册》戈达尔特辑,线上预售已开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