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字历史——工具篇(刀)

 汉字历史 2022-09-23 发布于黑龙江

       

   工具篇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刀”dāo,象形字,本字“刂”dāo。“刀”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但从古至今的刀形都不同于甲骨文所描绘,更为贴切的“刀”应该如“刂”一样,长的一竖表示刀柄,短的一竖表示刀刃。直到西周时期,“刀”才回到本来的样子,可楚秦文字依旧使用甲骨文最初的形制,直至现代,造字也分为两个分支,“刀与刂”。为什么会有两种主流的“刀”字流传下来?


从“犁”(力)的原始形态会发现,其形状恰恰和“刀”的甲骨文以及后来的主流'刀’字几乎一样,原始犁是由一根插入土中的部分和一根牵引的部分组成,在牛耕之前,需要人来牵引。再来看原始犁与刀的功能,插入土中的部分较锋利,这样能提高犁地效率,也就是说犁有刃,能分开地垄,'犁’所有的功能'刀’都有了。最后看看'刀’字旁的常用汉字,由'刀’构成的主流汉字并不多,仅有“召、分、初”,“召”,唤人(干农活);“分”,以农具犁分开地垄;“初”(),春耕前的祭祀。而以'刂’为意旁的会意字,则为当今的主流字,如“到、则、刚、创、别、利、剑”等等很多很多。

从偏旁简化上来看,多为精简或美观,除了“人”和“亻”这个特殊的两笔简化外,只有“刀”与“刂”简化成两款部首,人的特殊性自不必说,刀为什么如此特殊?这其中的奥秘埋藏于历史之中,或许某一天,你我心中会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



刀的历史



刀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常见的长方形多孔石刀,据推测是安上长柄使用的。人们从复原图可以联想到后世的长柄大刀。

刀是一种用于劈砍的单面侧刃格斗兵器,由刀身和刀柄构成。青铜刀起源很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甘肃东乡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就已出现。那时铜刀刚刚脱胎于石刀、骨刀,形态还很原始,刀柄与刀身还没有明显的分界,尚未形成铜刀的固定形制。到了商代,铜刀大量出现,并形成多种风格。按其形制,可分为两大文化体系:中原商文化系统和北方草原青铜文化系统,二者有明显的区别但又互相影响。商代铜刀的形体一般较小,多作为工具使用,如作厨刀、屠刀、刮刀、蔑刀等,也可作为护身兵器,只有其中较大者才用于砍杀。还有一些和兵器共同出土的小型铜刀,据考证是修理兵器的工具,如戈需要安柄并用绳革缚固,弓需要紧固等,因此用这种小刀削竹木或割绳革。

中原地区是商文化的中心。早商时,中原就已流行铜刀,其形制的演变已完成了关键的一步:刀柄从刀身中分化出来,二者有了明显的分界。其后刀因用途的不同,形制有了分化:有的凸刃,有的凹刃,有的柄作环状,有的柄作兽头,有的刀背有扉,有的形体狭长。有扉刀和长条刀一般较大,是用于砍杀的武器;兽首、环首刀较为轻便,适于短兵相接的格斗;凹刃削则是修制武器的工具刀。

西周时期,在商代大量使用的青铜短刀基本消失了,但是可以接装木柄的青铜大刀仍继续使用。此外西周时期还有一些波状刃的青铜砍击兵器,它们与金文中的一些武器图像很相似,可以互相印证。

上图细节

汉代开始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短柄格斗兵器—环首刀。环首刀体呈细长型,多为直脊直刃,刀柄和刀身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亦没有像剑那样护手的格。刀柄多用木片夹起来,外面再紧缠粗绳,以便手握。柄首成扁圆的环状,因此称为环首刀。同剑相比,环首刀一侧有刃。另一侧为厚实的刀脊,因此更适合骑兵迅猛冲击时的劈砍,且不易折断。随着骑兵的兴起,环首刀被大量使用。东汉时,百炼钢技术被用于造刀,使铁刀日趋精良,因此到东汉末,环首刀就基本取代了长剑,而成为军中最主要的短柄格斗兵器。

魏晋南北朝时期,环首铁刀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兵器,不仅用于步兵,也用于骑兵;不仅作为实战格斗兵器,也作为礼仪佩饰,完全取代了剑的地位。在三国和西晋时期,环首刀的形制基本上和汉代一致。到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形制有新的变化,主要是柄首圆环出现更为华丽的装饰。据文献记载,当时的环首刀有在柄首圆环上装饰龙、凤等纹样的,这可能与环首刀广泛用于礼仪佩饰有关。另外,个别刀的刀身有所加长,出现了所谓“七尺大刀”(约合1.6米),据《灵异志》记载,北朝的陈安“双持二刀,皆长七尺,驰马运刀,所向披靡”(《太平御览》卷三五四引)。

魏晋南北朝时,虽然环首刀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但是刀的发展也出现了几个值得注意的新趋向,一是出现了柄首没有圆环的长身铁刀;二是个别刀刀体加宽,刀头由斜方形改成前锐后斜的形状;三是出现了可安装长柄使用的铁刀。这些变化预示了隋唐以后刀的发展趋势。此时期刀(包括剑)的佩系方式也有新发展,除了主要使用璏式佩系法外,大约6世纪时,出现了双附耳式佩系法,从而引起了刀剑佩系方法的变革。

隋唐时期,环首长刀仍被继续使用,特别在隋代,仍是步骑兵的主要短柄格斗兵器。入唐以后,一种柄部设有护格、柄首没有圆环的长刀逐渐兴起,成为主要的短柄兵器,并广泛用于平常的佩饰。这种刀的基本形制是直体单刃、狭长刀身,在刀身和刀柄相接处设有椭圆形护格。其刀柄构造一般是在铁茎外包裹木把,缠绕丝绳,并在柄首包裹金属饰件,柄末端通常有一个小孔,以穿饰纽带。一些主要用于佩饰的长刀往往柄部装饰极其华丽,不仅装以角把,裹以鲛革,而且镶金嵌玉,配以名贵刀鞘,价值连城。隋唐时期,刀(包括剑)的佩系方法已经完全改用双附耳式佩系法。据《唐六典·武库令》记载:“刀之制有四,一曰仪刀,二曰障刀,三曰横刀,四曰陌刀。”其中仪刀、障刀是仪仗和防身用刀的名称,不是实战用器。横刀,即“佩刀也,兵士所佩,名亦起于隋”(《唐六典·武库令》注)。因此,横刀(或佩刀)是隋唐时期实战用短柄长刀的通称。

除了短柄长刀之外,唐代还出现了长柄的大刀,即陌刀(或作拍刀)。关于陌刀,迄今无实物可考,但从文献记载能够了解其大概情况。《唐六典·武库令》注:“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执。”《旧唐书·李嗣业传》云:“天宝初……诸军初用陌刀,咸推嗣业为能,每为队头,所向必陷,迂至中郎将。天宝七载,……选嗣业与郎将田珍为左右陌刀将。”同传又载:“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又《新唐书·李嗣业传》云:“步卒二千以陌刀、长柯斧堵进,所向无前。”又《旧唐书·杜伏威传附阀棱传》云:“阚棱齐州临济人,善用大刀,长一丈,施两刃,名为拍刀,每一举斩毙数人,前无当者。”综上所述,可知陌刀是步兵使用的长柄大刀,通长约3米,刀头施两刃,以斩击为主,战斗中持陌刀的步兵一般以横向密集队形列于阵前,“如墙而进”。其在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开始盛行,唐以后的文献中就不再见使用的记载了。

唐代,钢铁刀的制造技术又有发展。当时中亚出产的优质钢——镔铁,或称大马士革钢——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国。在西北地区出土的唐代籍帐文书中,记有“镔横刀”,即镔铁制作的横刀,其价值远高于一般的“钢横刀”,是当时刀之精品(“唐天宝二年交河郡市估案”,见(日)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在同一文书中,还记有“梓霸(把)刀子壹,镔釰”(bīn rèn)、“角霸刀子壹,钢釰”,镔釰、钢釰,指“刀子”(即小刀)的刃是用镔铁或钢制作的,这说明当时已能制作刀身和刀刃质料不同的钢铁复合刀。

唐代的无环首短柄长刀迄今未有实物出土,但日本正仓院收藏的一批传世“唐样大刀”,基本上是公元8世纪前后从中国流传过去的,或者是受中国刀影响的仿制品,因此对了解唐代的无环首短柄长刀提供了珍贵资料。这批刀大致可分两类,一类外装华丽,主要用于佩饰;一类外装简朴,属实战用刀。其形制可与唐代壁画上武士所持之刀相印证。

宋代军队常用兵器刀和汉唐以来的形制不同,它不是直身的,而是刃口弧曲,刀头较宽,厚脊薄刃,坚重有力,并带有护手,更适于劈砍。长柄刀形制较繁,刀刃前锐后阔,木杆,安有铁鐏。1974年江苏丹徒曾出土了一件南宋刻文铁刀,据鉴定,此刀采用了夹钢工艺,它以熟铁作本体钢,刃钢用4%的碳钢锻接,其金相组织表明它的本体钢和刃钢部分粘合情况良好,可见南宋时夹钢工艺已达到相当水平。

刀与宋刀不同,刃狭长而弯,极锋利。长柄刀仍沿袭宋代的传统,但形制简化,有偃月刀和钩镰刀等类型,前者演习时用,作战时只用钩镰刀。



古文释义



《唐韵》《集韵》《韵会》都劳切。《正韵》都高切,并到平声。

《说文》:兵也。象形。徐曰:象刀背与刃也。

《释名》:刀,到也。以斩伐到其所也。

《玉篇》:所以割也。

《左传·襄三十一年》:未能操刀而使割也。

又钱名。《初学记》: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

《史记·平准书》: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注:索隐曰:刀者,钱也。以其形如刀。

《前汉·食货志》:利於刀。注:如淳曰:名钱为刀者,以其利於民也。

又《诗·卫风》:谁谓河广,曾不容刀。朱注:小船曰刀。

《正韵》:小船形如刀。




图片:六叔

文章:六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