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教案

 阅读美丽星空 2022-09-23 发布于山东

课题:无衣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2.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3.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重点难点】

1.学习《无衣》,掌握重章叠句的写作手法。

2. 体会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

【学习方法】

朗诵、合作交流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战争是古代诗人常写的主题之一,古代描写战争的诗句有许多。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有关战争的诗---《诗经·秦风》中的《无衣》。

二、知识链接

一)《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

2)内容:风、雅、颂。

风(160篇):民间乐歌,十五国风,是出自各地的民歌,这一部分文学成就最高,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

雅(105篇):宫廷乐歌,分《大雅》、《小雅》,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40篇):宗庙乐歌和舞歌,为宗庙祭祀之用。

3)手法: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包括铺排陈述和一般陈述两种情况;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语言:四言为主,重章叠唱。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四字句节奏鲜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所谓重章叠唱,就是指诗的各章在结构和语言上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换几个字,有时甚至只换一两个字,通过每章的重复出现,反复咏唱。从而起到强化音乐节拍,深化主题、强化抒情、增加感染力的审美艺术效果。

5)《诗经》中的比兴手法

1.《诗经》的首篇《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里用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引出君子对窈窕淑女的向往,这种由物及人的手法,就是兴。

2.曹操《短歌行》中的比兴手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三处,用“比”,以“朝露”喻人生易逝,以“明明如月”喻才德高盛,以山、海喻胸怀宽广,接纳人才越多越好。

二)写作背景

《无衣》选自十五《国风》中的秦风,属于秦国民歌。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讧,造成国弱兵残。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西戎犬戎攻入国都,幽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景下所产生的,是一首秦国人民慷慨从军、抗击西戎入侵的军中歌谣。

三、整体感知,朗诵诗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注释】

袍:长袍,类似于斗篷,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披风。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王于兴师: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于,句中助词;兴师,起兵,意思是周王出兵打战。修:整治。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头平,矛头尖锐。同仇:同伴。仇,匹偶。一说共同对敌。泽:同“襗”,贴身穿的衣服,即内衣。戟(jǐ几):具有月牙形锋刃的长兵器。偕(xié斜)作:一起准备,共同行动。裳:下衣,这里指战裙。 甲兵:盔甲和兵器。偕行:一起出发。

【译文】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长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戈与矛,我跟你共同对付敌人。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贴身穿的衣服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矛和戟,我跟你共同行动。

怎么能说没有衣服穿呢?我的下衣跟你共享。

周王出兵打仗,修好我们的铠甲和兵器,我跟你共同奔赴战场。

四、研读文本,内容赏析

1、从课文字面来看,本诗歌有什么特点?

每一节都在重复,在重复的同时又有些微的变化。

2、变化的部分是哪些?

※每章一、二句,分别写“同袍”、“同泽”、“同裳”

※每章第三、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每章最后一句,写“同仇”、“偕作”、“偕行”

3.本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诗是一首赋体诗,用了重章复唱的手法

重章复唱的特点: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只在各章对应的位置换几个字。《诗经》善用这种手法,有的通篇重叠,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有的隔章重叠。

作用: ①便于记忆和咏唱

       ②增加诗的节奏性和音乐感

       ③回旋反复,可充分的抒发

拓展探究

1、诗歌开头运用了何种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反问。表现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

英雄气概,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2、“王于兴师”在文中有何作用?它与“问答”有无逻辑事理关系?文章把它置后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逻辑上有前后关系,文章把它置后补充交代,先“议”后“叙”,目的有二:

1)避免平铺直叙,增强文势;

2)激发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小结:

《无衣》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作业:

背诵全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