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曰无衣,谁曰有衣——重读《诗经·无衣》

 陈会设 2023-07-23 发布于安徽
一、谁教教师
1
回顾三十年的讲堂历程,多有愧怍之处——
先是《侍坐》《逍遥游》,再是一本《先秦诸子选读》曾经几乎把我逼疯,仅以《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四本薄书为例,任何一本没有以百万计的阅读作为前提,讲堂的我只能鹦鹉学舌,不知其旨的照本宣科。
         
抛开百家诸子,仅说中外的现当代作品——
《变形记》与《我与地坛》都是文学史上的经典,只读“节选”,全篇文章尚未读完,能够讲出什么花来——何况卡夫卡和史铁生都是文学史上大师级的人物,不读其文,不知其人,就节选而讲节选,所谓教育,让我如何执行;何谓学习,如何让学生发生?
         
在我看来——
教育是一场润物有声的滂沱大雨;
学习是一段唤醒之后的自我生长。
赤日炎炎,土地干裂之时,雨要充沛,地要浇透;
如此,吸足水分的种子方才朝向黑暗的地底扎根,方有发芽吐绿、茁壮盛放的可能。
         
如若有人问起,教育之本何在——
答之曰,在人。
师如天雨滂沱,落地成海:偶见干旱,布云施雨,甘霖普降,润物有声。
弟子泛舟以来,旋目而视,不见水端:赏览风景,嬉戏浴沐,乐而不返。
         
2
来看《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第二单元是——
《<论语>十二章》《<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老子>四章》《<庄子>五石之瓠》和《<墨子>兼爱》;
第三单元便是——
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以及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古诗词诵读,第一首便是——《诗经·秦风·无衣》。
         
“古今中外”四个大字,足以概括这些篇目。
如果讲实话,一线语文教师,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并且由相关专家或大学教授集中讲学。
然后重返讲坛,方可勉强对付。而这,根本无法实现。
         
除去上课,教师要面对来自作业、考试、无效培训、学生管理以及诸多与教育无关的繁杂事务——
面对,几乎全新的教材,大多如同骑瞎马的盲人,夜半忽临深池;
又如自命难保的泥菩萨,渡人过河之为何从谈起。
         
现实中的教学效果、讲堂内的学习状况不言而喻、不得而知。
只想弱弱的问一句:谁来救救教师,谁来教教教师!
         
二、细读赏析
《木心全集》。我,零零碎碎、断断续续地读了三遍。
唯有一书,如今方才读得进去,方才开始做读书笔记。
那是代表木心最高水准,也是他最为重要的作品——《诗经演》。
         
接下——
结合沿循《诗经》体例创作而成的《诗经演》,参阅《同袍》①,解读《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一)打碎重组
重新组合排列后,诗歌极易理解:
因为“王于兴师”——
所以需“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因为可能“无衣”——
所以要“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因为战争艰苦——
所以会“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因为战争必定惨烈——          
所以会同泽偕作,同裳偕行。
         
之所以会同泽同裳,同袍同仇——
是因为要一致对外,同仇敌忾。
这,便是成语“同仇敌忾”的典出之处。
         
(二)细读辨析
有几点需要辨析:
1、“王”字,《诗经注析》释为“秦人对秦君的称呼”,教材解释为“周王”,前者似乎更为恰切。
2、“于”字,教材解释为“句中助词”;或训为“往”,释为“王往起兵”。
3、“袍”,《诗经注析》释为——
长衣。形如斗篷,行军时白天当衣穿,夜里当被盖。同袍,表示友爱互助的意思。
         
成语有同胞兄弟,是指血缘之亲;其实能够同袍的兄弟,更觉让人亲近。
今亦有“战袍”之说。这里有一点需引起注意——
古者戎服尚同。卒衣有題識,取其軍容整肅。蓋遠在書契之初,即已有之。《方言》三:卒,謂之弩父。或謂之褚。注:言衣赤也。
錢繹箋注云:“卒,隸人給事者爲卒。卒,衣有題識者。弩父,猶負弩,以其所事爲名也。《説文》:褚,卒也。②
         
就此而言,“同袍”与“同裳”(“下衣、战裙”),意义相近而有别。
更为简洁的解释,是下面——
同袍:同穿一件战袍,慷慨之语。古代军人穿统一制服,《方言》“卒”字,钱绎《笺疏》:“卒,隶人给事者为卒;卒,衣有题识者。”题识即统一标识。③
         
4、“泽”:贴身的内衣。郑箋注云:“泽,亵衣,近污垢。”
这一点,今天看来极难理解。然而,想想上甘岭,想想惨烈的战争,想想一同抗枪的情谊,一切豁然。
         
三、揆诸当下
因为是《秦风》,所以解读诗歌,要联系秦地习俗:
民俗修习战备,高上勇力,鞍马骑射。故秦诗曰:“王于兴诗,修我甲兵,与子偕行。”其风声气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谣慷慨风流犹存焉。④
         
课文引朱熹《诗集传》有云——
秦人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故其见于诗如此。
由此可知,这首诗的壮志与豪情,体现了秦地之人崇尚武战的精神传统。
普通士卒,磨刀霍霍,一呼百应。如此,“王兴于师”,将无往而不胜。
         
1、可以想象的场景是——
高三开学,或百日誓师:
校长主席台上高呼,如何面对高考。万千学生齐声响应——
“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
如此坚定的决心,十足的拼劲,令人震撼。
         
由此,你会明白,不打无准备之仗的意义便在于此。
战争:无论真刀真枪的战场,还是长途跋涉的人生旅程,你都要提前计划,备足钱粮,随时出发,随地迎接挑战。
         
一如顾炎武所说——
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所以学习的过程中,特别面临困境之时,还需要——
“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
         
如此,无论学生,还是士兵都将被点染——
场面:热烈沸腾,群情激昂。
如此,战斗尚未打响,战争尚未开始,你已然占据主动之势。
         
2、可以想象,奔赴考场之前:
矛戟已经修好,兵器已然磨快,战马饱足,一切就绪:
校长一声令下,全体学子奔赴考场,最后——
场面是为这样,全体师生高呼同一口号——
“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
         
可以说,这是一场誓师大会,又是一次青春的盛宴。
众生:声音嘹亮、直冲云霄,情感激亢,令人振奋。
         
四、谁曰有衣
最后,问题来了:
1、战前准备,是否真正完备——
换而言之,“岂曰无衣”的背后,到底是有衣,还是无衣。
2、诗之作者,到底是谁?
         
两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
“岂曰无衣”,是君王所言,还是兵卒的肺腑之语。
         
观点有二:
其一,是《毛诗序》的说法:
《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不用翻阅历史典籍,所有人都明白,战争从来残酷。
稍具常识之人都知道“春秋无义战”,表面伟大的战争,不过君王为了丰功伟绩,为了扩大势力范围,受苦的永远是普通士卒、百姓。
不信,去看看石壕村中逾墙而逃的老翁;去听听三子同上战场之后,母亲的哭诉——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实在不行,去读一读诗人陈陶的七绝——
每一个沙场死去的男儿,都是他人的儿子、孙子,或是某人的丈夫、父亲:
听一听母亲年老无依的哭诉,想一想仍旧做着好梦的妻子,你便肃然惊悚: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四首·其二》
无怪乎,数千年之后,陈奂在《诗毛氏传疏》中提出了相同的观点——
此亦刺康公诗也。
         
其二,是王夫之观点:
《春秋》申包胥乞師,秦哀公爲之賦《無衣》……爲之賦云者,與衛人爲之賦《碩人》、鄭人爲之賦《清人》,義例正同。則此詩哀公爲申胥作也。若所賦爲古詩,如子展賦《草蟲》之類,但言賦,不言爲之賦也。其言王者,因楚之僭號,對其臣而王之也。子者,斥指申胥也。于,曰也。言楚王命我興師也。與子偕行,言隨申胥而往也。其爲答申胥而救楚之詩明矣。
——《诗经稗疏》⑤
         
然而,和王夫之共同引用《左传》作为例证的《诗经注析》,得出截然相反的观点:“王氏自立《左传》义例,证明《无衣》为哀公所作之说不能成立……它应是流传在民间的战歌”。
         
对此,陈子展、徐志啸提出了第三个观点——
今按:《無衣》,秦哀公應楚臣申包胥之請,出兵救楚拒吴而作,託爲秦民應王徵召,相約從軍之歌。⑥
         
且不管专家学者的论争,我们所知只有两点:
其一,《无衣》是为下层士卒所写;
其二,《无衣》为“兴师”之王所作,即便是假托之词,秦哀公依然无法甩掉作者之名。
         
问题在于——          
若是士卒所写,我们赞其
“开口便有吞吐六国之气”,也为“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⑧的秦人而鼓掌。
若是作为君王的秦哀公所写,《毛诗序》《诗毛氏传疏》的不同意见,肯请上位者深思。
         
最后,作为军队后排的小小士卒——
谁曰无衣”“谁曰有衣”的问题,对我木有任何意义。
我,只想弱弱的问一句——
到底“有衣”,还是“无衣”?
         
如果君王,无法做到人人“有衣”,我想肯请一个小小的要求——
我们可以“同袍”,可以“同裳”,我们能否可以不用“同泽”?
         
注释:
①《同袍》,为《诗经演》首篇诗歌。《诗经演》,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5;
②⑥陈子展、徐志啸《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08
③李山《诗经析读》,中华书局,2018-09;
④班固《汉书》;
⑤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中华书局,2017-08;
⑦“陈继揆《读风臆补》;
⑧朱熹《诗集传》。
         
明日请早
         
写于夜色中的沅醴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