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黄宾虹06 | “士”文化溯源 | 王子庸

 悟道斋1975 2022-09-23 发布于广西
“士”文化溯源
王子庸

魏晋以降,直至明代中期,中国绘画主流脉络,一直是士夫画的承传。可以说,一部中国绘画史,基本就是士夫画的历史。至明末清初,“文人画”一说才兴起。“士夫画”历史久,“文人画”历史短。不过,时至今日,“士夫画”范畴已被“文人画”一语所遮蔽。言画史者,动辄称“文人画”,将明代中期以前的士夫画也一概称之为“文人画”,而“士夫画”少有人提及,大家对其越来越陌生。不过,黄宾虹却立场鲜明:崇士夫画,贬文人画。黄宾虹为什么会有此观点?
在探讨此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士夫画和文人画的历史。
先看士与士夫画的历史。

下面考察一下“士夫画”之“士夫”。
“士夫”,古人又称“士”“士人”或“士大夫”,是中国古代对知识阶层的称谓。关于“士”的起源,徐中舒从文字学的角度研究指出,“王”“士”同字,都如人端拱而坐,只是前者为帝王,后者为官长。《说文解字》释为:“士,事也。”也就是说,商、周之“士”,是指在政府机构中任“职事”的人。
最初,“士”并非指知识阶层,而是指武士。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后,才出现文士。文士的特点,是有自己诗书礼乐的文化渊源,受“六艺”之学,擅礼、乐、射、御、书、数。
周朝时,士是低级贵族。《孟子·万章下》载,北宫锜问周室班爵之制,孟子答曰: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由此可知,周朝时,“士” 的地位在大夫和庶人(即平民)之间,为古代贵族阶级中最低的阶层。春秋时代亦如此。后来,“士”“庶”界限逐渐模糊,二者时常并称,“士”成为衰败贵族和庶人的会集地带。
到战国时,“士”不再属于贵族。《春秋·榖梁传》将其列为“四民”之首。
《汉书·食货志上》云:
“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对于“士“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变。“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的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他们一方面失去了职位的保障,进入顾炎武所谓'士无定主的状态(《日知录·周末风俗》);但另一方面,他们也自由了,思想不受'定位的限制了。”
从此,“士”由低级官僚转变为知识阶层。“士”的这种转变发生在孔子时代。换句话说,作为古代知识阶层的“士”始于孔子时代。“士”从封建秩序中游离出来,与其隔开了一定的距离,就可以以一个相对超越的眼光审视现实世界。这种超越精神的出现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一大转捩。由是,“士志于道”(《论语·里仁》)——以“道”作为自己的终极追求。
可以说,“士”一出现,就和“道”的观念分不开。孔子以前,“道”主要指“天道”,以“天道”来推演人事吉凶。同样是在孔子时代,“道”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子产曾言“天道远,人道迩”(《左传·昭公十八年》),这说明,“道”之重心已由天及人。
自孔子始,诸子百家都从各自角度发展了“道”的观念。各家的“道”,有同有异,同在都具有“天人合一”的特征,即将“天道”“人道”相结合,异在对“天道”“人道”二者的侧重不同。
中国的“道”具有“内向超越”的特点。这和西方哲学不同。西方哲学是外在超越,出世间,并高于世间,如基督教文明。而中国的“道”对世间是肯定的,与此同时,又强调世间价值来自于超世间。换句话说,就是以超世间的精神来面对世间事——用“道”来改变世界。所以顾炎武说,君子之学,既“明道”,又“救世”。(《亭林文集·与人书》)荀子更有“从道不从君”之说。
《论语·泰伯》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孟子·尽心上》云: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汉代刘向对“士”的定义是:
“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
“通古今之道”,说明中国的“士”是文化价值的守护者。
内向超越带给“士”一个显著特征:重视内在修为。对于中国古代知识人来说,“修身”与“行道”是二而一的。他们追求“道”,不是诉诸“天”,而是由“心”入手。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可见,“士” 注重内外双修,塑造完美人格。
儒家向来提倡以“道”自任,不能因“势”枉“道”,不能因贪图富贵而向权贵臣服。
“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西汉时,武帝推行崇儒政策,士的社会地位发生改变,不再是先秦那样的“游士”。到西汉末期,儒生与文吏、士与宗族渐趋融合,形成了学者兼官吏的“士大夫”阶层。
魏晋之际,受老庄思潮的影响,出现士之个体自觉。士人皆欲越绝流辈,追寻自我,追求“卓特之行”。人的自觉带来艺术的自觉。于是,中国文学、中国书法、中国绘画皆自觉于魏晋时期便不难理解了。
大致说来,士人特征,不外如下几点:有品行,有学养,有担当,有风骨,有肝胆。
一直以来,“士”就是中国道统、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和传承主体,也是中国传统“士夫画”的创作主体。中国的艺术向来就是“精英艺术”。

(注释略)


文章来源
著作《士夫画——黄宾虹画学核心》(王子庸著,青岛出版集团·青岛出版社出版),由博士论文《黄宾虹“士夫画”理念研究》(2018.6)改编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