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石涛成为职业画家的过程及文人画家石涛山水画中的人物

 泊木沐 2022-03-05

本章具体阐述石涛从画僧转变为职业画家的过程。他所处的年代中文人画进入了商品市场,而消费者对这种绘画的需求则体现出了他们对自身阶层不安定的状态的焦虑感。石涛在画面中将“四民”阶层简化为士人与劳工阶层之间的对比,他的绘画表现出了文人画的消费者所渴望的阶级上的优越感。

关键词:石涛;文人画;身份认同;传统士人;阶层

有闲阶层的绘画

第一节石涛成为职业画家的过程

在扬州建立自己的工作坊“大涤堂”并成为职业画家之前,石涛早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开始了他以画僧为身份的绘画生涯。“弱冠即工书法,善画,工诗。南越人得其片纸尺幅,宝若照乘。然不轻以与人,有道之士,勿求可致;龌龊儿虽贿百镒,彼闭目掉头,求其睨而一视不可得。以故君子则相爱,小人多恶之者。虽谤言盈耳,勿顾也。”①这段话出自于当时的学者陈鼎的《瞎尊者传》,记载了画家青年时期便以书画著名,并有很多人向他索画。

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面对不同的索画的对象时,石涛不是不愿意接受金钱但是对顾客却是有选择的。还有一个事件可以表明这个时期的石涛对于出售画作的态度。在旅居新安的时期,当地的太守想要付给石涛酬金以换取他的画作。在之后带有自传性质的绘画册页《山水人物图》中的一幅名为《披裘公》的画作中,石涛引用了披裘公贫穷但有志气的典故来暗示自己与太守之间的关系。披裘公的典故出自于黄姬水的《贫士传》,“披裘公者,吴人也。

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时夏五月,公披羊裘而负薪者,季子呼公取焉: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子何子居之高而视之下,貌之君子而言之野也。吾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①画家不想把彼此的关系定义为买卖的关系,所以没有收取对方的酬金。但这并不能说明石涛拒绝在市场中出售画作,而是通过蔑视金钱的态度与市场之间保持适度的距离,从而将自己和普通的工匠画家区分开。

从青年时期至从北京南归的这四十年间,他一直通过出售和赠送绘画的方式获取自己的生活来源和作为融入各个地区社交圈的方法。但是在这期间他始终只能算是一个半职业的画家,因为对于身在佛门中的他,僧人始终是他的首要职业。直到1692年,石涛从北京回到扬州并脱离佛门,他才逐渐成为了一个依靠市场的职业画家。1693-1696年间,石涛游历于扬州周边的江南地区,发展了一批来自徽州地区富有的赞助人和客户,并为自己建立大涤堂积累了大量的资金,但转变成为职业画家为他带来了焦虑感。

他自己坦诚地写下:“予性懒真,少与世合,唯笔与墨以寄闲情古德。”②石涛于这一时期绘制了一组装饰风格的连屏。(图2.1)不施一点色彩的画面让人联想到北宋时期苏东坡开创的文人画风,但由山石、竹子和松树所组成的图像却又是装饰性十足的。装饰性的屏风绘画是文人画家所不屑于绘制的,石涛在面对绘画市场所作的美学上的妥协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他内心的矛盾。1697年石涛脱离佛门,在扬州建立了自己的绘画工作坊“大涤堂”并完全地投入了绘画市场。

第二节明末清初的文人画家

石涛同年代的很多读书人都有着和石涛相似的职业经历,大量的文人进入绘画市场在明末清初的社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进入清朝之后大部分的汉族知识分子们失去了在政府出任公职的机会,他们不得不将自己从小学习的文化知识、书法和绘画技巧作为自己谋生的手段。他们中的有些人专门从事市场需求量较大的文人画,有些人从事娱乐性更强的装饰画,有些人和石涛一样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坊出售绘画并招收学徒,例如龚贤和査士标。大量的市场需求和自身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可以一直以画家、书法家或者诗人的身份创作野逸风格或遗民主题的作品来维持自己的生计。他们也会从风格、主题和其他方面做出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比如前面提到的石涛所作的十二连屏。但是他们特殊的身份和道德上的立场却是他们在绘画市场受到欢迎的最主要的原因。

从当时职业画家的数量,大量的名家伪作和代笔现象的普遍存在可知当时的市场对文人画的欢迎程度,其中官员和富有的商人是对这些成为职业画家的文人的画作需求量最大的两个群体。服务于清政府的官员可以通过帮助这些处于社会边缘的遗民画家或者文人体现出他们对汉族文化的尊重。明末清初的政治环境中文化起到了一种调和政治分歧的作用。

商人中尤其是徽州的富商由于他们长期所接受的儒家传统观念让他们对移民抱有强烈的同情感。再加上当时的社会中“四民”的观念将商人的社会分层排在了最后,所以他们急切地想要通过收藏字画和赞助文化教育活动来改变社会对商人的看法。所以石涛大部分的赞助人都来自徽州地区,他的很多画作都体现了这个新兴的阶层的需求和焦虑。

第三节石涛山水画中的人物

石涛曾带着自夸的口吻说到“余于山水,树石,花卉,神像,虫鱼,无不摹写;至于人物,不敢辄作也。”①的确,石涛是一位绘画上的多面手,各个题材的作品他均有涉猎,但最让他享有盛名的则是山水画,而且他传世最多的作品也是山水画。他山水画中的主宰角色通常都是他自己,好友或者赞助人,这些人的身份都可以被归类为当时的精英阶层的知识分子。

这些人的身边一般会跟随着他们的家仆、挑夫或者船夫一类的角色。他们低下的地位彰显出画面主宰人物的优越性。石涛通过将两类人物并置在一幅画中的方式体现了精英阶层和劳工阶层的不同,这透露出他有将自己和低下的阶层区分的要求。绘画中使用的社会分层一般都是象征性的,也就是由中国早期社会发展出来“士农工商”简称“四民”这个概念性的社会分层。

以宋朝的理学来看,“士”被排在最高的阶层是因为他们长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而为自己积累了道德上的美德。但石涛在他画作中却从未明确描绘过官员、商人、工匠或者农民身份的人物,在石涛仅有的几张涉及农村题材的画作《久旱逢雨》(图2.3)中描绘的是一个白衣士人的形象迷失在烟雨蒙蒙的农田之中。此处的农村田园已经被画家描绘成了的士人阶层远离世俗的理想之处,而不再是真实空间中的农田。《大涤子自写睡牛图》(图2.4)描绘的是画家骑在农民的牛背上回家的故事,而石涛在题跋中将自己想象为一个古时期骑牛的圣人角色骑在牛背上。这就更反映出在石涛心中士人这个精英阶层和农民阶层之间的距离。石涛在画中并没有明确的描绘士农工商中的任何一个阶层,而是简单地以一个身穿白袍且免于劳动的士人和一个属于劳工阶层的家仆形成简单的对比。

石涛并不属于上文提到的“四民”阶层中的任何一个,在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中他是以一个僧人的身份出现的。僧人在中国的传统之中一直被称为“方外之人”,这就说明他们是处于世俗的人际关系之外的,所以他们并不能被划在“四民”阶层之中。但是石涛在他所处的佛门之中是一位文化精英,他可以自由地出入各地的上流阶层的社交圈,所以他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穿着僧袍的士人。石涛还有一个不在“四民”框架之内的身份那就是他是前朝的皇族后裔。从他晚期的画作中所使用的印章和落款,我们可以清晰地得知他将自己定义为一名明代的遗民。

第四节石涛山水画中四种不同的空间

虽然石涛可以出离于“四民”的社会框架之外,但是他的山水画中士人和劳工的对比却一直存在于他的山水画空间之中。石涛山水画中的空间也可以被划分为四个不同的类型,第一类可称之为休闲场所,一般在这一类型的山水中出现的房屋,寺庙并不具有现实的意义,而是一处理想中的远离尘嚣的休闲场所,如《山泉春涨》。第二类是荒无人烟的旷野,比如黄山这个被石涛描绘过多次的题材就不仅具有令人心醉的风景同样也有一种政治隐退的含义。第三类是旅行者们所经过的港口、关隘或者运河,可以被归为交通运输类的山水,如《巢湖图》。这一类的山水并没有详细的刻画穿山越岭的商队或者旅途的客栈,而是通过结合题跋的诗文传达出离别的伤感或者描述一段新的友谊。第四类的山水描绘的是城市的风光,如《万里艚艘图》。17世纪是中国迅速城市化和商业蓬勃发展的时期,但在描绘城市风光的时候石涛却没有表现出这一时期的繁忙的商业特征。

第五节有闲的士人阶层

通过与同时期的画家袁江的作品《拟郭熙盘车图》的对比可以发现石涛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地降低了自己画中的商业成分。袁江主要从事于北宗风格的山水作品的创作,画中描绘的商队、货船和气派的庄园反应了当时扬州发达的经济状况。画中的唐代风格的宫殿暗示的是扬州富商们的园林。而石涛的做法却恰恰相反,他描绘的港口充满了离别之情,他刻画的建筑是山林中的茅草屋。商业行为在他画中被刻意地省去,道德的价值才是他想要传达的内容。

石涛画中不用从事任何劳动的士人在他毫无商业气氛的休闲山水中唯一需要做的事情好像就是消磨时光。如果将时间换算成劳动力或者金钱的话,就凸显出了画中士人的社会地位的优越性。市场所需求的绘画类型一定反映了消费者的需求,而石涛画作中描绘的士人形象正是他的消费者——有闲的文人和有钱的商人——的理想形象。作者:方涓薇

本文主要分析了石涛晚期作品中对传统文人画含义的改变。本文通过梳理石涛的生平画痕,勾勒出明末清初时的社会环境和画家自身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对其绘画的影响。像石涛这样的明代遗民进入绘画市场在当时的社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遗民画家们在失去了在政府出任公职的机会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将绘画技巧作为自己的谋生手段。但是他们特殊的身份和道德上的立场才是他们赢得了广大市场的最主要的原因。发达的商品经济改变了社会原有的阶级分层,传统的士人阶层和富商阶层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模糊不清,这个时候文化品位便对稳固精英阶层的社会地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石涛正是这样一位新型文化标准的创造者,他在作品中营造出的理想中的传统士人生活的空间就像为他们的观众也就是他们的赞助人搭建的一座舞台。这个舞台承载着他的赞助人和他自身处在社会分层转型期和明末清初的政治体制下的渴求和焦虑。传统文人画中原有的传统士人阶层的排他性在石涛的晚期的作品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富商阶层想要摆脱被排除在士人阶层之外的状况的渴望和传统士人阶层涉足商业行为时的焦虑感。而正是在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人画原有的精神意旨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而石涛晚期的绘画探索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本文通过对石涛晚期绘画探索的分析,来揭示出传统文人画含义的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